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八集 六国拜相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八集 六国拜相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马陵山脚,日照松林,树桩遍布。

黑衣人如风而至,对孙膑说道:师兄,小弟再送你一份大礼!

说毕,将手中包裹微抖,一颗人头滚落地上,呲牙裂嘴,形状可怖。众军齐声惊呼,依晰认出人头面目,正是庞涓。

孙膑大叫:秋月!

抬头看时,见那黑衣人扭身纵上树梢,快如猿猴,穿林度涧而去,瞬息不见踪影。

随从拣起人头,呈递元帅,田忌复又递给军师。

孙膑不禁泪如雨下,捧头大哭:师兄,庞涓!惜哉,痛哉!

田忌:庞涓害你如此,军师又何必为其如此,大放悲声?

孙膑:我并非悲其今日之死,是悲恩师昔日之言也。

田忌:未知鬼谷仙师昔日何说?

孙膑:当年庞师兄下山之时,祖师便曾对其言道:汝必以欺人之事,还被人欺。则其前用伪使假书,欺哄孙膑而受刖刑;今亦受孙膑之欺,堕我减灶之计。祖师又曾言道,师兄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前遇惠王蒸羊得志,未思今日死于马陵,果应其谶!祖师又云,我兄弟倘若同时下山,皆能无敌于天下。庞涓歧路分别,指天立誓,说他日违誓,必死于乱箭之下。某之刖足,正应庞涓弹草而折;又自庞涓仕魏至死,刚好十二年,正应马兜铃花开十二朵之兆也。今思恩师之言,无一不验,岂非天数无定,皆是人为而何!

魏太子申率引一万军马在后,正行之间,忽然闻报:前军有失,上将军全军覆没!

太子申大惊,屯扎不行。田婴率军杀到,魏兵无人敢战,各自四散逃生。太子申被田婴生擒,因恐受辱,拔剑自刎而死。田婴遂执太子侍从,来见元帅、军师。

孙膑闻报,叹息不已,对太子侍从说道:你回报魏王,速上降表,朝贡齐王。

侍从喏喏连声,退出帐外,率引残兵而去。

田忌班师回国,齐王亲迎出城,设宴相劳。遂正式拜田忌为相国,以田婴为将军;孙膑尊为军师如故,加封大邑,使为大夫。

孙膑还至封邑,乃抄录先祖孙武《兵书》十三篇,献于齐王。

居岁余,孙膑一夕单车出门,再未还家。或言已入云梦山中,随鬼谷先生出世成仙。

秦孝公二十二年、魏惠王三十年,是为公元前340年。

秦相商鞅闻说魏国兵败马陵,三军统师庞涓战死,以为时机已至,遂进言于孝公:秦、魏比邻,犹腹心之患,其势不可两存。魏今大败,可乘此伐之,东向以制诸侯!

