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五集 黄天当立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五集 黄天当立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6 20:23:28 来源:笔趣阁

河北冀州,燕赵大地。

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三人分路云游,到处收徒布道,施符治病。宣传太平道时,杂揉“黄老”思想,并将此学说化为教义,广泛向信徒宣传。

太平道教义宣称,在天上皆有鬼神,时刻监视世人行为,并根据人行善恶以增减寿命。由此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乡里无知愚民闻此,无不趋之若鹜。

张角常持九节杖,在民间以符水、咒语之术,为人治病。并以此为掩护,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学说。

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经过十多年努力,太平道发展到中国多地,教徒达到数十万众。

张角眼见徒众大集,于是自称太平道教主,又称大贤良师,到处布道,并给人施符治病。施术之时,先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人神而信之,以此太平道迅速风靡河北。

闪回结束。时光荏苒,悠忽十年已过。

十年以来,张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转相诳诱,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而病死者,亦以万数。

太平道所行之处,郡县官吏不解其意,反言张角是以善道教化百姓,实为圣贤之举。

帝师杨赐看透其间微妙,上书言道:张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诸官,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表章虽上,时逢杨赐罢职去位,事遂留中不发。

司徒掾刘陶乃是杨赐弟子,深以恩师之论为然,复上疏言:张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皆云张角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灵帝殊览奏,不以为意。但因欣赏刘陶文采飞扬,遂诏命其次第《春秋条例》。

张角便趁朝廷放任之机,遂置天下部众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在各方及诸郡传其讹言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又命徒众各以白土为笔,在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写作“甲子”二字于门墙之上。约定来日听从总坛号令,以为攻击目标符号。

画外音:只因汉灵帝失于大意,不予禁止,太平道因此得以盛行天下,蔓延不可遏制。因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祀“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教中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

镜头转换,按下江湖,复说朝堂。

字幕:光和六年,宦官势力达到极盛。一年之中,中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粟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宁典等皆都封侯,贵宠无比,时人称为“十常侍”。

灵帝对十常侍视若亲人,须臾不能使离左右。若有朝臣进谏,则必当众对人言道:张常侍是我阿公,赵常侍是我阿母。世人皆奉父母至孝,我何独不能哉?

于是满朝文武皆都缄口,十常侍依恃帝宠,愈加无所忌惮。

乃自宫外京城之内,各起高宅大第,规模皆都同于皇宫;又使父兄子弟出任州郡牧守,残害百姓,贪暴胡为,无人敢问,天下怨声四起。

八月,灵帝大兴土木,起四百尺观于阿亭道。

冬十月,太尉许彧罢职,以太常杨赐为太尉。

杨赐便奏黄琬治乱之才,命为议郎,继任青州刺史。黄琬已看出天下将乱,但鬼谷门徒大都禁锢隐居,或藏匿江湖之中,自己独木难支,亦无善计阻之。

便在此时,汉灵帝依然骄奢淫侈,不以朝政为意,时或出京校猎,因久不回。因历函谷关西去,狩于广成苑;至十二月年底之前方回銮还都,却不处理政务,又临幸太学讲经。

时有桓典为侍御史,为政不避权贵,宦官大都畏之。

字幕:桓典,字公雅,谯国龙亢人,故太傅桓焉之孙。复传祖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

当沛相王吉以罪被诛之时,故人亲戚莫敢至者。桓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其后以侍御征辟于司徒袁隗府,举其高第,得拜侍御史。

是时宦官秉权,正在炙手可热之际,独桓典执政无所回避,便如当年阳球一般。因桓典常乘骢马过市,京师权贵畏惮,相互为语: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镜头转换,按下朝堂,复说江湖。

字幕:光和七年,因本年闰月,改元为中平元年。

春正月,张角授命亲传弟子马元义:命你为淮南大方渠帅,收荆、扬二州党徒数万人,与为师约期而会,先于邺城发动起事。

马元义:喏,徒儿谨遵师命。

于是前往淮南联络党徒,又数度往来于京师之间,结连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以为内应,约以三月初五甲子日为期,内外俱起,依照白垩土所书“甲子”符号,攻打京师。

