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819章 行者,王安石

大宋将门 第819章 行者,王安石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火锅绝对是最亲民的一种美食,别怪多优雅,多高贵的人,面对着蒸汽一熏,立刻没了形象,只剩下老饕本色。

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放里面涮,而且又有那么多的蘸料,一个锅煮百样美食,而每个人吃到嘴里的,又都不同。

妙,实在是太妙了!

王宁安吃得差不多了,放下筷子,离他不远,司马光也急忙放下,王宁安淡淡一笑,“我嘴快,你们随意。带兵的时候,必须快点吃完,随时准备打仗,可不敢放肆享受美食,多吃一会儿,都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我想狄老兄比起小弟清楚多了。”

狄青还在闷头吃着,他的胃口显然比王宁安好多了。

“在战场爬了一辈子,如今也年过花甲,只落下一身伤病,我是不想再上战场了,所以啊,再多的美食都不怕!给我再来两盘羊肉!”

狄青扯着嗓子大喊,全无形象,在此刻,只能引来大家的一阵哄笑。

王宁安又道:“刚刚我们只商量了一半,其实还有不少事情,要解决。”

欧阳修因为身体有病,只是略微吃了一点,听王宁安的话,彻底把筷子放下了。

“说说吧,今天大不了议一个通宵,把事情说透了。”

王宁安颔首,“我们想的是发展种植,养殖,给农民找一条出路,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也要有人要才行啊!如今的城市人口是不少,但是我觉得消费能力还不够,还应该提高!或者说,还没有释放出来!”

“我准备再颁布两项法令,第一嘛,就是规定最低薪酬,要让每一个工人都拿到足以生存的薪水。第二嘛,就是要放假。”

“放假?”

“没错,就像官员的休沐一样,现在许多作坊是一直不停的,一年中,只有端午,中秋,清明,过年,才会放几天假。好多工人忙活了一年,才能回家一趟,如果路途太远,甚至没法回家。他们整日都被关在作坊里,无休无止地干活。对工人的身体不好,而且他们一直劳动,也没有时间消费,如何能带动需求,兴旺市场?”

“城市的繁荣,不光要有生产,还要有消费,我们不能光是指望着官吏,豪商,还有外来的商人消费,还要把工人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有了需求,才能刺激生产。”

“我的意思是,要规定,所有的作坊,必须十天休一天,有些酒楼,茶肆,没法休假,但是要采取轮休,一个月不能少于三天,而且要严格执行,有任何的违反规定,都要狠狠处罚!当然了,官吏也要带头,要把休假制度落实下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普通的书吏,都要一替适用,劳逸结合嘛!”

……

王宁安向大家介绍着想法,其实大宋的官员休假一点不少,基本上也是十天一休,一年36天,看起来比后世少了很多,别忙,大宋还有假期呢!

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而且一年还是三个,羡慕不?

此外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

加起来也是一百多天,另外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时间不等的假期。

这回懂了吧?

难怪那么多文人喜欢宋代呢!

实在是太为他们着想了。

当然了,这些福利只是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至于衙门里雇佣的书吏,不在编的差役,该忙活还是要忙活,而且每到过节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如果出了差错,上面追究下来,可是要重罚的。

王宁安知道,虽然官员的消费能力强,但是吏员差役数量多,把他们的假期规范起来,该放的都放了,无疑能增加许多购买力。

另外,放假多了,还能增加就业,不管是衙门,还是商铺酒楼,都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手,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贾昌朝第一个赞同,“王爷的办法好,要体恤下面人的艰难,要给他们放假,好,好啊!”

司马光也跟着笑道:“如此一来,城市的消费力必然提升几个台阶,不说别的,就是各种街边小吃,就能热闹起来,外面的农产品也有了出路。到时候老百姓势必踊跃种植、养殖,实在是妙计!”

王宁安摇了摇头,“行了,别光顾着说好听的,任何举措下去,都会有问题的,不能光盯着好的一面。君实,以你的才智,不会看不出这么干的弊端吧?”