秦孝公深以为然,遂使商鞅为将,公子少官副之,帅兵五万伐魏。

梁惠王闻而大惊,即拜公子卬为将,亦率兵五万迎战,进屯吴城。

商鞅自诩与公子卬有旧,遂遣使寄书:鞅与公子相得甚欢,今各事其主,何忍自相鱼肉?欲去兵车,释甲胄,以衣冠之会,相见于玉泉山,乐饮而罢。

公子卬览书大喜,答书允以盟会。

商鞅得其回书,喜道:中我计矣。传我军令,前营先撤,以惑魏军;来日午末未初,众军齐到玉泉山下,只听山上鼓角为号,擒拿魏公子卬。

公子卬乘车赴会,商鞅相迎,置酒盛席,各叙昔日交情。酒过三巡,山上鼓角齐鸣,秦军前营杀入,擒执公子卬于席。

商鞅却将所获公子卬随从,并其车仗赚开吴城,由此占领河西。复又长驱而入,直逼魏国故都安邑。梁惠王大惧,使大夫龙贾前往秦军行成,商鞅许之,尽割河西之地以归。

秦孝公嘉奖商鞅之功,封为列侯,封邑十五城,号为商君。

五月之后,秦孝公得疾而薨,群臣奉太子驷即位,是为惠文公。

秦惠文公即位,又换一班心腹,准备重整秦国乾坤。商鞅自负先朝旧臣,又有大功于国,免不得恃功傲慢。惠文公便即不爽,有如芒刺在背。

公子虔因怀劓鼻积恨,便与公孙贾同谋,向惠文公进谄:商鞅立法治秦,目中无君。秦邦虽治,然妇孺皆言商君之法,未知更有秦君。今又封邑十五,位尊权重,后必谋叛。

惠文公信以为然,乃收商鞅相印,使其退归商於封地。

商鞅辞朝,具驾出城,百官饯送,朝署为之一空。公子虔、公孙贾闻此,复又勾结甘龙、杜挚,一同罗织商鞅罪状,密告惠文公。

公子虔:商君罢相,然犹不知悔咎。今返其国,僭拟王制,如归商於,必然谋叛。

惠文公再次信以为实,即令公孙贾:速引武士三千,追赶商鞅,擒回治罪!

公孙贾领命出朝,国人攘臂相从,不下数千人。商鞅车驾出城已百余里,忽闻朝廷发兵追赶,恐不免祸,急卸衣冠下车,扮作卒隶逃亡。

走至函谷关内,径往旅店投宿,店主依照商君新法,索讨身份证照。商鞅前任国相,今之诸侯,哪有证照随身?且既便带有,亦恐泄露身份,不敢拿出,便推辞无有。

店主道:我秦国皆奉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有证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

商鞅叹道:未料吾设此法,自害己身!

乃冒夜前行,混出关门,径奔魏国。魏惠王闻说商鞅入境,恨其诱虏公子卬,骗取河西之地,于是下达通缉檄令:沿途关隘必擒商鞅,以献秦王。若有纵放,依谋反问罪!

商鞅惧甚,乔妆改扮,昼伏夜出,千辛万苦逃回商於,起兵反秦,攻打郑县(今渭南华州)。商於人不愿同叛,一战而败。公孙贾追至,击杀商鞅,舆尸而归。

惠文公诏令悬榜,历数商鞅之罪,吩咐于市曹五牛分尸,又命诛灭商鞅全家。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可怜!商鞅变立新法强秦,今受车裂之祸,岂非其法过刻之报?

商鞅死后,秦惠文公令甘龙、杜挚复官,拜公孙衍为相,然后称王。

便在秦侯称王之时,楚宣王熊良夫薨逝,子熊商即位,是为楚威王。

越王姬无彊闻说楚宣王死,以为天赐良机,遂兴师出征。因兵出两路,一路向北伐齐,一路向西伐楚,将欲争霸中原,复其祖勾践霸业。

齐威王闻说越王来伐,派兵迎击之前,先遣使南下,游说越王。

姬无彊:齐王不敢以兵相拒,魏卿来使,却为何故?

齐使:臣今前来,是为王陈说利害,惟王思之。越国地处江南,今不伐楚而攻齐,大不能王,小不称伯。臣以为越之所以不伐楚者,为不得晋也。今楚三大夫大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至无假关三千七百里,大为分散。大王不攻楚而伐齐,是欲蹈夫差覆辙乎?

越王深以为然,遂释齐而伐楚。

楚威王此时正欲复其祖宗霸业,斗志正盛,闻说越兵来伐,立即举兵相迎。

于是未经三合,楚威王便大败越军,并乘胜反攻,师入越国,擒杀越王姬无彊,尽取故吴之地,直至浙江。可叹越王无事生非,最终灭国亡身,成为千古笑话。

楚王既得故吴之地,威势大盛,成为江南独霸。有人说石头山(今清凉山)有王气,楚威王遂于此处构建金陵(今南京城),并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北)埋金。

越国自此败散,其后姬无彊诸子争立为王,滨於江南海上,皆为楚国附庸。

画外音:越王姬无彊七世之后,传至闽君姬摇,曾随山东六国诸侯灭秦。汉高帝刘邦复以姬摇为越王,以奉历代越王祭祀。东越及闽南国君,皆为越王姬无彊后裔。太史公司马迁论及姬无彊,则撰诗叹曰: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彊。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灭於无彊!