然在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

灵帝闻报大惊,于是便命国舅何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驻扎都亭,修理器械,保卫京师。

何进乃率军备战,并依唐周所供线索紧急捕捉马元义,将其押赴京师。

灵帝命将马元义车裂于洛阳,何进因功进封慎侯,复领车骑将军,全面负责平叛事宜。

何进就此兵权在握,于是紧急动员各地屯兵,捕杀太平道信徒一千余人;又派人驰书通知冀州刺史,迅速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马元义死难之事报到冀州,张角被迫提前发难,派出数十路徒众驰檄诸州,命令全国三十六方一时齐发。

因命部众皆都头裹黄巾,取其“黄天当立”,以土德将承火德,夺取天下之意。

由是东汉末年著名黄巾起义,就此拉开帷幕。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先在北方冀州起事;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

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遍地狼烟。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汉灵帝闻说太平道如此厉害,忙于三月戊申日下诏: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镇守京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复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中郎将皇甫嵩趁机上表谏奏:值此国难当头,朝廷急切用人之际,臣请解除党禁,诏宣被锢士人共赴国难;尽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以提升士气。

灵帝不决,问于中常侍等。

吕彊率先上言:皇甫将军之言是也,望陛下纳之。今党锢久积,儒士十数年来不能入仕朝廷,光耀门楣,今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汉灵帝由是意决,遂接纳皇甫嵩提案,决定解除党锢之祸。来日升殿,当众下达诏命:定于壬子日大赦党人,并发还各徙徒、亲属及党众。要求各公卿捐出家中私藏良马、劲弩,推举众将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者,限期到公车署接受面试。

春三月初,汉廷大发天下精兵,分路出击。

传旨官: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北中郎将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张角,与黄巾军主力周旋,以上将宗员为副;左中郎将皇甫嵩及右中郎将朱儁,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招募兵勇共四万多人,讨伐颍川一带黄巾军;骑都尉曹操为合后,候命声援各路兵马。

大军临发,朱儁上表,请招募下邳孙坚为佐军司马,以为自己副将。

汉灵帝不知孙坚是谓何人,但见是朱儁点名推荐,当即准奏,遣使往淮南下达任命诏书。

孙坚奉旨,同时复得恩师朱儁手书,遂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商旅子弟,并本部淮水、泗水精兵,共千余人众,出发渡淮北上,来与朱儁合兵。

庚子日,太平道党徒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在江淮一带响应张角。由是黄巾军势大盛,官军屡战不利。

四月,朱儁军被黄巾贼首波才所败,因与皇甫嵩撤至长社防守。波才乘胜而进,率军围城,汉军屡战不利,又粮草缺乏,因此士气低落,斗志全消。

与此同时,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汉灵帝闻说叛军势大猖獗,忧惧不已,手足无措。

侍中向栩、郎中张钧趁机上书,向皇帝进奏:张角撮尔樵夫,能聚众数十万起事造乱者,根源皆在宦官揽政,朝廷上下不通之故也。又诸宦官父兄子弟、姻亲宾客,遍任州郡地方官职,只知侵害百姓,胡作非为,百姓之冤无处可诉,这才入于邪教,铤而走险。目下之计,宜立斩十常侍之首,悬于京师南门之处,叛军定会自行散去,不必再动兵戈。

灵帝览奏不答,惟摇头叹息而已。其后未久,向栩、张钧二人都受十常侍谗害,反以勾通黄巾乱民之罪,下狱而死。

镜头转换,分别叙述各路战场。

大将军何进闻说皇甫嵩被围长社,惊惧不已,急派骑都尉曹操率军救援。

曹操领命引军而进,因路遇大风,难以行军。只得下令依山背风,穿林而行。

此时长社城中,皇甫嵩因见刮起大风,便心生一计。傍晚之时,遂命士兵手持火把,暗地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杂草丛生,顺风放火。

正当黄昏之际,风势愈猛。于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将黄巾军烧得七零八落,丢盔弃械四散逃窜。官军大呼进攻,城上亦举出火把响应。

