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 第1108章一个宫妃的命运(14)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第1108章一个宫妃的命运(14)

作者:香椿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4:15 来源:笔趣阁

为什么杀韩信时张良却没阻止?

很多人知道,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但很多人不知道,张良对韩信,也有知遇之恩。当年韩信受萧何的极力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但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韩信其实都和呆刘邦在一起,当时韩信虽然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真正主事的人仍然是刘邦。

等到彭城惨败后,张良趁机向刘邦推荐韩信,总而言之,你手下的所有将领,只有韩信有能力真正独当一面,不如让韩信出去开辟第二战场。正是由于张良的极力推荐,刘邦才把韩信放出去,让他单独领军平定北方诸国,其后也才有了韩信的擒魏、取代、破赵、胁燕、灭齐,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从这层意义上说,韩信能有后来的成就,一方面是萧何引荐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张良推荐的结果。然而,等到韩信被杀时,这两位与他有着知遇之恩的贵人,先是萧何直接充当帮凶将韩信骗到未央宫钟室,接着张良也喘着明白装糊涂,不闻不问,甚至在后来吕后下令诛灭韩信三族时,张良也没有出来阻止,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没有错,但是却是有时间段的,这个时间段是刘邦起事到建国前;其次是吕后和萧何密谋杀害的韩信,刘邦并没有直接出面;最后如果我是刘邦,我也会杀韩信,如果我是吕后萧何,我也会出手帮助,如果我是张良我也不会出手去管。

要说韩信的死得从多年前的楚汉之争说起,巨鹿之战后,霸王项羽名垂天下无人可敌分封诸王,而刘邦此时是诸王之中最强大的一个,当时的格局类似战国七雄,项羽是最强大的那个,而剩下的则是一群小诸侯王。

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属关系,这也便给项羽埋下了祸根。

之后项羽便忙于东奔西走平定不服于自己者,甚至还深陷齐地,而刘邦则忙于休养生息,暗中壮大势力以及东奔西走的搞外交,这样一来日子久了,此消彼长刘邦和项羽的势力对比竟然反了过来。

最起码在人头上刘邦是远胜项羽,这样一来刘邦自然不甘心趋于人下,便开始了与项羽争夺天下之心,之后便有了刘邦五十万大军与项羽的三万大军决战彭城,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刘邦大军完败,之后开启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韩信崭露头角-开辟第二战场

韩信真正的崭露头角并不是被萧何强行举荐封为大将军王,而是在这一年后的开辟第二战场,因为韩信被封为大将军王后并没有真正的放开手脚,而是仍在刘邦手下担任“大官”

直到一年后刘邦为胜项羽,听取张良的建议派韩信去开辟第二战场,这也是刘邦最后能够先生项羽的关键,而这之后也才方有了韩信的崭露头角。韩信在黄河以北大杀四方,擒魏王、灭代国、虏赵王、降燕国,一开始韩信带了区区数万人,短短一个多月便灭了四王,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二十万,也因此被封为兵仙。自此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拥兵数十万。

刘邦、项羽、韩信-隐形的三国争霸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佣兵数十万,而且手下新添的兵士多为追随韩信而不是刘邦,倘若此时韩信不是刘邦的手下,完全有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实力,并且实力还隐隐有胜刘邦本身一筹,至少是军事实力。

就算韩信此时是刘邦的手下,倘若韩信不在臣服刘邦,而是与之决裂,韩信仍有实力夺得一份天下。

但是韩信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这么做,而是毅然决然的加入刘邦的战团,帮助刘邦一举歼灭项羽,之后便有了决战垓下,十面埋伏,西楚霸王乌江自刎。此后刘邦也终于安定天下,分封诸王,建立大汉王朝。

韩信必死的理由

说了以上这么多,这跟韩信的死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韩信实力太强,功劳太大,留着只对大汉有弊无利,这韩信必死的理由主要有四:

一、韩信实力强大

从韩信开辟第二战场时展示的能力就可以看出韩信的能力有多强,起初韩信并没有多少兵马,但是却能仗仗以少胜多,实力不断的壮大,这样的人是自己的人,那么是自己的无限的助力,但是如何成为了敌人,也是让人恐惧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绝对可以威胁到大汉的根基,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韩信必死。