公元前339年,周显王扁三十年、魏惠王三十一年,赵肃侯十一年。

魏惠王自即位十年,便在大梁北郭开凿大沟,以通圃田运河,至此工完,名曰鸿沟。

鸿沟自荥阳以北与黄河分流,经大梁折向东南,流经淮阳,在沈丘注入颖水,又流注淮水,从而沟通黄、淮。鸿沟南通淮河、邗沟,与长江贯通;东通济、泗,沿济水而下以通淄济运河;向北溯黄河西向,与洛、渭相连。乃连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构成鸿沟水系,使河南成为全国水路交通核心。

梁惠王开凿鸿沟,为其后南北大运河开凿张本。

商鞅既死,其法不废,秦国日强,楚、韩、赵、蜀等国先后来朝。其时庞涓战死,孙膑隐居,法家门徒申不害在韩为相十九年,亦于此时病死,中原诸国,人才凋零。鬼谷门徒苏秦、张仪因见时机已到,遂告辞鬼谷仙师,就此下山,各要建功立业。

鬼谷仙师:你二人下山,必能纵横天下,安邦定国。但我有一言,二子须要谨记。

苏秦、张仪:弟子恭聆恩师教诲。

仙师: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无论如何,不可效汝师兄庞涓,同门兄弟相残。

苏秦、张仪:弟子谨记,敢不遵从!

二人就此拜别师尊,共同下山,分手而去。张仪自往魏国求官,苏秦则欲周游列国以观天下,遂于下山后先回洛阳家中。

苏秦还家,当时老母在堂,长兄已自先亡,惟寡嫂与妻在家奉姑。二弟苏代、苏厉也已长大成人。母子兄弟一别数年,今日重会,举家欢喜,自不必说。

在家盘桓数日,苏秦将欲出游列国,以图出身,乃请母亲变卖家财,以为资身之费。

母、嫂及妻闻此,皆都不愿,极力阻拦。

母亲说道:汝兄已亡,季子为长,理应顶门立户。今不治耕获,或力工商,乃思以口舌博取富贵,岂可得乎?

苏代、苏厉:兄长既善游说之术,何不就说周王,在本乡亦可成名,何必远出?

苏秦拗不过家人,只得听从。乃到处请托,欲求见周显王,说以自强之术。

未料显王左右诸臣,皆知苏秦出身低贱,疑其无用,不肯在显王面前保举。苏秦羁留洛阳岁余,不得其门而入,由是发愤回家。此番恼羞成怒,不再听从家人劝说,变卖家产,获得黄金百镒,并制黑貂裘为衣,购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

如此周游数年,也是运气未通,便似孔子当年一般,未有所遇。

终有一日,商鞅败亡,被秦王五牛分尸,消息迅速传遍天下。苏秦大喜,乃对仆从道:商鞅已死,某显达之日至矣!

遂至咸阳,求见秦惠文王。秦王闻说来者是鬼谷门人,便令入见。

秦惠王:先生来此,未知有何教诲?

苏秦:臣闻大王意在天下,故献霸主之道。

秦惠王:霸主之道为何?