皇甫嵩下令副将击鼓助战,亲自突骑冲入敌阵,大施神威,势不可当。

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不辨东西南北。正遇上曹操援军到来,迎头又杀一阵。

颍川黄巾军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难以抵敌,被斩杀数万,就此元气大伤。

六月,南阳太守秦颉与本地黄巾军战斗获胜,斩杀贼首张曼成。南阳黄巾军便以赵弘为帅,复聚众十多万人,占据宛城,负隅顽抗。

皇甫嵩与朱儁军继续进击汝南,追击波才到阳翟;又在西华大败彭脱,就此转入反攻。

颍川及南阳黄巾军大败,余部聚于豫州,商议欲逃宛城,投奔赵弘。未及逃走,佐军司马孙坚率淮左军马突然杀至,登城先入。众人蚁附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

按下江淮,复说河北。

卢植在冀州数战,大破张角,斩杀万余。张角撤到广宗,卢植挥军杀至,设围数重,建筑壁垒、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将可攻下城池。

便在此时,朝廷派遣宦官左丰前来视察河北军情,一路索贿,对带兵将领敲榨勒索,无所不用其及。部将皆劝卢植贿赂左丰,以求邀功请赏,卢植不肯。

左丰恼羞成怒,就此返回洛阳,向朝廷诬告卢植作战不力,养寇自重。灵帝听信谄言,命用囚车徵召卢植回京问罪。

因临阵易帅,朝廷唯有下诏,重新部署诸将:命皇甫嵩北上东郡;朱儁进攻南阳赵弘;以董卓代替卢植,进攻广宗张角。

镜头闪回,董卓再次登场。

延熹九年,鲜卑人与羌人联合入塞。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董卓因此奉命出任军司马,接受张奂调遣。

永康元年冬,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董卓、尹端出击。董卓展其神威,大破羌兵,斩其首领数人,俘虏万余部众。

张奂凯旋班师,表奏董卓杀敌之功,朝廷览奏大悦,便拜董卓为郎中,赏赐缣缯九千匹。董卓尺帛不受,全部分给下属官兵。

其后董卓相继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被免。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当时张奂罢官,被朝廷禁锢终身,隐居于弘农华阴。董卓闻知,委托兄长董擢赠缣百匹,以示不忘旧主。张奂厌恶董卓为人,拒绝不受,原封退还。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北中郎将卢植大战河北,正在节节胜利之际,却遭宦官左丰诬陷,被朝廷罢免。由此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闪回结束。董卓接诏,就此上任,率部奔赴冀州战场。

董卓到达河北,不去广宗迎战张角,却引军围攻下曲阳县。因两月不克,反损兵折将。

朝廷闻报,令左中郎将皇甫嵩北上冀州;罢免董卓,押至廷尉受审,判减死罪一等。

按下河北,复说南阳。

皇甫嵩引军北上冀州,朱儁自觉势单力孤,便与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合兵一处,共计一万八千兵马,围攻宛城赵弘。因宛城墙厚池深,官兵百日不克,反而损兵折将。

