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13章 盛京议

大明匹夫 第13章 盛京议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九年七月,沈阳,满清的盛京,皇城,崇政殿。

满蒙汉八旗满洲、王公大臣,济济一堂,人人都是兴奋不已。

此时的满清政权,已经和黄太吉时的朝局,大不相同。

在明国降臣洪承畴的建议下,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辅臣们,接受了大明朝的规章制度,在其以满洲皇族为首的中央机构中,以六部为其最为重要的权力机关,六部尚书皆由满人担任,但诸王、贝勒亲理部事的旧制,却已经被废除,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

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了下来,以鼓励官员犯颜直谏。其权力机构虽承明制,但也保留了满州特有的部落制度,还引进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理藩院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朝内阁要小得多,并压抑原明降臣在内院的权力。

不过,在以洪承畴、张存仁、石崇柱为首的汉官建议下,满清显然更加倚重汉官范文程、洪承畴、冯铨等人,设大学士,行使大明内阁职责,承袭了大明“票拟”制度,由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

不过,多尔衮掌握权力,便开始诛除异己。首当其冲,便是黄太吉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多尔衮以豪格天津卫损兵折将,入塞毫无建树,语侵其身,为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所讦。讦告肃亲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尔衮以豪格“图谋不轨”,削去他的王爵,废豪格为庶人,其党俄莫克图等皆论死。大臣扬善等以谄附坐死。豪格囚禁于牢狱,郁郁而终。多尔衮遂纳豪格福晋为妃。

除了争权夺利,满清弊政连连,除剃发易服、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以及屠城,引起诸多不满。

凡满清统辖之地,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明令所有汉人尽废明朝衣冠,依从满族剃发垂辫、着马蹄箭袖的服饰习俗,违抗者处死。反抗者层出不穷,死伤无数。

满清王公旗人富户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自己的田地上设立农庄,因为缺少劳力,便实行逼民“投充”的政策,招收农民供其役使。许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或经济破产,纷纷投充到八旗名下,充当奴仆。汉人处境非常悲惨,又引发大批逃亡问题。

为此,满清又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规定:抓获逃人,鞭一百,归还原主;隐匿者正法,家产没收;左邻右舍,各鞭一百,流放边远。满清肆意株连、刑罚过重,其所谓的“满汉一家”,粉饰掩盖,可笑至极。

如今,满清大臣们聚于一堂,显然是为时下的形势而奋然。

自天津卫大败以来,再也没有这样鼓舞人心的消息了。

“各位亲王、同僚,流寇李自成部又在陕西兴兵,陇右大乱,总兵郑嘉栋战死,总兵贺人龙被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所杀,如今整个陕西,除了陕西行都司的牛成虎、马科,关中的武大定、也就是孙传庭的女婿,再也没有其他的兵力了。”

汉臣张存仁首先开口,分析起了大明陕西的形势。

睿亲王多尔衮轻轻点了点头。大明以为除去了范永斗,就可以杜绝边贸之患,却不知大明见利忘义者层出不穷。

“牛成虎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马科败军之将,不足为虑,武大定倒是有几分本事,孙传庭更是足智多谋,长于奇袭。”

洪承畴开口,曾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他,又和孙传庭共过事,对陕西的军情人事,都是十分熟悉,给出的意见也是恰到好处。

“李自成能一举击溃

贺人龙和郑嘉栋两部,其部实力非同小可。若是在下估计不错,孙传庭此次陕西之行,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这么说来,陕西是要乱了!”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眼睛一亮,随即又疑惑不解。

“王泰的爪牙王国平,他不是在陕西吗?孙传庭到了陕西,又和他如何相处?”

相比较多尔衮的咄咄逼人,济尔哈朗绵里藏针,做事滴水不漏,考虑也是极为周全。

“消息传来,孙传庭和王国平和平相处,没有刀兵之祸。不过,孙传庭此人负气要强,性格极为倔强,双方的冲突,恐怕就在旦夕之间。”

张存仁又接着说道。对明国将领、大臣的性感特点,显然专门收集过情报,做过精确的分析。

“这就好!”

多尔衮脸色平静,喜怒不形于色。

“崇祯和王泰彻底决裂,王泰就失去了大义。没有了崇祯的支持,王泰做事就要不方便的多。同样,崇祯没有了王泰,哼哼。”

“还不是老虎没了爪牙,屁用都没有!”

镶白旗旗主多铎立刻兴奋了起来。

“我大清勇士屡次入塞,那些个大明的官军都是不堪一击。即便是曹变蛟、吴三桂,也都是躲起来做缩头乌龟。这样子一来,咱们就直接出兵,夺了北京城,灭了大明朝!”

一片哄笑声响起,洪承畴脸色不变,微笑不语。

“千万不要大意!”