苏秦:秦国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四塞之国;又沃野千里,奋击百万之众,用商君之法,民富国强,傲立诸侯。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臣请献谋效力,并诸侯以吞周室,称帝而一天下,易如反掌也。

说毕,乃详述古昔三王五霸,以攻战而得天下之术,凡十余万言,喋喋不休。

苏秦口若悬河,未知秦惠文王自杀商鞅,便恶游说之士。当下勉强听完,打个哈欠。

秦惠王:先生高论,寡人受教匪浅。然孤闻毛羽不成,不能高飞,先生所言高深莫测,孤志未逮;更俟数年之后,我秦国兵力稍足,然后议之未迟。

说毕,便将袍袖一挥,命殿头官送客。

苏秦嗟讶而退,再谒秦相公孙衍之府,复说以霸术。公孙衍深忌苏秦之才,更不采纳。苏秦滞留秦国岁余,黄金百镒用尽,黑貂之裘敝坏,计无所出。只得货其车马仆从以为路资,担囊徒步而归,复回洛阳家中。

老母见子狼狈而还,心疼家产荡尽,埋怨辱骂;妻子正在织布,不肯下机与丈夫相见。苏秦饿甚,向嫂求饭,嫂辞以无柴,不肯为炊。

苏秦见此,不觉堕泪:世人势力,竟至于此!一旦贫贱,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母不以为子,皆贫寒之罪也!

于是虚心下气,向老母告罪,还至己室,自此闭户不出,只潜心探讨恩师所赠《黄帝阴符经》,务穷其趣,昼夜不息。见那《阴符经》全书不足六百言,艰涩晦暗,难以读懂。

苏秦下定横心,先将其书从头至尾熟诵,然后夜以继日,惟其钻研。为省灯油,入夜便即熄火,但卧在被窝之中,也不停琢磨内中微言大义,翻来覆去,喃喃不休。有时夜倦欲睡,则以妻子纳鞋尖锥,自刺大腿,以至血流至踵。

如此年余,又上房顶,仰观天象星辰。旬月之后,忽然大悟,纵身跳起,自房上跌落下来,摔个半死,却已将《阴符》悟透。后又将自己年前周游列国之时所见所闻,天下形势细细揣摩,于是周天寰宇,如在掌中。此时已是脱胎换骨,迥非往日穷酸书生。

这一日,苏秦来到苏代、苏厉家中,游说其二弟道:今吾学问已成,取富贵如同反掌。弟若助我行资,出说列国,倘有出身之日,必当相引,兄弟富贵共享。

二弟闻言,似信非信。苏秦便以所悟《阴符经》为其讲解,苏代、苏厉亦有省悟,乃各出黄金,资兄远行。苏秦乃辞老母妻嫂出门,因思往年曾受秦国君相之辱,忽生一计。

随从:家主,未知欲往何方?

苏秦:当今七国之中,惟秦最强,因此轻视天下之士。我必使列国同心协力,以孤秦势,方可展我所学,使天下吃惊。驱车向东,先往赵国!

随从声诺,于是驱车往东,径投赵都邯郸。

赵国当时肃侯在位,弟公子成为相国,号奉阳君。苏秦先往相府,然而未料奉阳君拒而不见。由是只得离赵至燕,求见燕文公。又不料文公左右皆恶游说之士,不肯与其通达。

苏秦由此复陷困顿,在燕都羁旅岁余,资用已罄,饥于旅邸。车夫随从,亦各散去。

忽这一日,苏秦正在街上闲逛,穷困落魄之态,无以言表。便在正时,忽听喝道之声,行人乱避。苏秦抬头,只见一队车马自远而近,却是燕文公出宫巡游。

苏秦脑中忽然灵光闪现,于是非但不躲,反而踊身上前,伏谒道左。

燕文公:何人拦我车驾?意欲何为?

苏秦:鬼谷门弟子洛阳人苏秦,有强国之策,进献大王!