司马光含蓄一笑,“我也是刚刚想到,这样一来,地方种植养殖增加了,势必会造成粮食不足,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拿这次的州县财政危机来讲,问题最严重的,居然出在了江南?原因何在啊?就是近些年,江南的棉纺突飞猛进,士绅商人,大族豪强,争相兼并土地,改种棉花。因为这些棉田在士绅的手里,朝廷征不到税,地方产粮不足,必须从外面调运,外来的粮食又很贵,所以许多不从事纺织的商民百姓,只感到粮食飙涨,经营艰难,而朝廷的赋税也大为减少!”

不知不觉间,司马光又把东南的情况捅了出来。

他这一句话,都是敲打那些和东南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韩绛,别以为你们做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现在闹出了问题,需要擦屁股,你们再不老实听话,板子可就打下来了!

师父入主政事堂,身为弟子,当然要充当好急先锋的角色,司马光点到为止,话锋一转,“现在的问题就落在粮食上面……养殖牲畜,种植蔬菜,是更有赚头,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不顶粮食,万一出现粮食危机,或者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老百姓没有吃的,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欧阳修拍着桌子道:“好,这个问题提的好,粮食安全,必须想办法,景平,你有主意没有?”

“这粮食吗,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产量,一个是增加耕地面积。”王宁安道:“农学院那边,要仔细研究,选育良种,增加产量,要修建水渠,灌溉更多的耕地。不过,我以为,这只能解决一点问题,真正的关键,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海外。”

在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别管再怎么努力,粮食的产量增加都是有限的。

纵观历代,华夏的兴衰,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地、粮食、人口在打转。

在汉唐之前,人口的巅峰只有六千多万,再也没法突破。

等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引入占城稻,南方能种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人口终于突破,有人推算,宋代能达到八千万,明代或许会更高一些。

等到再往后,玉米啊、红薯啊、马铃薯啊,纷纷传入,人口再度增加,逼近四个亿,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直到后来化肥出现,粮食亩产突破一千斤,才喂饱了十几亿人。

在没有化肥之前,不管怎么折腾,产量就是那么多。

王宁安计算过,改良种子,推广灌溉,甚至派人去美洲,把土豆玉米都弄回来,也未必解决多少问题。

尤其是经济发展之后,大宋的人口面临着快速膨胀,十年之内,压力就会出来。

没别的选择,必须对外用兵,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的高产区下手!

交趾,占婆,尤其是天竺,都进入了王宁安的视线之内。

“狄老哥,你别光顾着吃火锅,胃口要放得更大一点,把这些国家都吃下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良田!”

狄青一抹嘴唇,哈哈大笑,“再给我二斤羊肉,把波斯和大食都吃下来!”

……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王宁安进入政事堂的第一次会议,远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几乎每一个人,都酒足饭饱,满意而归。

至少大家心里有了数,情况或许会很难,但方向总是有了,下面就看怎么实现了。

“唉,王宁安的确有些手段,老夫不如啊!”拗相公听完了兄弟王安国的介绍,出神半晌,叹了口气,“他的这些想法,都是为兄没想过的,也想不到的,相比之下,的确令人惭愧啊!”

王安国当然也是吃惊不小,他以往也曾想破脑袋,可面对京城和地方的双重压力,他徒呼奈何,半点主意也没有。

谁知山穷水尽,愣是让王宁安走出来了,不服都不行!

但是王安国又不愿意看见兄长沉沦,就忍不住问道:“大哥,你认输了?”

王安石低着头半晌,突然仰起脸,哈哈一笑。

“王宁安也不是借着为兄打出来的基础……他的的主意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为兄刚刚主持变法,不也是推了一堆新政,几年之后,就觉得才思枯竭,拿不出主意了。”

王安石站起身,摘下墙上的斗笠,轻松笑道:“为兄要去民间走一遭,你等着吧,早晚有一天,西凉王的招数用光了,就是为兄收拾残局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