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58章 总有遗憾

大明匹夫 第58章 总有遗憾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宋一鹤和高名衡对望一眼,都是暗暗震惊。

这些新一代的读书人,佩剑携刀,身形矫健,和以往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截然不同。

看他们自信满满、慷慨激昂,人人以中华为荣,谁还敢再在中华面前耀武扬威?

这也让他们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信心。

很快,酒楼中的士子,又扯到了国家大事上。

王泰治下,从不禁言,从不禁结社,是以这些年轻人也是思维发达,畅所欲言。

“刘兄弟,大明朝廷南迁,听说也要科举取士。你们几个都是江浙人氏,怎么舍近求远,跑到这京师来了?”

有士子问了起来。

“邓兄,你还不是一样?你的云南,比我这江浙,可还是更远!”

刘姓士子不好意思一笑,年轻的脸上稚气未消,有些害羞。

“江南读八股文的俊才何止千万,我偏爱舞刀弄枪,想要沙场建功立业。不瞒各位,我是直奔讲武堂而来,梦想着随我大明的铁甲战舰,王师所至,皆为汉土!”

“说的好!刘兄弟,敬你一杯!”

屈大均首先举杯,其他士子纷纷站起,众人碰杯,气氛热烈。

“屈兄,你们“岭南三剑客”都是诗词名家,八股文章做的更好,为何也跑来这京城?你们几个一来,我们可是多了不少对手啊!”

刘姓年轻士子开起了玩笑,众人都是笑了起来。

“各位兄弟有所不知。”

屈大均微微一笑,端起了茶杯。

“北王殿下率我大明王师恢复台湾,占马尼拉,攻克马六甲,攻略南洋,我岭南子弟无不欢欣鼓舞,感恩戴德。想当年西班牙屠我岭南商贾,血流成河,万历皇帝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斥我被杀商贾为贱民,即便是本朝崇祯皇帝亦是置若罔闻。”

屈大均的话,让席间的一众士子都是摇头叹息,邻桌的士子也都是竖耳细听。

宋一鹤和高名衡脸上微微一红,也是仔细聆听。

“北王率大明王师南下,杀的那西班牙蛮夷鬼哭狼嚎,整个吕宋岛和婆罗洲都找不出几个。如今我岭南商贾不但在马尼拉,就是在整个南洋,也是扬眉吐气,地位殊然。作为岭南子弟,来到京师,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屈大均说完,和众士子都是哈哈笑了起来。有人摇头笑道:

“屈兄,谁不知道你诗词双绝,《秋夕别岑公》,《摄山秋夕》,《白菊》等都是佳作。你到京师,完全是舍易求难。不要到时候“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啊!”

众人又是发笑,屈大均摇了摇头,满脸的尴尬。

“兄弟我那些拙作,和北王殿下比起来,不值一提!先不说诗词,光是那《少年中国说》,已经是旷古绝今了!”

“那是,北王乃天下文坛领袖,无人可及,无人可敌!”

陈恭尹连连摇头,一点也不给好友面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北王之文韬武略,让人叹服啊!”

又有士子摇头晃脑,叹了起来。

“就是不知道讲武堂好不好考?要是能考上讲武堂,就能见到北王殿下了。”

刘姓士子忐忑不安,问了出来。

“刘兄,以你的才学,数学、物理、地理的知识,虽然不如我们兄弟,但考试应该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你的身体怎么样?”

陈恭尹看着刘兄,微微一笑。

“说过了,兄弟我自小喜欢舞枪弄棒,骑射也不成问题!”

刘兄满脸兴奋,大声说了出来。

“先不要高兴。河南卫军的训练我见过,除了北王独创的刺枪术,还要能跑,看你的体魄。”

屈大均一路北上,显然偷师不少。

“兄弟我如今天天练长跑,每天来回20里。刘兄,你要是愿意,咱们可以一起。”

“一言为定!”

刘兄更加兴奋,举起酒杯,和屈大均碰了一下。

王泰暗暗点头。穷文富武,这个刘兄,还能骑射,肯定是富家子弟。

报纸上连篇累牍,潜移默化,十年功夫,新一代终于有了改变。

“各位,离考试还有三个月,咱们可得加紧了!”

有年轻士子说了出来。

“京师居不易,一边读书,一边找事做。屈兄、陈兄,我们可不像你们,富家公子,衣食无忧,不用担心银子。”

又有士子开口,开起了玩笑。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屈大均,又岂会仰仗家族余荫,做那纨绔子弟!”

屈大均摇了摇头,大口吃饭。

“顾兄,你们不知道,我们几个已经找到事做了。”

叫陈恭尹的黑瘦年轻士子,微微一笑,端起了茶杯。

“屈老大去了城西的李记粮行,梁老三明天要去天津卫边读边做工。至于我自己,则是去城西的京师书铺帮忙。”

看他气定神闲的样子,似乎很以干这些事情为荣。

陈姓年轻士子的话,让王泰等人都是点头。

自食其力,独立、自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已经变化许多。

“昆山三徐来了!”

忽然,酒楼中有人叫了出来,很快三个年轻士子走了进来,三人都是长衫网巾,齿白唇红,英俊潇洒,折扇轻摇,白衣飘飘,风度翩翩,脸上笑容人畜不欺。

“见过徐公子!”