燕文公正欲变法求强,闻说苏秦之名,不由大喜。

于是亲下车乘,扶起苏秦:早闻先生昔年以十万言献呈秦王,幸而其未采纳。寡人仰慕,今先生惠教寡人,燕国之幸也。

遂载苏秦同车回朝,设座殿上,鞠躬请教。

苏秦:燕国地方二千里,兵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然比于中原,曾未及半。大王之安居无事,燕国所以不被兵者,以赵为之蔽耳。依臣愚见,不若与赵从亲,因而结连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协力御秦,此百世之安也。

燕文公:合纵以安燕国,亦寡人所愿也,但恐诸侯不肯。

苏秦道:臣虽不才,愿见赵侯,与定纵约。

文公大喜,资以金帛路费,高车驷马,使五百壮士相从,送苏秦至赵。

当时奉阳君赵成已死,赵肃侯不似奉阳君厌恶游说之士,闻说苏秦来至,降阶相迎。

苏秦进言:天下布衣贤士,莫不高仰贤君德义,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裹足而不进。今山东诸侯,赵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是为秦所最为忌害者。然而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袭其后也。

赵肃侯:先生之言,实为金石之论。然则有何妙策,以教寡人?

苏秦:韩魏皆无名山大川之险,一旦秦兵蚕食二国,则祸次于赵矣。列国之地,过秦万里;诸侯之兵,多秦十倍。设使六国合一,并力西向,何难破秦?今诸侯无故割地贿秦,是自破也。破人与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见,莫如约列国君臣会于洹水,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共抗强秦。秦虽强暴,岂敢以其孤国之力,与天下之众以争胜负哉!

赵肃侯正恨秦国,闻言大喜,乃拜苏秦为相,赐以大宅高第,又赏其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使为纵约之长。

其后未久,边吏来报:秦相公孙衍出师攻魏,擒大将龙贾,斩首数万,魏王割河北十城;公孙衍又欲移兵攻赵,请定御敌之策。

赵侯闻报大惊,急召苏秦议之。

苏秦道:大王勿忧,臣自有计退之。

遂辞赵王回府,唤过门下毕成吩咐:你可扮作商贾,冒称贾舍,赍持千金前往魏邦,寻访我师弟张仪,如此如此用计。须精细行事,不可有失。

贾舍领命,连夜望大梁而行。

镜头闪回,复说张仪之事。

张仪自离鬼谷归魏,欲求奉事魏惠王,未料魏惠王不理。张仪无奈,乃挈妻子去魏游楚,为楚相国昭阳所纳,使为门客。

昭阳将兵伐魏,获得大胜,夺取襄陵等七城,凯旋而归。楚威王嘉奖其功,并以和氏之璧赐之。昭阳得此至宝,爱如心肝,随身不离。

忽有一日,因与众宾及门客游乐于赤山,饮酒半酣,故取宝椟,亲自启钥,使众宾次第传观,无不极口称赞。当时宴罢,不知和氏璧传递至何人之手,竟然不翼而飞。

昭阳怒发如狂,便教捱查盗璧之人,必欲重惩。盘查已尽,毫无结果。

有门客忌妒张仪之才,于是进言诬陷:张仪赤贫,又平素无行,盗璧者必是此人。

昭阳信之,遂使人执拿张仪,施以笞掠酷刑,要他招承。张仪实不曾盗璧,如何招认?直被笞至数百,遍体俱伤,奄奄一息。昭阳以为张仪已死,遂使人抛尸于其家门首。

张仪之妻见状,仰天号哭,身在异乡,欲要求助,举目无亲。当时忽然大雨倾盆,张仪被冷雨浇醒,与妻相扶入室,卧于榻上。

张妻垂泪道:夫今日受辱,皆由读书游说所致。若在家安居务农,宁有此祸?

张仪张口,问其妻道:你看吾舌尚在乎?

妻失笑道:舌头倒是尚在。

张仪道:只要我三寸舌在,便不愁终困下僚也。

于是将息旬月,伤势痊愈,夫妻二人复还魏国。

便在此时,贾舍至魏,寻到张仪。

闪回结束。贾舍探听到张仪家宅所在,遂来相见。二人叙礼,张仪将贾舍让至厅堂。

贾舍问道:先生与赵相国苏秦,可是同学于鬼谷仙师乎?

