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89章 夜宴

大明匹夫 第89章 夜宴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夜幕降临,紫禁城西苑之内,宫人、锦衣卫士穆然而立,苑内一方小桌之上,谢表一大堆,显然都是新晋的官员所呈。

“大人,你吃过东西吗?”

苑内小径之上,李定国一边走,一边看了看周围,小声地问道。

出征前,他跟王泰一起来过皇宫,那一顿饭吃的极为别扭,吃完了肚子还是饥肠辘辘。

“你也不给我带点,我一个时辰前就来了,那里顾得上吃喝!”

王泰低声回道,并不停步,还回头看了看身后的老部下。

“董士元,你们都吃过了?”

“大人,老顾叮嘱过兄弟们,大家都吃饱喝足了,还睡了一会,怕在皇帝面前出丑。”

董士元说完,低声反问了一句。

“大人,公主,还有皇后、皇帝,他们没有请你吃东西?”

“吃你个头,我现在还不是皇上的女婿!”

王泰一阵头大,在董士元头上敲了一下。

一转头,正好以内阁首辅周廷儒、蓟辽督师洪承畴为首的一行朱紫官员,志得意满走了过来。

“王大人,驸马,以后在政事上,还需要王大人多多关照!”

周廷儒拱手行礼,笑容满面,风度极佳。

“周大人,一定,一定!阁老以后有什么事,在下也一定会尽力而为!”

王泰赶紧回礼,同样是笑容满面。

周廷儒这人,聪明自不用说,也有几分才干,但聪明过了头,公心私用,极易坏事。

“王大人客气了!”

周廷儒眼带笑意,轻轻点头。

这个王泰,年纪轻轻,场面上的事情,滴水不漏,倒是难得。

“王大人,听说李闯等流寇在中原又开始作乱,山西也是匪患猖獗。王大人南去,这剿灭流寇的大事,就要拜托你了。”

王泰不由得一惊,这个李自成,真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又要开始兴风作浪了。

“驸马,王大人,以后咱们一南一北,相见可就不容易了!”

洪承畴上前,崭新的莽衣,脸色红润,精神焕发,显然心情不错。

“洪督师,关外时多承照顾忍让,在下感激不尽。以后这护佑京师的重任,可就全靠督师您了!”

“王大人,咱们互勉,请!”

“洪督师,您先请!”

二人眉开眼笑,一起携手,走进了苑中。

苑内清香扑鼻,许多盆栽郁郁青青,争奇斗艳,其中各色菊花最为耀眼,惹得众人纷纷观看。

“陛下!”

看到崇祯进来,众人一起行礼,开始在宦官的引导下,各自入座。

首张大桌之上,崇祯居首位,内阁首辅周廷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做陪一众早日受赏的官员们,如洪承畴、吴三桂、陈新甲等人,依次而坐。

另外一张桌上,都是副总兵、副将之类,包括新晋的文官张若麒、马绍愉等人。

这些松锦之战的参与者,才是被宴请的主角。

“陛下,臣等有罪!”

桌上简单的饭菜,还有热腾腾的番薯,让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眼圈发红,一起跪地。

陪宴的周廷儒、陈新甲几位大臣,也不得已一起跪下。

“都起来吧。国事艰难,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慢待各位卿家了。”

崇祯帝摆摆手,脸色温和。

“谢陛下!”

众人纷纷起身,王泰也是一样。

国宴主菜居然有红薯,这让王泰,莫名地心酸。

他相信崇祯不是故意为之,崇祯也没有必要这样。毕竟,这样会影响他君王的威信和尊严。

不自觉地,崇祯和王泰目光一对,王泰赶紧赔笑,崇祯眼神欣慰,轻轻点头示意。

众人纷纷坐下,崇祯示意开宴,众人吃的小心翼翼,不过他们大多数人都提前吃过,只有王泰来的早,无暇顾及,所以吃起来并不客气。

当然,他还顾及着用餐的礼仪。

“驸马,看起来很饿啊!”

首辅周廷儒,看着桌上饭菜,王泰一个人瞬间解决了两三成,不由得莞尔一笑。

“下官多吃些饭,为朝廷多做些事情,为陛下分忧!”

看到众人看着自己,崇祯也是满脸笑意,王泰赶紧放下筷子,把嘴里的东西吞咽下去。

“驸马是能文能武,能吃能干啊!”

陈新甲的笑言,差点让王泰刚咽下的食物吐了出来。

“快给驸马倒茶!”

看到王泰剧烈咳嗽,满脸通红,王承恩赶紧吩咐宫女上前倒茶。

几口热茶下去,王泰终于止住了咳嗽。他站了起来,深施一礼。

“陛下,臣失态了!”

