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57章 新一代

大明匹夫 第57章 新一代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初春时光,早晨的暖阳给紫禁城带来一片暖意,宫墙上的枯草重绽绿芽,春风中瑟瑟发抖,又欢快异常。

紫禁城前部三大宫殿,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显示着天子的威严,君临天下。后部内廷深邃、紧凑,东西六宫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为御花园所在 。

“殿下!”

看到王泰一众官员走了过来,正在扫地的小太监赶紧停下,在道旁肃立,毕恭毕敬。

“你叫……”

王泰似乎想起了什么,停下了脚步。

“回殿下,奴才叫王立,以前跟着王之心公公。”

小太监满脸赔笑,点头哈腰。

王之心崇祯时领东厂,朝廷南迁,他也随崇祯去了南方。但紫禁城留下的太监宫女还有数百人,王泰入主京师,这些人各司其职,仍由军中供养。

“能吃饱穿暖吗?”

王泰微微皱起了眉头,心中却是另有想法。

历史上,甲申之变,李自成进了北.京城,42 天后仓皇出逃,临行前一把火,烧的紫禁城一片废墟。

据朝.鲜《李朝实录》载:

“宫殿悉皆烧尽,惟武英殿岿然独存,内外禁川石桥亦宛然无缺。烧屋之燕,蔽天而飞。”

党项人一炬,可怜焦土!就连作为内阁办公的文渊阁,包括里面的无尽藏书,也是化为灰烬。

“殿下放心,能能能,托殿下的福,吃得饱穿得暖!”

王立仍是满脸的谦卑,把王泰的魂魄拉了回来。

王泰点了点头,目光扫向巍峨的宫殿。

虽然宫殿大门四开,太监和宫女在清扫,但他却一直没有进入这些大店中的任何一个办公。

朝廷南迁,宫中留下的婢女太监,来去自由,不愿意离开的,打扫卫生,洗洗刷刷,反正也需要人手。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就找高公公,或者直接找我。”

王泰温和地拍了一下王立的肩膀,和众人一起离开。

李自成占了陕西,贬谪边地的高起潜逃了回来,王泰进了北.京城,高起潜就主持这紫禁城中的大小后勤事务。

说起来,无非是吃吃喝喝,打扫卫生,修修补补的事情,高起潜年事已高,王泰也是让他找点事做,颐养天年。

“各位,偷得浮生半日闲,今日索性无事,咱们都换上便服,去外面看看吧。”

王泰看了看周围的陈子龙,阎应元、宋一鹤、高名衡等人,忽然来了兴致。

道路宽敞,街上熙熙攘攘,许多路段已经开始浇筑水泥路,一片施工的繁忙。

“这城中,可是干净多了!”

高名衡不自觉脱口而出。

街上行人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在朝廷南迁还没有半年,京师这座国都,已经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外地百姓,各行各业,都在涌入京师,北.京城,似乎比以往更热闹了。

“和河南比,还是要差些。”

新任的顺天巡抚阎应元,不自觉说了出来。

他顺着运河而上,坐着蒸汽船到了京城,原以为京师富丽堂皇,天下风流之所,谁知道到了以后,才大失所望。别的不说,光是那道路和卫生,就让人一言难尽。

坑坑洼洼,大多数都是土路,没有垃圾箱,没有公共厕所,没有街道管理的

吏员,不时可以看到随地大小便的痕迹。

这就是堂堂的一国之神都吗?

修好了道路,才能跑上马车,繁荣百业。他也知道王泰调他来京师的目的。百废待兴,需要得力官员来贯彻实施,他被寄予厚望,也是压力山大。

“殿下,只是分田这一招,便使京师的数万乞丐闲人销声匿迹,市容市貌为之一新。殿下好手段啊!”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百业兴旺,阎应元是有感而发。

“没有人天生想做乞丐,虽然有人好逸恶劳,但归根结底,人有尊严,也想过好日子。官府帮百姓,爱百姓,反过来亦然。”

王泰显然也是感同身受。

“解决土地兼并,耕者有其田;废除苛捐杂税,设立市舶司,繁荣国内和海外贸易;兴办义务教育。殿下凡此种种善政,下官佩服!”

高名衡心悦诚服,拱手行礼。

“江山就是百姓,百姓就是江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亡百姓苦,希望经过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这田地的赋税,能够取消。那个时候,国家才是真正的兴旺!”

王泰微微一笑,说了出来。

“高大人,等你到了朝.鲜,就放手去做吧!”

高名衡和众人一起行礼。

“多谢大人教诲!”

“大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片赤子之心。”

陈子龙拱手行礼,脸露兴奋之色。

“其实大人最妙的,便是设置高等学堂,此举尽得读书人之心,这才是妙招!”