二、韩信的功劳巨大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可以说韩信功不可没,没有韩信就不一定能有大汉,这么大的功劳该赏给韩信什么的,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程度的,在封刘邦就得退位让贤了,因此刘邦感受到了韩信带来的压力

不得不对韩信进行处理,最后找了个理由将韩信由齐王贬为淮阴侯,但是韩信官职是低了,但是实力却没有低,因此也增加了韩信谋反的可能,所以为了不承担此风险,韩信必须死。

三、韩信出身比刘邦高

韩信的出身比刘邦高,要知道刘邦没有起事的时候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出身,说其是三代贫农也差不多,而韩信可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后裔,在古代也是非常讲究传统的。其实这都不重要,比刘邦出身高的人有的是,但是韩信不同,

韩信有了实力、有了功绩、再有了出身,这想一想都可怕,韩信一反,必定天下大乱。

四、韩信有一群想反的手下

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不在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想一想韩信有谋反的实力,而如何一但韩信谋反了,并且成功了,那么韩信手下的得力干将,左膀右臂不就成为王侯将相了吗,以后的地位自然不是现在可以比的,所以韩信手下有一部分人原因让韩信反,所以韩信必须死。

综上四点,便是韩信的必须死的理由,也是韩信的吹命符!

张良为什么没有阻止刘邦杀韩信

说了以上那么多,回归主题,张良为何没有阻止刘邦杀韩信呢?说到这里原因就在简单不过了,韩信有这四点必死的理由,张良最擅长的就是运筹帷幄,分析天下局势,又岂会不知呢!

所以张良不会管,也管不了。即便是萧何,曾经对韩信有大恩的人,也因为看清楚了这个局势,更是直接插手帮助吕后除掉韩信。所以,韩信的死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人可以救得了他。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年的实力越大,功绩越大,助力越大,事后受到的猜忌也就越大,获罪也就越大。韩信就是如此,就是因为其功劳、实力太大了,最后才落得不得不死的下场。

有人说韩信只能做将军而没有做皇帝之才,要不然在刘邦与项羽进行对峙的时候就可以三分天下了,但是我认为这正是韩信的伟大之处,韩信自己定然也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以及实力,但是韩信念及自己做人的准则以及不想在天下大乱而没有这么做,我觉得这是最值得令人敬佩的地方。

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役,

走到芒砀山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有很多役徒趁机逃走了。

这可难坏了负责押运的刘邦,

于是在借宿的客栈饮酒消愁,

刘邦心想:“这样下去,即使走到骊山犯人也快跑光了,按照秦朝的律法,自己到了骊山也难逃惩罚。”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

刘邦夜晚借着酒劲将所有囚徒偷偷释放了刘邦说道:“你们都各自逃命去吧,我也要从此远走高飞了。”

囚徒们中十几个人听了刘邦的话大为感动,

愿意留下来跟随刘邦。

自此刘邦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从者十馀人。”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迅速攻占陈州并建立“张楚”政权。

沛县的萧何和曹参等人也想起事,

但是担心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

于是派樊哙迎接刘邦并拥戴刘邦成为首领。

刘邦的老相识雍齿带领乡里的人马也来投奔刘邦,

最终刘邦带领大家占领沛县,

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千余人。

攻占沛县让占山为匪的刘邦扬眉吐气了一把,

刘邦把握时机迅速出兵攻打临近县城。

起义军先后攻占了胡陵、下方与等地,

并与秦朝的泗水监统帅的秦军在丰邑展开激战,

经过两日激战终于拿下丰邑。

刘邦命令雍齿防守丰邑,

自己带兵向薛地进军与秦军展开激战,

最终成功斩杀郡守并一路西进。

刘邦的壮大引起了其他起义军的眼红。

刘邦一路披荆斩棘攻克亢父和方与等地,

魏国却暗中派丞相周市带兵攻打方与。

同时魏国看中了刘邦的部下雍齿,

并派人前往策反。

曾经与刘邦同为亭长的雍齿投降刘邦后眼看刘邦一步步做大,

心中开始不平衡,

有对刘邦拆台的想法。

魏国丞相周市对雍齿软硬兼施:“丰邑本来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属地,如今魏国已经所向披靡平定几十座城池,如果你投降魏国,魏国将仍旧封你为丰邑的官员;如果你不投降,魏国就破城之后就屠城。”