消息传至洛阳,朝中便有宦官提出奏议,请徵朱儁回京问罪。幸而司徒张温上表说情,灵帝才罢,诏命限期破贼,以将功赎罪。

朱儁奉诏大惊,乃引兵急攻宛城,日夜不休。数日之后,终将赵弘射杀,但其城未破。

赵弘既死,黄巾军共推韩忠为首,继续死守。

朱儁因见自己兵少,难克艰城,便思一计。

于是下达将令,退兵五里,扩大防围、建筑阵垒;同时堆砌土山,以观望城内动静。一切准备就序,即命副将引领一军,高举自己帅旗,鸣鼓呐喊,佯攻西南城隅。

韩忠果然中计,因谓官兵发动强攻,因此将主力全部调往西南,全力防守。

朱儁见贼军主力被引往西南,则亲率五千精兵掩杀东北。一场苦战,官军偷袭成功,攻入外城。韩忠这才知道上当,唯有收拢败兵,退保内城。

黄巾军受挫,士气低迷,再无斗志。韩忠见此,遂遣使者坠城而出,向汉军乞降。

汉军诸将会商,张超、徐璆和秦颉都谓朝廷限期破敌诏命迫促,可受其降,以免受罚。

朱儁却道:若允其降,百姓必以有利为贼,无利乞降为念,则祸根不除,必遗来日之忧。

便不接受其降,斥退来使,下令急攻。但正如诸将所说,宛城坚固异常,数战不克。

朱儁登上土山观望城内,知是黄巾军因无退路,故而尽力死战,所以未能攻克。由是大悟,遂下山还营,命令诸将:解开围城一角,使贼自走。我等随后掩杀,无有不胜之理。

诸将称善,一齐领命,于是撤去西南之围。

城内早已粮尽,韩忠闻说西南围解,果然率众尽出,惶促逃奔。不料离城不远,便即落入官军圈套,被朱儁伏兵四起,歼来大半。

韩忠就此丧胆,率残部拼力冲出重围,复向北逃窜。朱儁挥令诸将,必须全歼此寇,毋使落网。南阳太守秦颉一马当先,率部向北追击数十里,复斩杀黄巾军万余。

韩忠走投无路,只得下马弃械,跪地投降。

秦颉向与韩忠不和,冷笑道:此时方才请降,非出本意。留之何用?与我砍了!

一声令下,韩忠人头落地。

黄巾残军见此,一哄而散,逃入宛中。遂推孙夏为帅,收拢败散人马,再抗官军。

朱儁再次急攻宛中,孙夏败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斩杀孙夏,宛城一带终于平定。

镜头转换,按下南阳,复说河北。

皇甫嵩既奉圣旨,率引本部军由汝南一路向北,于当年八月到达东郡仓亭。正遇黄巾渠帅卜己率军来迎,于是两军交锋,展开激战。

战未数合,官军获胜,斩杀黄巾军七千余众,生擒渠首卜己。

于是下令鸣金收兵,打扫战场,赍赏牛酒,犒劳三军。正在呼卢畅饮之时,忽见北面尘头扬处,十数骑驱驰而来,至营门之前停住,乘者甩镫下马。

门军上前盘问已毕,便引来人为首者入报主帅:中郎将董卓部下末将,求见将军。

皇甫嵩大奇,问道:我闻董卓前因兵败,已被朝廷罢职,因何又在河北?

来使:董将军前虽罢职还京,因被中常侍保举,复被朝廷启用,许其再至河北,戴罪立功。因进攻广宗张梁不胜,恐被朝廷勘问,故请将军前往相助。

皇甫嵩心中暗笑:此公倒会见风使舵,颇擅钻营,竟得宦竖青睐,予以帮扶。似此阉党,我本不欲理会,争奈全为汉室江山,国家社稷,便即救他一救,也无妨碍。

于是答道:尊使且回,还报董中郎。某方经大战,歇兵一夜,来早便行。

来使深施一礼,转身出营,复率从骑往北驰去。

次日一早,皇甫嵩下令传餐,拔营起行,继续北上,欲与董卓合兵一处,攻伐张梁。然而未到广宗,忽探马来报:董卓久战不胜,损师丧众,已被召遣回京问罪。

皇甫嵩:既是如此,传令三军,兼程而行!

副将不解,问道:既是董卓已败,贼军士气正盛,将军何必不遗余力,以疲师往赴?

皇甫嵩: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张梁既破董卓,必召三军庆贺,守备松懈,不复严备。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之,则必出其不意,事半而功倍者。此谓兵贵神速。

诸将闻之,齐称高明,于是各催部军,兼程而进,天未明时,已至广宗城下。皇甫嵩正欲下令攻城,哨马来报:城上旗号严整,已有防备。

皇甫嵩笑谓诸将:未料此贼,倒非一介莽夫,行事小心,颇谙兵法。既是如此,权且扎营,歇兵一日,至夜再战。

诸将奉命,于是就在城外安营下栅,饱餐而眠,令三军养精蓄锐。

夜幕降临,皇甫嵩传令列阵出营,擂鼓吹号,四面攻城。张梁军虽已久战疲惫,但乘大胜董卓之威,强犟无比,奋力守御,官军攻打一夜,不能攻克。

次日天明,皇甫嵩下令撤围,闭营休息,另外暗中派出细作,观察敌军举动。

时近傍晚,夜幕渐垂。哨探回营还报:贼军防备稍为松懈。

皇甫嵩大喜,立即传令聚将,对众说道:时机至矣。命令三军饱食束甲,三更进兵,四更围城,五更黎明时发动突袭。必须一战成功,不破广宗,不许回兵!