张仪:我兄苏秦,已为赵相国耶?

贾舍:若先生果是苏相国师弟,小可愿请同车还赵,以附骥尾。

张仪欣然从之,遂乘贾舍车马至赵,至相府求谒师兄。

苏秦闻说师弟到至,却又故意不见,延挨再三。张仪闷甚,愤怒欲走,却又无路费,因此困顿客店之中。又过数日,苏秦这才传见,盛排威仪,命张仪从耳门入府。

及至张仪进宅,苏秦又故意使其立于庑下相候,自己却若无其事,从容处理政事。直至日头偏西,苏秦才召张仪登堂拜见,自己依然安坐不动。张仪无奈,只得忍气进揖。

苏秦:一别数年,余子别来无恙乎?

张仪:倒也安泰,只是无日不思师兄。

苏秦一笑置之,更不多言,便即下令传餐。张仪欲往上坐,被仆从止住,引至厅外廊下,命与众仆同席。片刻之间,酒馔齐备,苏秦自与门客食肉吃酒,张仪与仆从疏食无肉。

张仪且羞且怒,勉强食毕,见众宾相继下堂,遂登堂入室,上前斥问:苏季子!我念同窗厚谊,远来相投。不用我倒也作罢,何必辱我至此!

苏秦冷冷答道:当初在云梦山上,余子常恃才压我,只道先我际遇,不期穷困如此。兄若能自取富贵,何必来谒?念在同学情分,便助黄金一笏,请自方便。

便命仆人,以金相授。张仪性起,将金掷地,愤愤而出,苏秦亦不挽留。

张仪还至旅店,只见自己铺盖,俱已被移出门外,卷成一团,扔在外堂。张仪将欲进门,店主人却立于庭中,以身拦住:今足下得见相君,必得赠馆授餐,小店不敢复屈尊驾!

张仪摇头叹道:人情冷暖,其薄如纱。可恨,可恨!

正要与那店主分说苦求,忽见贾舍到来,在门首探头探脑。

贾舍见张仪在庭,便即进门,问道:先生见到同门师兄,未知可得苏相国好处?

张仪怒气勃发,恨道:不想世间,竟有此等无情无义之贼!

遂将兄弟相见之事,叙述一遍。贾舍故作惊讶,叹息一番,便将张仪引至偏僻之处。

贾舍:如此说来,倒是小人好心恶报,反而带累了先生。未知先生,将欲何往?

张仪:无处可去,只得暂且还乡。然而盘费全无,如此奈何?

贾舍:小人情愿代先生偿其旅店欠帐,备下车马,送先生回魏便了。”

张仪闻此,眼前一亮,忽一把扯住贾舍,腼脸相求道:未若贤兄助我资斧,使往秦国一游。当今七雄,惟秦可以困赵;我往秦国施以纵横之术,必然得以重用,则非但可报苏秦相辱之仇,亦必报贤兄大恩!

贾舍笑道:先生若往他国,小人不敢奉承。若欲往秦,小人正欲往彼贸易,适得其便。先生不如依旧与小人同载,彼此得伴,岂不美哉?

张仪听罢,便如拨云见日,自是大喜过望。贾舍遂问店主,客人所费几何,先替张仪算还房饭之资。张仪遂请与贾舍拜为兄弟,二人同载,离赵赴秦。

二人既然结为兄弟,便即不分彼此。贾舍于途中复为张仪制办衣装,雇买仆从,不惜财费。及至秦国,复又大出金帛,贿赂秦惠文王左右,为张仪张名延誉。

此时秦惠文王方悔失去苏秦,闻说又一鬼谷门高弟前来,即时召见,拜为客卿。

张仪由此一步登天,高门大院,仆从如云。

贾舍见此,甚替张仪欢喜,盘桓数日,便要辞去。

张仪再拜垂泪:弟困阨至甚,全赖恩兄相助,方得显用秦国,一步登天,脱胎换骨。今方要稍报知遇大德于万一,贤兄因何遽言去耶?