多尔衮轻轻摇了摇头,脸色凝重了起来。

“北京城一国之都,固若金汤,易守难攻,硬功显然不是上策。况且,一旦灭了北京城,就和王泰正面为敌,给了他这个乱臣贼子翻身洗白的机会。”

“睿亲王,你的意思是……”

户部承政英额尔岱,老成持重,立刻明白了几分。

“向明朝求和,结为兄弟之邦。和明朝一起,灭了王泰。”

多尔衮不徐不疾,说了出来。

向内忧外患、深陷沼泽的大明国求和,不答应就挥师入关,兵临城下,大明一定会考虑。借助崇祯朝廷的“大义”,讨伐“乱臣贼子”王泰,这才是上上之策。

“那不如攻略朝鲜,杀了那个李定国,向明朝皇帝示好,和谈也有诚意。”

汉臣石崇柱迫不及待开口。

殿内仍沉默一片,众臣都是无语,多尔衮的目光,看向了一旁的洪承畴和范文程。

大学士范文程立刻开口,面色凝重。

“臣请攻取山海关,打通辽西和北京城的通道。”

洪承畴笑而不语,殿内所有人都看向范文程,多铎哈哈大笑了起来。

“范学士,你是在开玩笑吗?又要向明国求和,又去打通山海关。崇祯性子那么刚烈,你是不是没有睡醒,在说胡话啊?”

多铎冷嘲热讽,众臣一片哄笑。

这个范文程,多铎抢了他如花似玉的小妾,他也不吭一声,当真是怂的可以。

“你懂个屁!”

多尔衮轻轻一声,大殿上的笑声戛然而止。多铎面色通红,却不敢吭声。

整个满清国,也只有多尔衮敢这样,大庭广众之下,训斥自己位高权重、桀骜不驯的胞弟。

多尔衮看着垂头不语的洪承畴,眼珠一转。

“洪先生,范学士的意思,想来你也明白。就讲给这些没有头脑的莽夫吧。”

洪承畴肃拜一礼,上前回禀。

自降清后,黄太吉令他命隶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中,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清军未入关以前,洪承畴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历史上,直到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黄太吉的儿子顺治亲政以后,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而在这个时候,他依然不过一牛录官职,位卑甚是,多尔衮称呼他一声“先生”,已经是极为客气了。

“睿亲王,各位大人,豫亲王所言亦是,攻略朝鲜,能解我大清腹背之患。但要和谈,则是和战场上的拼杀分不开。换句话说,战场上表现的越勇猛,谈判桌上就更容易进行。当年松锦之战,若不是大清军最后功败垂成,大明的皇帝已经求和了。”

洪承畴继续道:“范学士所言极是。幸亏王泰和大明朝廷决裂,我大清才有可乘之机。各位想想,我大清占据辽东苦寒之地,和大明比起来,不过弹丸小国。若是大明皇帝和王泰联手,向我大清用兵,后果不堪设想。”

大殿上一时寂然无声,不但是多尔衮,就连多铎这些大局观上差一些的大臣,人人也是脸色凝重。

大明若不是天灾不断,内忧外患,他们又那里有机可乘?

若是王泰和大明朝廷联手,河南十几万虎狼之师,对大清国将是极大的威胁。

甚至,大清国有灭顶之灾!

稍顷,济尔哈朗才眉头紧皱,说了出来。

“睿亲王,范学士和洪先生老成持国,边打边和,这才是上上之策。”

多尔衮的目光转了过来,两红旗旗主代善亦是表示支持。

多尔衮轻轻点了点头。王泰和大明朝廷决裂,又有李自成从中掣肘,大清只要审时度势,见缝插针即可。

“要打,还不能打的太狠,这尺度上的把握,可是不太容易。”

多尔衮目光幽幽,若有所思。

“山海关和宁远城危如累卵,一旦打开了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就怕崇祯出尔反尔,来一场翁婿和好,咱们可就白白辛苦一场了。”

“睿亲王放心,崇祯绝不会招王泰进京。”

洪承畴微微一笑,儒雅风流,风度翩翩。

“崇祯性格倔强,最爱面子,当年孙传庭不过逆其旨意,便险些被打入大牢。他既然已经昭告天下和王泰决裂,绝不会再招王泰入朝。何况朝中那些官员,他们也不会欢迎王泰回归中枢的。”

多尔衮赞赏地点了点头。

关内消息传来,王泰在民间积怨甚重,上至皇亲国戚、藩王宗室,下到豪强官绅,地方乡宦,人人恨王泰入骨。

若不是王泰兵强马壮,早已经身死名灭了。

“先打下宁远城,山海关如果能攻下,进可攻退可守,最好不过。”

多尔衮看了看殿中众人,目光转向了洪承畴。

“就烦洪先生和祖大寿一起,先给宁远总兵吴三桂写封劝降书。你们汉人的礼节,先礼后兵,等攻下了宁远城,再向明国求和。”

洪承畴肃拜听命。在谋略和大局观上,多尔衮显然高人一等。

也不知道,宁远总兵吴三桂,会做出何种选择?

只不过这天下,又要风起云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