崇祯看了一眼陈新甲,回到王泰身上,轻轻点了点头。

“王泰,坐下,继续,不要大惊小怪。”

崇祯毫不在意,他转向一旁正襟危坐的洪承畴,很快岔开了话题。

“洪卿,关外的战事,还要你费心啊!”

松锦之战虽然结束,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建奴以劫掠为本,不事生产,肯定会贼心不死,继续入塞烧杀抢掠。关外、还有京师的安危,还需要这个蓟辽督师来主持大局。

“陛下,臣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

洪承畴正色回道,他犹豫了一下,继续开口。

“陛下,辽西防线,粮饷消耗巨大。尤其是练兵,所需粮草,还需朝廷和兵部陈大人操劳。”

崇祯点了点头,洪承畴老成持重,居安思危,果然堪用。

“以洪卿估计,关宁防线,还是练兵多少?”

崇祯把目光,再次看向了洪承畴。

“陛下,还得六万到十万兵马,铠甲兵器倒是不需朝廷操心,此次松锦之战缴获所得,足够五六万将士所需。不过这每月钱粮,所需浩大,得十三四万两左右,每年得 200 万两。再加上此次松锦之战的犒赏抚恤,所费不知凡几。”

崇祯微微颔首,眉头一皱,目光看向了座上的周廷儒和陈新甲。

“陛下,洪督师,辽西各卫所需粮饷,年耗数百万两,朝廷年赋五百万两,一大半都耗费在了辽西。朝廷财赋吃紧,银库空空如也,臣下去和户部商议一下,看如何筹措吧。”

周廷儒愁眉苦脸,首先开口,全是叫穷。

“陛下,洪督师所需新军,可从九边各镇募集,至于所需练兵饷银,则如杨阁部在时一般加征,并无二致。”

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一旁说道,却是增加饷银的方法。

崇祯正在思量,不经意看到王泰嘴角微微上扬,脸上表情似有不屑和戏谑,不由得一愣。

崇祯眼睛慢慢亮了起来。要说生财理财,四海之内,谁能和此君相提并论。

“王泰,关于编练新兵,你有什么点子,拿出来说说。”

崇祯的话落入耳中,王泰赶紧回应,他思索了一下,说了出来。

“陛下,各位大人,杨阁部当日加征练饷,曾言练饷无伤,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可是,这练饷最终加在了谁的头上,又是多少?”

赵应贵看了一眼神色各异的众人,眼神疑惑,主动接话。

“王大人,你倒是说说,这银子加到了谁的头上,又是多少?”

这家伙,跟王泰混久了,现在也学会了察言观色。

“赵将军问的好!”

王泰转过头来,看向了席间的众人,有些人的目光,不自然地躲避。

“朝廷所征练饷不过一亩一分银子,下来不过几斤粮食,却被朝廷的御史、大臣们骂的狗血喷头,其实这些御史、大臣也是好意,因为这样下来,加到百姓头上的银子,会变成 3~4 两,甚至更多,这样是会引起骚乱的,大臣们也是为朝廷着想。”

王泰毫不掩饰的冷言冷语,让崇祯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王泰,你究竟要说什么?”

“陛下,恕臣狂妄!”

王泰站起身来,肃拜了一下。

“臣想说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的练饷没有错,错的是借练饷乱加税赋。朝廷的旨意下到下面,便会被歪解曲读,甚至变成官吏敲诈勒索百姓的尚方宝剑。比如说练饷,朝廷只加征一亩一分,地方官府就敢加征到一两,甚至两两、三两。不这样,他们怎么会有银子贪腐,这是其一。”

王泰看崇祯面色愠怒,还是硬着头皮讲了下去。

“其二,朝廷增加练饷,是按田亩增加,杨阁部也以为如此,还可以抑制兼并,舒缓民生,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大明有超过七万万亩田地,但朝廷真的能收回 700 万两的赋税吗?”

王泰朝脸色阴沉的崇祯肃拜一礼,坐了下来。

把明朝的土地掌握在谁手里,崇祯应该是一清二楚,他周围的大臣也都不尽都是阿谀奉承、道德沦丧之辈。但国事一天天的颓废下去,其中的缘由不言而喻。

吏治**,积重难返,没有雷霆手段,壮士断腕的勇气,恐怕局势越来越糟,最后不可避免地滑向深渊,以至于神州陆沉、文明沦丧。

王泰仗义执言,众臣沉寂不语,赵应贵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大人,这么说,是官府的那些蛀虫欺上瞒下。还有那些豪强乡宦,他们眼里只有自己,那有朝廷!”

“赵将军直言快语,果然是行伍之人,毫不掩饰啊!”