贾舍笑道:小子何人,能知遇相公?知君之才者,实乃苏相国也。

张仪:此言何意?

贾舍哈哈大笑,便将苏秦所定激将之计,从头至尾说之。

张仪愕然良久,不由叹道:吾堕季子术中,兀自不觉,师兄智谋强我远矣。烦公归告我师兄,当其之身,弟绝不敢言伐赵二字!

贾舍称谢,乃驾车返赵,归报苏秦,说张仪已被秦君重用,并且誓不伐赵。

苏秦哈哈大笑,遂入宫还奏赵肃侯道:不需张弓只箭,秦兵已退矣!

赵侯大喜,遂遣苏秦前往说韩,施其合纵之谋。

苏秦乃至韩国,往见韩宣惠公道: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今大王割地事秦,夫韩地有限,而秦欲无穷,再三割之,则韩地尽矣。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举国以媚秦,臣窃羞之。

宣惠公闻言面红过耳,蹴然答道:愿举国以听先生,如赵王之约。

于是亦赠苏秦相国玺印,并赐黄金百镒,命其出使魏国,约盟抗秦。

苏秦奉命,辞韩至魏,游说梁惠王道:魏国地方千里,且为中原霸主,足以抗秦有余。大王听群臣之言,欲割地以臣事秦,是何意耶?

魏惠王:非不愿抗秦,只恨孤掌难鸣,力不能及耳。

苏秦:大王诚能听臣,不如六国合纵,并力制秦。

魏惠王:寡人愚钝,自取败辱,今先生教以长策,敢不从命!

于是亦赠金帛一车,并拜苏秦为国相,请其出使齐国,约为联盟。

苏秦复至齐国,说齐宣王道:臣闻临淄车毂相击,摩肩接踵,富盛莫比。乃西面事秦,宁不耻乎?且齐地去秦数千里,秦兵不能及齐,事其何为?

齐宣王:若依先生之计,若何?

苏秦:臣愿大王从赵王之约,六国和亲,互援御秦。

齐宣王:谨受先生教诲。

亦拜相赠金,请苏秦出使楚国,约以合纵。

苏秦乃驱车西南,说楚威王道:楚地五千余里,天下之强,秦之所患也。纵为六国之长,横则割地事秦,王其择之!

楚威王:先生之言,楚之福也。合纵六国之众以御西秦,惟先生为寡人谋之!

亦拜苏秦为相,赠以千金。

由此苏秦巡行一周,乃拜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印,并得赏金盈车满箧,名声大震诸侯。于是辞别楚王北行,回报赵肃侯,途中行过洛阳,往拜天子。

河南诸侯闻说六国之相到来,各发使节相送,仪仗旌旄前遮后拥,车骑辎重连接二十里不绝,威仪比于王者。一路官员,望尘下拜。

周显王闻说苏秦将至,预使人扫除道路,设供帐于郊外迎之。

苏秦老母杂于人群之中,扶杖旁观,啧啧惊叹;二弟及妻嫂不敢仰视,皆都俯伏郊迎。苏秦高倨车中,见长嫂跪于当路,遂笑问道:阿嫂向日不为我炊,今何恭敬太过?

长嫂答道:今见季子位高多金,不容不敬!

苏秦叹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苏秦今日乃知,富贵之于世人,不可少也!