其他几人都是会心一笑,王泰也是莞尔。

除了河南学堂,现在在京城也办起了京师大学堂,用于招收天下各地的读书人,进入学院学习,出来报效国家。

当然,还有一座关中学堂,不过此时在李自成的统治之下,应该已经失去它的效用了。

“学堂里学的不再只是四书五经,数学、物理、天文学、历学,再加上体育。光是河南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两所学校,一年就要招收3000余名学生,天下读书人,无不交口称赞。这又是殿下的一大善政!”

教育司的主事朱之瑜抚须而笑。

考上高等学堂的士子们,学习的重点不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是数学、物理、地理,甚至是医学等自然学科,就连军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旧事朝廷的开科取士,三年不过二三百人,学堂每年几千人的招收名额,可是尽得天下读书人之心。

京师大学堂正在筹建,地址就在原京城国子监,虽然是旧瓶,装的却是新酒。6月考试,9月才入学,报纸上大肆宣扬,大江南北的读书人,早早已经云集京城,准备冲刺考试,博取功名,拿到入学的资格。

“京师大酒楼!”

街口什字处,新酒楼高大气派,人来人往,菜香扑鼻,旁边的杨震,肚子咕咕叫了起来。

“你小子,有了老婆孩子,还是不喜欢吃早饭!”

王泰摇了摇头,看了看讪讪而笑的杨震和众人。

“进去,解决一下?”

“我去安排!”

杨震低声叮嘱卫士,迫不及待,就要跑进酒楼。

“安排什么,进去就是。”

王泰摆摆手,阻止了杨震,向前走去。

“你呀,不知道公子最怕扰民吗!”

王国平低声细语,和愁眉苦脸的杨震赶紧跟上。

十几个客人进来,气度不凡,酒楼掌

柜不敢怠慢,亲自把王泰等人迎上了二楼入座。

酒楼里熙熙攘攘,王泰也没有想到,不过十一点左右,酒楼里已经是生意兴隆了。

众人坐下,杨震先来了热饼填肚,其他人则是分了几桌坐下。

很快,王泰几人的兴趣,便被酒楼中食客们的高谈阔论给吸引。

“你们说,北王是先对建奴用兵,还是对流寇?”

邻桌的一众读书人里,一名十七八岁、长衫网巾、身高体壮的年轻人兴致勃勃,问起了众人。听他的口音,亦然是岭南一带。

这些年轻的读书人,人人配刀,个个都是精神奕奕,朝气蓬勃。

六月考试,无论是讲武堂和京师大学堂,来考试的大多是年轻的读书人,京城人满为患,尽被年轻人所充斥。

“肯定是用兵关外呢!北王殿下最恨夷狄入侵,建奴杀我汉家百姓,侵我中华,恶行累累,罄竹难书,攘外必是头等大事!”

“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流寇怎么说也是我汉人内部矛盾。建奴人面兽心,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必须先而除之,永绝后患!”

桌上的两个年轻人,先后说了出来。

这些年轻人热爱国家大事,一开口,就是先是攘外还是先是安内。看来这报纸上积年累月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疲劳轰炸,终于开花结果。

陈子龙看着微笑不语的王泰,心头也是欣慰。

河南卫军南征北战,北击建奴,西破流寇,攻占朝.鲜,南下夺取马尼拉和婆罗洲,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治下百姓欢呼雀跃,百姓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是空前高涨。

第一次,普通百姓知道了华夷之辨,知道了国家民族,也迸发了爱国主义。

这,不就是王泰想要的结果吗?

“屈兄,你这次是要考讲武堂,还是要考京师大学堂?”

邻桌另外一个年轻的瘦弱士子,肤色微黑,向掀起话题的年轻人问道,也是岭南口音。

讲武堂是从军,京师大学堂是从政,两者都是六月考试。看来这些年轻人的目标,各不相同。

“北王殿下要对建奴用兵,后有流寇,船坚炮利,必会征战天下。我屈大均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当然是去从军了!”

身材高壮的年轻人兴奋开口,踌躇满志。

“屈兄,我的想法和你不同。马上可以得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北王文韬武略,河南卫军无坚不摧,但那些攻伐下来的化外之地,总要有人去抚养万民,总要有人去传播中华文化。我梁佩兰,决定去考京师大学堂,把中华文化传到全世界去!”

黑瘦的年轻士子语速虽然慢悠悠,但目光炯炯,显然也是信心十足。

“我陈恭尹要考京师大学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另外一个岭南口音的圆脸年轻人举起酒杯,脸上笑容可掬。

“咱们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陈恭尹,说的好!来,各位兄弟,为我中华,为我汉家百姓,为了咱们的锦绣前程,干!”

屈大均站了起来,红光满面,也是举起了酒杯。

“为我汉家百姓,为我中华百姓,干!”

几个人碰杯,一饮而尽,都是意气风发,哈哈大笑。

杨震看着谈笑风生的屈大均们,目瞪口呆,都忘记了吃饼。

这些家伙,一个个气宇轩昂、大言不惭,和当初的王泰何其相像!

十年一代人,这恐怕就是王泰想要的新一代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