崇祯赞许地看了看赵应贵,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

“臣多谢陛下

臣在河南汝宁府屯田两万五千顷,夏麦共得200万石,折银200万两。卫军两万人,5600战兵,除去饷银、粮食55万两,雇佣百姓工钱45万两,种子、牲畜、农具、灌溉等费用40万两,最后剩下银两60万两,30万两用于地方上修路搭桥,其余30万两,则是上交朝廷。”

赵应贵侃侃而谈,不知是炫功还是直言快语,让崇祯是连连点头。

“赵将军所说不错。河南夏赋,河南都司各卫所共上交200万赋税,南北各省共收210余万两。河南一地,和大明各行省总数相当。河南连年大灾,人口却有400多万,这令人深思啊!”

崇祯看了看王泰,若有所思,意味深长。

“陛下,要是我大明各省都如河南一样励精图治,即便建奴如何猖獗,也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足为患!”

周廷儒摇头晃脑,说出一番感慨。

“王大人之能,我大明无人能及,下官佩服之至!”

陈新甲拱手行礼,王泰赶紧谦让。

“王大人国之栋梁,我等佩服!”

吴三桂、曹变蛟等人也是一起抱拳行礼。

这个王泰,所作所为,确实是让人刮目相看。

王泰连连谦让,苦笑不止。这不是他的个人秀,不能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

这个赵应贵,当真是个二愣子,啥话都说。

“王泰,你应得的,不必自谦!”

崇祯赞完,举起了酒杯。

“诸位卿家,河南卫军于国有大功,王泰为国为民,当为首功,河南卫军其他将领,附骥之功。咱们一起,敬河南卫军的将士们一杯!”

“多谢陛下!”

河南卫军诸将一起起身,满饮了杯中酒。

“诸位卿家,此次大战,大军折损过半,河南卫军也是如此。赵将军,你如何斩杀奴酋阿济格,给朕和诸位将领讲一下。”

崇祯把目光转向赵应贵,看起来很是欣赏此君的心直口快。

“臣遵旨!”

赵应贵脸上一红,有些结巴地把射杀阿济格的过程讲了一遍。

众人都是惊叹,崇祯也是惊诧,连连点头。

“赵将军真是好计谋!”

崇祯赞叹不已,把头转过去,看向了李定国等人,又举起了酒杯。

“李定国、顾绛、董士元,你们斩杀鞑子两万多人,还竖起“京观”,真是大慰朕心!还有长岭山,刘朝晖、李辅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听说耿仲明那叛贼也被格杀。朕敬诸位一杯!”

“谢陛下!”

李定国、顾绛等人一起行礼,举杯一饮而尽。

崇祯浅尝辄止,又慰勉曹变蛟、唐通、白广恩等人,众将受宠若惊、哆哆嗦嗦,各自饮酒谢恩。

崇祯放下酒杯,却把目光转向了吴三桂。

“吴将军,你宁远卫麾下,将士如今有多少?”

吴三桂猝不及防,吃了一惊,赶紧站起身来,肃拜行礼。

“陛下,宁远卫及各戍堡烽燧,共三万两千六百余人。其中战兵两万,守兵一万六千。此次征战松锦,宁远卫伤亡一万一千多人,伤亡过半,还需招募将士,以卫边塞。”

“吴将军,有你在宁远坐镇,朕要放心许多!”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吴三桂坐下。

“陛下,臣必将戮力国事,虽赴汤蹈火,以报陛下!”

吴三桂满脸通红,坐了下来。

高起潜和洪承畴都举荐吴三桂,说此人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如今看起来,思路清晰,彬彬有礼,果然是个人才。

不过关外耗费巨大,令朝廷头大不已,却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而且,关外的武将勋贵跋扈,尤其是以祖大寿为首的宁锦集团,听调不听宣,令朝廷无奈不已。

此次关外大战,祖大寿部实力大受挫折,正好让曹变蛟以山海关总兵和洪承畴的蓟辽督师进入,也让朝廷更好地控制关外。

反而这个吴三桂,忠于朝廷,此次松锦大战也是表现突出,这也是他提拔吴三桂为宁远总兵的原因。

崇祯收回目光,看向一边的曹变蛟,眼神温和。

“曹将军,你曹氏满门忠烈,山海关国之要地,事关重大,就拜托你了。”

“臣必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不负陛下重托!”

曹变蛟也和吴三桂一样,脸色通红,身子微微颤抖。

“各位将军,军国大事,事关黎民百姓、江山社稷,朕就在这里,拜托各位了!”

“臣等必将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洪承畴代表所有将领,肃拜一礼,首先开口。

“为陛下分忧!”

所有将领都是站起来行礼,肃穆异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