于是车载亲属,同归故里,起建大宅,聚族而居,并散千金以赡宗党。弟苏代、苏厉羡兄贵盛,亦习纵横之术,游说诸侯。

苏秦在洛阳居住数日,乃往赵国还报,说六国约纵已成。

赵肃侯大悦,遂封苏秦为武安君,另遣使节,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之君,俱到洹水会盟。更命苏秦预先前至洹水,筑坛布位,以待诸侯。

不过旬日,盟坛建成。赵肃侯先至,燕文公、韩宣惠公、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陆续俱到。六国诸侯相聚,是为吴、越称霸以来,最为壮盛之举。

苏秦见六国之中,楚、齐、魏俱已称王,赵、燕、韩尚且称侯,叙论爵位不便,遂建议六国一概称王,赵王为约纵之主,楚王等各居客位。

赵、燕、韩三侯闻言,自然大喜,楚、齐、魏三王亦各无辞。

于是六王各登盟坛,照位排立;苏秦历阶而上,主盟六国,刑牲歃血,誓于神明曰:

今山东六国,结为兄弟,务期患难相恤。一国背盟,五国共击!

盟誓已罢,六王分别写下誓书。

赵王言于五王道:苏秦大策,奠安六国,宜封高爵,俾其往来六国,坚此纵约。

五王皆从,遂合封苏秦为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又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合纵盟毕,六王各归本国。

苏秦随同赵肃侯归于邯郸,遥思当年困顿,今日风光,只觉贫富穷通,恍如隔世。

苏秦合纵六国之事,早有细作飞马关中,报至秦国。

秦惠文王闻说大惊,便即召集群臣,对公孙衍道:若非当年相国薄待苏秦,使其负气而走,焉有今日之事?六国合纵为一,寡人非但向东进取无望,且秦国将有累卵之危也!

公孙衍深怀惶惧,只得答道:山东六国首倡纵约者,乃赵肃公也。大王今可兴师伐赵;视其有先救赵者,即移兵伐之。如是,则诸侯必惧,纵约即可散矣。

言犹未了,张仪在座,欲报师兄苏秦之德,以解赵国之危,乃进言道:六国新合,其势未可猝离。秦如伐赵,则韩、楚、魏、齐、燕悉举锐师助战,秦师拒斗不暇,何暇他移?

秦惠王:若依卿计,如其奈何?

张仪:与其以一敌六,不如抚近怀远,使为我盟。魏近燕远,大王不如遣使重赂于魏,而与燕太子结婚,以疑各国。如此,则六国纵约自解矣。

秦惠文王称善,乃归还襄陵七城,先与魏国讲和;更嫁亲女与燕国太子,两家结亲。

虽然如此,苏秦为合纵长十五年间,秦军不敢东向半步。

赵肃侯十五年,在恒山(今山西文水东北)建造陵墓,号为寿陵。帝王之墓称陵,始于此时。闻报寿陵将成,赵王下令,前往大陵游览,于是大聚车徒,便欲离京。

行至城门,众卿列队相送,忽见大夫大戊午走出人群,拦住车马,跪地不起。

赵王:卿此举何意?

大戊午:臣闻天子出师,不误农时,况诸侯乎?今正是春耕繁忙之时,大王若要兴师动众,则误春耕一日,秋季少收百日之粮。庄稼无收,谁奉国君征战?

赵肃侯闻谏,下车谢罪,当即宣布解散六师,不再游览大陵。

镜头转换,按下赵国,复说齐魏。

此时田婴相齐,受封于彭城,后改封薛邑,号为靖郭君。

田婴于是依仗权势,在封国之中营私舞弊,残害百姓,伤害群臣,私家富累万金。国人不堪其酷,于是联合逐之。田婴逃亡于野,饥饿无食。

此时魏国相是为宋人惠施,相魏十三年间,变服折节朝齐,合于齐楚,使魏国摆脱四面受攻地位。庄周与惠施友善,曾到魏都大梁,与其论学。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于周烈王七年。七岁时师从裘氏学儒,二十岁娶妻钟离氏,次年长子庄遍出生。二十二岁为免除兵役,任宋国漆园吏。二十七岁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税,就而结识庖丁,为其宰牛之技折服。三十岁时,次子庄咸出生,次年便辞去漆园吏职务,全力经营荆园。与惠施相交论学,便即始于此时。(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