雍齿于是主动开城献出了丰邑。

正在与秦军交战的刘邦听闻魏国偷袭自己的大后方,

立即带兵火速回援。

路上刘邦听闻雍齿投降魏国大为恼火,

于是领兵直逼丰邑。

刘邦带兵连番攻城,

可是久攻不下,

这时候刘邦急火攻心,

不得不退兵返回仅剩的沛县。

刘邦病好之后第二次带兵攻打丰邑,

可是依旧久攻不下。

刘邦对雍齿和丰邑恨的咬牙切齿,

发誓一定要拿下丰邑。

这时候刘邦听闻项梁拥立楚国公室成员景驹为王,

并且就在附近的薛地,

于是刘邦留下大军围困丰邑,

自己带领数百人前往拜见项梁,

路上偶遇谋士张良。

项梁刚刚打起“大楚”旗号,

听闻刘邦第一个前来归附,

喜出望外。

在张良的帮助下,

刘邦成功从项梁那里借兵五千,

帮助项梁打败了围攻楚国的秦军,

随后与包围丰邑的军队联合,

彻底攻克了丰邑。

不过雍齿还是逃脱了,

先后投奔魏国,

魏国被刘邦灭掉之后又投奔赵国,

最终无奈之下才归顺刘邦。

刘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先后推翻强秦和项羽,

在群臣和诸侯王的拥戴下在山东定陶继位称帝,

也就是汉高祖。

继位之后,

刘邦开始论功行赏。

张良没有战功,

但是在刘邦最危难的时候投奔而来,

深得刘邦器重。

刘邦说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

张良推辞道:“当初我和陛下路上相遇,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

尽管张良一再谦让推辞了三万户封邑,

但刘邦还是封张良为留侯,

与萧何和韩信作为第一等功臣。

随后刘邦逐个论述大臣的功劳,

进行分封。

汉高祖刘邦一天时间分封了二十多个功臣,

眼看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刘邦也有点累了,

下令来日再行封赏。

但是随后几天,

汉高祖刘邦都国务缠身,

再没有时间召开封赏会。

大臣们却等不下去了,

终日碰到一起讨论过往追随汉高祖征战的辉煌事迹,

有时候争吵的面红耳赤,

甚至拔刀相向。

有一天,汉高祖刘邦在皇宫中闲逛。

远远地看到众将都聚集在一起,

讨论的热火朝天。

汉高祖刘邦非常好奇,

便问身边的张良:“大臣们这是在讨论什么呢张良假装惊讶地说道:“陛下您还不知道吗?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谋反啊?!”

刘邦很纳闷:“天下终于安定了,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张良说道:“陛下您从一名老百姓起家,靠着这群人得以君临天下,如今贵为天子,却只分封萧何、曹参这些旧部,大肆诛杀与您有过节的人。

今按照军功分封,您的天下早就不够分封的了,大家都怕您不能给每个人论功行赏,又怕自己曾经与您有过节而被杀,所以聚集在一起商量谋反。”

刘邦思考半天说道:“这倒是个事,你说该怎么办?”

张良说道:“这好办。陛下平生最恨的人,群臣们又都知道的是谁?”

刘邦不假思索说道:“当然是雍齿了!他曾经是我的好朋友,却数次让我陷入困境,我本来都想杀了他,可是他确实又有战功。所以一直不忍心。”

张良说道:“如今事情紧急。干脆陛下先封赏雍齿给群臣树立个榜样,群臣看到雍齿都能受封,就都会安心了。”

刘邦恍然大悟,

当即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

摆酒给雍齿庆祝。

酒宴上,

刘邦命令丞相萧何给群臣尽快论功行赏。

群臣喜出望外,

酒宴结束后议论:“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史记》记载:“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罢酒,

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本来惶惶不可终日的雍齿,

平白无故地被封为侯爵,

于是赶紧回到蜀地上任,

远远地离开了长安这个是非之地。

最终雍齿奇迹般地躲过了刘邦和吕后对功臣的屠戮,

得以安享晚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