“徐二公子好!”

“徐三公子!”

士子们纷纷起来,和三个轻公子打招呼,酒楼中顿时热闹了起来。

昆山三徐?

王泰和陈子龙等人扭过头去,加入观看的人群,想知道这昆山三徐到底是何人?

“屈兄、陈兄、梁兄,各位兄台,你们也在。幸会,幸会!”

经过屈大均等人的桌旁时,昆山三徐停了下来,三人向在座的士子们拱手行礼,为首年龄大些,个头高些的三徐之一,满脸笑容开口。

“徐大公子,你们兄弟都来了。幸会,幸会!”

屈大均等人也是纷纷站起来还礼。

昆山三徐笑意盈盈,寒暄完,就和屈大均几人,在同一张桌子坐了下来。

杨震和王国平面面相觑,都是摇了摇头。

所谓的“昆山三徐”,只不过是三个年轻人而已,大的不过十六七岁,小的那位恐怕只有十四五岁。

王泰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

“昆山三徐”,原以为最起码也是江南名士,就这么几个乳臭未干的青少年,他们何德何能得此殊称?

充其量不过读书好而已,是造福了百姓,还是解救了万民?

“公子,这“昆山三徐”乃是江南的后起之秀,老大徐乾学,老二徐元文,老三徐秉义,都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天资聪慧,才华出众。”

王泰一旁的陈子龙,轻声介绍了起来。

人多口杂,市井之间,自然不能以“北王”称呼。

“昆山三徐,好大的名气!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杀敌报国的名将,又或是解救万民的忠义志士。天资聪慧,才华出众,他们比得上夏完淳吗?

王泰冷冷哼了一声,显然对这种浮夸的称呼十分不满和不屑。

这三兄弟还在“沽名钓誉”,夏完淳也是岁,却已经身体力行,在万里之遥的南洋普及中华文化了。

“公子,你有所不知,这“昆山三徐”兄弟三人,是顾大人的亲外甥。”

陈子龙尴尬一笑,轻声细语。

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得意门生,陈子龙自然是引以为豪。

“顾炎武?”

王泰吃了一惊,随即摇了摇头。

历史上顾炎武为抗清家破人亡,他几个外甥似乎都在清朝效力,好像还是有名的犬儒。

舅舅和外甥,英雄和鹰犬,做人的差距,何其之大?

“希望将来通过学堂的洗礼,他们能够成才栋梁之材,而不是只会当官的官僚。”

王泰低声细语,说了出来。

陈子龙连连点头,惴惴不安。

他听顾炎武谈过他的三个外甥,引以为傲。不过,看王泰的反应,好像并不喜欢谈诗赋词、引经据典的徐乾学们,反而更喜欢“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屈大均们,更喜欢学以致用的治世之才。

王泰自己,不就是诗词大家,他为何对同样能诗词、善歌赋的徐氏兄弟,如此的不屑一顾?

“屈兄,以后大家同在京城,咱们常聚,我们三兄弟,和你们“岭南三杰”,谈诗赋词,激扬文字,岂不快哉?”

“昆山三徐”的老大徐乾学举起酒杯,少年意气,自信多才,笑意盈盈。

看来,这个屈大均,也是有些才气,不然也不会入徐乾学的眼。

“徐大公子,多谢你的美意。”

屈大均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哈哈一笑。

“兄弟我要去粮店当伙计,半工半读,一天下来精疲力尽,恐怕没有时间谈诗赋词。”

“兄弟我也要去天津卫半工半读,恐怕不能赴约。”

陈恭尹面带微笑,神情自若。

“去当伙计?”

徐乾学眉头一皱,摇了摇头。

“屈兄,那都是粗人干的事情,你一堂堂世家子弟,何苦自甘下贱?”

“几位兄长,我大哥说的极是!”

徐乾学的二弟徐秉义,也是侃侃而谈,稚嫩的脸上,少年气十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我乃是读书之人,所图者不过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富贵荣华。诸位兄长都是文坛俊彦,修身养性,埋头苦读,这才是正事。”

徐氏兄弟的话,让王泰不知不觉皱起了眉头。

只想出人头地,荣华富贵,却没有为国为民的志向。说白了,不过是会考试的学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已,于国于民族何益?

这些会做官的学霸,也许就是吏治**的害群之马,新的时代,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干吏,而不是能做官的政客。

“公子,三兄弟里的徐元文,虽然只有岁,在“昆山三徐”年纪最小,但却是聪明好学,去年就通过了童子试,成为秀才。”

陈子龙在一旁轻声介绍,看王泰眉头紧皱,不发一言,知趣地闭嘴。

“徐大公子,徐二公子,你们的话,愚兄不敢苟同。”

屈大均摇摇头,放下了筷子。

“自懂事起,愚兄就常读河南的报纸,其宣扬的人人生来平等,各行各业,自食其力,并没有贵贱之分,可谓是金玉良言,振聋发聩。”

屈大均微微一笑,目光炯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在世,就要为国为民,活的轰轰烈烈。我屈大均报考讲武堂,也是想纵横疆场,为我中华开疆扩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