众将听令,各归本营安排,依令而行。果于黎明之前发起攻击,撞车如雷,矢如飞蟥。

战至下午,城内矢尽石罄,无力抵御。官兵于是架起云梯,蚁附而上,攻入城内,打开城门,放下吊桥。皇甫嵩挥师而入,成功大破敌军,斩杀张梁,及其部众三万多人。

黄巾余部闻说主将张梁已死,哄然四散,越城逃走。到城外河堤之时因为争渡,复溺死五万余众,河水为之不流。

大战结束,皇甫嵩下令鸣金收兵,打扫战场,出榜安民,检查战果。不一时军司回报:此战歼敌十万,黄巾主力尽丧,焚烧粮车辎重三万多辆,虏获甚多,难以数计。

皇甫嵩闻报大喜,便命行军主薄撰写捷报,呈递京师。

正在此时,忽见副将押解几个黄巾俘虏而来,喜笑颜开道:启主将,万千之喜!

皇甫嵩:击破剧贼,乃是大功,全赖诸公之力,俱各同喜。

副将:非仅如此。末将在清理敌巢之时,在府衙后堂见一棺椁,故曰万千之喜也。

皇甫嵩:呵呵,升棺发材,将军果是大喜。

副将:不是末将见棺则喜,实是这棺中人物,非同小可,实出意外!主公休怪末将辞不达意,只问这几个俘虏,便知端地。

皇甫嵩:则你几个实话招来,棺中之尸,究是何人?

众俘:实不敢瞒将军,棺中之人,乃是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

皇甫嵩这一惊非同小可,追问道:张角身怀奇术,兼且善医,却因何故而死?

众俘:老爷明鉴,天公将军身怀奇术,已是半仙之体,果是无病。只因董卓来攻广宗之前,有一道人来访,天公将军谓是同脉连枝,摒退从人,单独召见。时过半晌,那道人告辞出府,扬长而去,不见踪迹。我等皆是天公将军徒弟,且是贴身内侍,见那道人走了,入内侍候,却见本师安坐榻上,已是绝气身亡,然遍体上下,并无一处伤痕。我等禀报地公将军,张梁严令不许声张,只将天公将军装棺入殓,停尸后堂。此报是实,并无一字虚言。

皇甫嵩愈听愈奇,一边察言观色,料知数人不敢撒谎。于是便命副将带路,前往府衙后堂,破棺戮尸,斩下张角首级,连同捷报呈送京师。

字幕:张角既死,黄巾军失去精神领袖,自此后便即迅速土崩瓦解。当年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合兵攻下曲阳,成功斩杀张宝,歼灭十多万众。至此历时九个月余,遍及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播乱大半个中国黄巾之乱基本平息。

起义虽被朝廷镇压,但汉室威信大衰,此后诸州郡渐都不服朝廷调度。

此后各地不断发生小型叛乱,产生许多黄巾分散势力,分别以黑山、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为名号。

尤其张燕所率义军,被朝廷名为黑山贼,号称从者百万,历久不灭。

中平元年十一月,皇甫嵩平定冀州黄巾军,将十万人尸骨筑成京观,然后班师。

朝廷叙论此番平乱大功,公论是以皇甫嵩为首,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字幕: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人,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少年时便有文武之志,酷好诗书,兼熟习弓马。初举孝廉,拜为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灵帝以公车征辟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至此便立大功。

平灭黄巾起义第二功臣,乃是右中郎将朱儁。与皇甫嵩共同平灭南阳黄巾军,被封右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

字幕:朱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初举孝廉,后任兰陵县令。交趾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朝廷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调集七郡兵士进剿,斩杀梁龙,逼降部众,州郡平定。因功封为都亭侯,任谏议大夫。此番平灭黄巾,再立大功。

平灭黄巾起义第三位功臣,乃是北中郎将卢植。受小黄门左丰诬陷,不但无功反而受过,免除职务,押送洛阳,判减死罪一等。

字幕: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范阳卢氏先祖。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同门师兄。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

