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5章 反?

大明匹夫 第5章 反?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晴天霹雳!

五省总理、当朝驸马王泰,反了!

河南,除了周王及世子身死,藩王宗室、豪强官绅纷纷逃离,河南已是王泰大军治下。

四川,四川巡抚衙门官员,蜀王一脉被礼送出境,王泰任命了新的四川巡抚,督治蜀地。

湖广官场整肃,人头滚滚,巡抚衙门断了藩王宗室的俸禄,湖广巡抚宋一鹤上疏,只能虚与委蛇,以防王泰兴兵作乱。

谁知道,宋一鹤所说是真是假,湖广归了王泰,也不是没有可能。

徐州水师隶属于王泰麾下,淮水以北,黄河下游,淮安府、宿迁尽归其麾下,王泰为何不截断漕运,瘫痪京师,江山北望?

如今,王泰麾下公然做乱,屠了山西介休范宅,不用问,也是王泰指使。

王泰,他究竟意欲何为?

报纸上连篇累牍,数月不辍,河南之变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举世皆惊……

“陛下,求你为我等做主啊!”

“陛下,臣冤枉啊!”

“陛下,家父死的冤啊!”

大殿之上,藩王宗室、官员豪强,跪地流涕,伏阙而哭。御众上的崇祯面色铁青,手里握着一张报纸,不发一言。

满殿的蛀虫、鼹鼠,除了拼命吞噬大明王朝的血肉,何曾有一丝裨益。

用报纸上的话说,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吏治**、宗室毒瘤、豪强暴虐、土地兼并,好一个王泰,杀人诛心,报纸上大肆宣扬,针砭时弊,辛辣刁钻,他倒是痛快了,朝廷的颜面何在?他崇祯的颜面何存?

清君侧、靖国难,光说不练,他王泰,到底存的什么心思?

“我朝困局之首位,乃是吏治**,道义颓废。所谓官以财进,政以贿成……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巧立名目,敲骨吸髓……”

崇祯目光扫过满殿大臣,想起周廷儒、吴昌时贪鄙之流,鼻子里冷哼一声。

满朝文武,忠于国事者,又有几人?天下官吏,清正廉明者,又有几人?

“……请饷必馈,克扣军饷,疏于训练,冗官太多,科举误国……”

平时袖手谈心性,事急一死报君王。

这些个庸臣,个个该杀!

“科举之害,等同焚书,而败坏人才,甚于咸阳之坑儒。这实在有些夸张!”

“权贵者田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权贵者少于国家赋税,而无地之百姓又无银可缴,朝廷财赋集于权贵者之手,朝廷税赋皆出穷苦百姓之手,贫者愈贫,富者则更富,而国家库银告罄,天下岂不乱乎?”

天下岂能不乱乎!

下面跪着的这些个藩王、豪强、官员,谁不是良田千顷,而他们所交的赋税,又有几何?

“天下百姓供京师粮 400 万石,但供皇室宗亲禄米却需 850 万石。景王、潞王庄田多达 4 万顷,福王 2 万顷,桂王、惠王、瑞王各 3 万顷。成都附近州县土地七成在蜀王名下……河南全省土地,近一半归宗室所有。山西地方财赋收入为年 152 万石,而宗室俸禄为 312 万石。河南财赋收入为年万石,而宗室俸禄需 192 万石……”

崇祯轻轻放下报纸,脸色难看,心头压抑至极。

国家的元气,都被这些家伙给耗尽了!

他们还有脸在这哭!

他们也配姓朱!

崇祯心头忽然一惊。自己怎么跟着报纸上的思维走了。

祖制不可违!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私自募兵出兵,政令皆出于总理衙门,国中之国,欺君罔上,乱臣贼子,大逆不道。

从古到今,那有臣子私自任命、废黜一省大员?那有臣子无圣旨私自出兵?

如此专横跋扈,这还得了!

更不用说,其所作所为,除兼并、除贪腐,就是要砸了他们的饭碗,甚至是要了他们的脑袋。

于公于私,他们都要奋起反抗,为了生存而战。

无论是清流,还是浊流,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无论是宗室还是豪强,众人弹劾的目标,一起对准了王泰。

“你就是范三拔,你一族尽为叛军所杀?”

崇祯微微一皱眉头。一介商贾,竟然可以上达天听,能量之大,让人深思。

报纸上所说的,范、王、黄等山西七大家贩卖铁器、粮食于关外,难道真不是空穴来风?

“陛下,臣一族尽为叛军所杀,祖宅被毁,积蓄被叛军一扫而光。此事定是那王泰所为,求陛下明查,为小民做主啊!”

范三拔磕头碰脑,痛哭流涕。

上百万两银子被掠,家族骨干几被一网打尽,祖宅一片废墟,不是那王泰,还能是谁!

“范三拔,是否为王泰所为,目前仍无公论。朝廷自会详查此事,给你一个说法。”

崇祯温言说完,忽然岔开了话题。

“范三拔,从张家口去关外,都有那些繁华之处啊?”

“有满套儿,青城,利……”

范三拔反应过来,磕头就拜。

“陛下,小民也是听下人说的,具体情形如何,小民并不清楚。还请陛下为小民做主啊!”

“朕会派有司详查,先下去吧。”

崇祯摆摆手,太监上前,把范三拔带了下去。

“蜀王,你的事朕知道了,先在京城安顿下来,等事情有了眉目,你再回封地。”

崇祯说完,对着楚王和襄王,耐心劝慰。

“湖广巡抚衙门停了你们的奉饷,夺了你们的田地,你们先回去,朕会派有司详查,看看事情怎么解决。”

几个藩王相对看了一眼,一起告退。

崇祯看着藩王们的背影,若有所思。

一起要求进京面圣,肯定是串通好了的。一个个锦衣玉食,肥头大耳,日子比他这个皇帝,似乎过得舒适多了。

“傅宗龙,高名衡,你们这个巡抚,当的也太老实了吧。”

“陛下,臣有罪!”

“陛下,臣知罪!”

傅宗龙和高名衡这对难兄难弟,一起磕头肃拜。

“高名衡、傅宗龙罢为庶民,革去一切功名,永不录用!”

高名衡和傅宗龙汗流浃背,暗自庆幸,一起退下。

皇帝此举,似乎不合常理,不知是何道理?

王泰没杀他们,皇帝一旦动手,岂不是有借刀杀人之意?

让皇帝承认自己愚蠢,比要他的命还难!

“陛下,王泰图谋不轨,私立朝堂,形同割据。请陛下下旨,立即调兵进剿王泰叛逆,以正视听,以安天下!”

兵部尚书陈新甲立刻站了出来,义正言辞。

“陛下,河南日报、中原日报等报纸妖言惑众,请陛下下旨,查封此等妖邪之物!”

“陛下,请派兵围剿咸阳王泰祖宅,斩草除根,绝了王泰次贼的后路!”

大殿之上,一个个仁人志士慷慨陈词,众说纷纭,要求崇祯剿除王泰声,其势汹汹。

“各位卿家,剿除王泰,哪一位卿家愿意率部前往,为国分忧?”

崇祯冷冷的一句话,让大殿上的一干人声鼎沸,顿时化外一片死寂。

剿除王泰,谁有这样的本事?谁有这样的胆量?

看到崇祯的目光扫了过来,新

晋为首辅的魏藻徳心头一哆嗦,赶紧上前奏对。

“陛下,王泰兵强马壮,麾下虎狼之师数十万,只宜招安,不可用强,否则山河动荡,国无宁日!请陛下三思!”

“臣附议,对王泰只宜招安,不宜动兵!”

辅臣陈演也站了出来,附和魏藻徳的建议。

“笑话,王泰又没有反叛,又何谈招安?”

大理寺卿凌义渠站了出来,肃拜一礼。

“陛下,王泰受国之隆恩,又与陛下翁婿之谊,谅其不至于与陛下为敌,与朝廷为敌。臣观其报纸上所陈,无非是要革弊政,施新法。臣愿去河南,和其详谈,劝其幡然悔悟,回归朝廷!”

崇祯脸色缓和,微微点了点头。

这才是良臣,忠肝义胆,能替君王分忧。况且,凌义渠为官清廉,嫉恶如仇,操行也值得托福。

“幡然悔悟,可笑至极!”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走了出来,慷慨激昂,崇祯眉头不由得一皱。

“昔日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可曾愿意,形势使然矣。如今王泰兵强马壮,即便他顾及和陛下的君臣之义,他的那些骄兵悍将,他们愿意吗?四川副总兵刘朝晖公然将巡抚衙门官僚捆绑出境,山西总兵赵应贵在吕宋总理南洋之事,山东副总兵董士元率水师屡次兴兵海外,河南副总兵李定国经营朝鲜,他们可曾顾及朝廷的颜面?劝其回归朝廷,无异于痴人说梦!”

光时亨一番高谈阔论,让大殿上一时寂然。刚刚有了一丝希望的崇祯,脸色又沉了下去。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亘古不变的真理,一旦大权在握,号令天下,谁人不会动心?

“光大人,你的意思是兴兵讨伐呢?”

凌义渠看着光时亨,眉头一皱。

“除了兴兵讨伐,别无他计!”

光时亨神情自若,看来对王泰这个乱臣贼子,不抱任何的希望。

“光大人,既然如此,兵在何处?谁人统兵?你倒是给一个奏对!”

凌义渠继续追问,不屈不饶。

“凌大人,你这话可笑之极,我怎么知道兵在何处,谁人统兵?国家大事,自有兵部和阁臣为陛下分忧,不需要我来决策!”

光时亨眼睛一瞪,不屑一顾。

“光大人,既然你一问三不知,就请你不要在这里大放厥词!”

凌义渠板起脸来,针锋相对。

“讨伐王泰,即便举全国之兵,也不一定能攻下河南。况且,兵事一起,血流成河,天崩地裂,若是关外的建奴趁机入关,内忧外患,我大明朝还有活路吗?”

凌义渠指着面红耳赤的光时亨,怒声喝斥。

“置朝廷于险地,置天子于危难不顾,信口雌黄,煽风点火,你居心叵测,其心当诛!”

“你……一派胡言!”

光时亨恼羞成怒,半晌才挤出一句话来!

“吭吭!”

崇祯轻轻咳嗽了一声,下面的争吵声立刻小了下来。

“凌义渠,你就去河南一趟,劝一下王泰,让他好好想想,不要误了君臣大义。”

崇祯沉思片刻,继续开口。

“让孙传庭和高起潜进京,和你一同前往,顺便也慰问一下公主。国家多事之秋,不要再出什么乱子了。”

崇祯退朝,满殿大臣恭送,人人都是不安。

一旦那个匹夫回朝,不知还要引起多大的风波?

最好还是不要回来了吧。

反正江山谁做都一样,还需要他们这些大臣来维持朝局运转。

唯独王泰不能回来。他一旦回来,他们这些吏治**、土地兼并的集大成者,还有活路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