皇甫嵩率得胜之师返回京师,闻说卢植下狱,便即上书天子,将平定冀州黄巾军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否极泰来,诏命官复尚书原职。

平灭黄巾起义其余功臣不可胜数,首推曹操、孙坚二人,亦各因功升职。灵帝下诏,曹操除为济南相,孙坚为别部司马。

画外音:黄巾起义虽然快速得以平定,但因朝廷诏命下放军权至地方州郡,故此造成地方诸侯手握重兵,割据地方,便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黄巾军虽拥百万之众,但其主体组织不严,除攻打官府,又普遍攻打豪强、士族及富贵人家,导致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此乃张角迅速失败之根本原因。这些地主豪强之中,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人,是为最著名者。

镜头转换,光和七年六月,交趾百姓因刺史贪残害民,再次起兵反汉。

汉廷改以议郎贾琮为交趾刺史,命带兵前往平叛。

字幕: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

贾琮受职领命,率兵到至交趾。未先攻伐,先召父老讯问民情。当地父老皆言赋税过重,百姓无法承受;又京师遥远,告诉无门,故此相聚起事。

问明民变缘由,贾琮心中有数,于是告示百姓,令其各安本业,免除徭役;又挑选廉洁官吏,出任各县令长。由是不动刀兵,只一年之间,交趾复又平定。

贾琮在交趾刺史任上三年,竟使交趾成为全国最安定州郡。

三年任期满后,汉灵帝诏命调其入朝,复任议郎。因黄巾起义后,州县贪官乘机加重赋税,汉灵帝选贤用能以正时弊,贾琮便受任冀州刺史。

旧时刺史上任,大都在所乘车上挂着布帷,以避闲人围观。贾琮赴任冀州,命人将窗帷揭起,说道:作为州郡刺史,应远视广听,察辨美恶,焉能垂挂车帷,自掩耳目哉?

冀州吏民闻之,无不赞佩,此举便被传为佳话。

字幕:中平二年二月,京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赵忠等进劝灵帝,应重税田亩以修宫室、并铸铜人。

灵帝再受权宦蛊惑,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另加亩税十钱助修宫室。又诏发州郡材木文石,运送京师备用。于是宦官趁机从中为奸,刺吏太守复增私调,百姓怨气冲天。

张让等犹不满足,又奏请天子下诏,规定凡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要交纳助军修宫钱。除授大郡者交钱二、三千万,中小郡者五百至千万钱不等。

此诏既下,其后新官凡上任前,皆须先去西园讲定钱数,届时交请。或有到期无法交齐,因而被迫自杀者。故新官一旦到任,必竞相搜刮百姓,聚敛财富以为补偿。

百姓因此不堪重压,一时复又俱起为盗,西及益州,南至交趾。中原更有黑山、黄龙等义军数十股,大者有兵二三万,小者六七千。青州军及黑山军势力最巨,皆都号称众至百万。

义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此起彼伏,再次形成燎原之势。

灵帝明知其事,故作充耳不闻,催命臣下在西园建造万金堂,将司农所藏国家财物金钱移入堂中,以为私贮。务尽聚敛以为私藏,莫此为乐。

画外音:自光和二年时首开西园卖官,又每逢郡国进贡,皆先使官责贡使交纳“导行费”,汉灵帝所得钱皆据为私有,分存于宦官之手,每人致有数千万钱。修成万金堂后,复又命皆移入堂中贮存。此后不久,又于河间郡贱买田地,寺起宇第,搜刮钱财,唯恐不尽。

中平二年九月,司空杨赐病死。

与此同年,前司徒陈耽与谏议大夫刘陶同遭宦官诬谄,俱死于狱中。

字幕:刘陶,字子奇,颍川颍阴人。少游太学,屡次上疏言政;后以孝廉起家,除顺阳长,历任侍御史、尚书令、侍中、京兆尹、谏议大夫。中平二年,刘陶上疏言论政事八条,认为天下之乱,皆由宦官。宦官忌恨,诬其与外贼交通,下狱拷问甚急,刘陶自知难免一死,便在狱中自杀身亡。刘陶大才,著书数十万言,皆为当世妙文高论。

刘陶与陈耽一并含冤而死,天下莫不痛之,更恨奸宦。

中平三年丙寅,春二月,江夏郡兵赵慈造反,杀南阳太守秦颉。

字幕:秦颉,字初起,南阳郡鄀县人。黄巾起义爆发时,秦颉临危受任南阳郡太守,与荆州刺史徐璆联合出击,斩杀渠帅张曼成。复与朱儁联合斩杀赵弘、韩忠、孙夏等人,攻破宛城,平定黄巾。至此江夏士兵赵慈起发动叛乱,攻破六个县城,秦颉便被斩杀。

镜头闪回,中平元年。

秦颉赶往南阳郡上任,途径宜城县。城中有一户人家,大门朝东,并冲大道。秦颉停车观之,忽对从人说道:此房可做坟墓。

从人闻之,皆都莫名其妙,不知主人所指。

闪回结束。至秦颉被杀,运送尸体马车路过此宅,忽然停住,不肯再向前走。

秦颉故吏便掏钱将此房屋买下来,修做秦颉坟墓。

二月庚戌日,灵帝宣布大赦天下。罢太尉张延,遣使持节前往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又以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

灵帝有日询问赵忠:讨伐黄巾之功臣,尚有未被封爵者否?

赵忠瞠目结舌,不知所答。执金吾甄举当时在侧,悄谓赵忠道:傅南容前在东军,有功不曾封侯,天下失望。今将军亲当重任,宜进贤理屈,以副众心。

镜头闪回,叙述傅南容其人。

字幕:傅南容本名傅燮,字幼起,后改南容,北地郡灵州人,西汉义阳侯傅介子后裔。

傅燮身长八尺,容貌魁梧。少时入洛阳求学,师从太尉刘宽,后举孝廉。黄巾起义爆发,奉朝廷征召,进京拜为护军司马,随左中郎将皇甫嵩出征。

出征之前,傅燮上书朝廷,认为宦官乃是祸乱之源。中常侍赵忠见其奏章,非常不满。

皇甫嵩引军战于兖州东郡仓亭,大破黄巾军,傅燮生擒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三人,位居首功。由于赵忠从中作梗,傅燮有功不赏,仅得微职安定都尉,不久因病离职。

闪回结束。赵忠听闻甄举提醒,故作大悟,遂向灵帝举荐傅燮。

灵帝闻奏甚喜,遂诏命将傅燮征召入朝,担任议郎。

镜头转换,按下朝堂,复说江湖。

黄巾之乱平定未久,边关入报:韩遂、边章反于凉州,将欲入侵关中,声势壮大。

天子闻报,诏命车骑将军皇甫嵩带兵西征。皇甫嵩奉旨前往,历经数战,未能击败叛军,只得回京待罪,后被免职。

灵帝见皇甫嵩也不能胜,下令公卿议论对策。司徒崔烈提议,不如弃凉州。

傅燮当即出班,厉声说道:请将司徒斩首,天下才会安定!

尚书郎杨赞向与崔烈交厚,闻言出班,弹劾傅燮当廷侮辱大臣,应予重惩。

傅燮斥道:当年匈奴单于冒顿忤逆吕太后,上将军樊哙当众夸口,说愿得十万之众,横行匈奴。如此忠君爱国,季布仍说樊哙可斩,此是为何?只因凉州是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高祖与郦商平定陇右,世宗汉武帝开拓凉州,设立四郡,时人比作斩断匈奴右臂。今凉州治理混乱,出现叛逆,天下为此骚动,陛下为此寝食难安。崔烈以宰臣之重,不能为国分忧,却要割弃万里疆土,臣对此实感不解。若使异族得其凉州,则对关中三辅发动更大攻势,是最大恶果也!若崔烈不知此理,便是愚昧,若明知而为此计,则是对陛下不忠。不斩之若何!

灵帝赞道:善哉此言,实为公忠体国之论。

崔烈及杨赞闻此,不由大惭。朝廷百官闻之,亦都敬重傅燮敢言,于是互相议论,商量一旦公卿出缺,当先奏请傅燮补之。

赵忠因闻众议,遂派胞弟赵延:你去拜访傅燮,结为同党,岂不是好?(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