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36章 沈阳

大明匹夫 第36章 沈阳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八年(公元 1635 年),黄太吉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崇祯九年,黄太吉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沈阳称为“盛京”。

如今,就在这沈阳的皇城崇政殿上,一个剃发留辫的中年汉臣正在向大殿御座之上的黄太吉慷慨陈词,字字珠玑。

“陛下,锦州系辽左首镇也,蜂屯蚁聚,与我国相持。陛下发兵围困,凿重壕,筑高垒,轮流更换,防御严密,定会灭了祖大寿这叛贼,更可席卷中原,诚皇上之神机妙算也。”

汉臣的话在大殿里回荡,满汉群臣竖耳聆听,黄太吉肥胖的脸上满是严肃,他不动声色,连头都不曾点一下。

上奏的汉臣叫石廷柱,原大明广宁卫守备。天启二年(1622),石廷柱和两个哥哥一起投降后金,随努尔哈赤、黄太吉父子摧城拔寨,战功赫赫,得黄太吉赏识,赐满洲贵族夸山之女,圣恩浩荡,自然是更加忠诚和好战。

“石廷柱,照你这么说来,明军会死保锦州了?”

大殿上,一个威严的满洲大臣轻声问道,众大臣,包括黄太吉,却都听了个清清楚楚。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自小和黄太吉一起玩耍,由努尔哈赤抚养,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济尔哈朗的父兄参与反叛,他依旧受到努尔哈赤父子的信任和重用,随努尔哈赤父子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当政时的四大亲王之一,风头正盛。

不过济尔哈朗一贯低调,在朝中人缘和威望都不错,也是黄太吉的左膀右臂之一。

“郑亲王,明国朝廷倚祖大寿为保障,遭此围困之急,必会日夜发兵救援,否则关宁锦防线不攻自破。到了**月间,天气爽凉,明朝必会与我国并力一战。”

石廷柱毕恭毕敬,侃侃而谈,脸上的笑容人畜不欺。

“陛下,石大人所言极是。以臣看来,明朝必会发兵来救锦州,且在旦夕之间。臣建议,围困锦州的大军不必更换或撤回,陛下应该增兵,挑选精壮,分置各旗屯田之处,一旦有警,乘夜潜进,各营侦探虚实。”

上奏的这一位汉臣张存仁,原大明宁远卫副将,与祖大寿驻守大凌河,随祖大寿降清,任都察院右参政,属汉军镶蓝旗。

自降清以来,张存仁数次怂恿黄太吉西进,以义州为基地,对锦州蚕食鲸吞,并以此围点打援,对明军拉拢分化,把蒙古军作为争取对象,加快明军的土崩瓦解。锦州外蒙古守兵的投降,便是张存仁对明政策下的胜利。

可以说,张存仁、石廷柱两位汉臣在对明军事策略上,眼光独到,高屋建瓴,对黄太吉及满洲军事集团的军事行动影响巨大。

至于此时的汉臣范文程、宁完我,则是专注于内政,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三王,则是冲锋陷阵。

张存仁的附议,高座上的黄太吉依然不动声色,群臣中的饶余贝勒阿巴泰却是接着喜滋滋开口。

“明军要是驻守营寨,我大兵四面环列,用红衣大炮攻击,明军纵有百万之众,也当不住我四十门火炮的威力!”

“饶余贝勒所言极是!红衣大炮威力惊人,糜烂十余里,明军等着血流成河吧!”

阿巴泰话音刚落,有汉臣迫不及待附

和了起来。

天启年间,明朝因长时间的战争与内部**、工匠缺失而急需大量的优质火炮,因此让澳门的葡萄牙人来长期进行对火炮的代工,并派出朝廷官员进行监造。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大部分来自这个炮厂。

天启六年(1626 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后金军伤亡1.7万人,攻城器械尽数被毁,以无奈撤军告终。

崇祯四年(1631 年)正月,明朝旧将孔有德、耿仲明哗变,叛明降金,不仅给后金带去了20多门红夷大炮,还虏走了几位葡萄牙炮师。

后金利用俘虏过来的葡萄牙技师和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乌真超哈”重军营,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也许是对红衣大炮杀伤力的恐惧,这些个满汉群臣,对红衣大炮心存恐惧者,不在少数。

“仗,始终还是人打的。红衣大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行军打仗,还是在于将士们上下一心,舍生忘死。40 门红衣大炮,打了这么多年,难道明军的火炮少吗?”

黄太吉终于开口,丝毫不给自己这个有勇无谋的兄长面子。

大殿上的窃窃私语,哗然之声,立刻消失殆尽。

“陛下,我大清将士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早已胜过明军,近来火器又与明军相当。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过于红衣大炮。如今我大清军中不但有红衣大炮,而且为数甚多。明军虽说掌握红衣大炮在先,可惜发展迟缓,素无多备。关外的这一场大战,我大清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士范文程开口,让许多殿臣的神色,又振奋了起来。

“范文程说的没错!我大清铁骑纵横天下,明朝那些官军跟纸糊的一样,不经打!”

阿巴泰立刻又活跃了起来。

这一刻,他似乎想起了自己入塞,大明官军不敢迎战,“官军免送”的一幕。

“这一次可不同。”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面色凝重。

“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八镇兵十三万,其中骑兵四万、步兵九万。”

一口气,济尔哈朗把明军在宁远周围的援锦明军,给说了个清清楚楚。

“这十三万人马是明朝的边军精锐,一部分是原有的关外辽兵,一部分是宣大、陕西、榆林、甘肃、宁夏等地的边兵。他们久处边塞,能吃苦,又同我大清兵长期作战,骁勇善战。明朝不惜倾国中精锐于关外,是要保住宁锦防线以卫山海关。此战关系到我朝的安危,千万不能大意。”

黄太吉赞赏地看了一眼济尔哈朗,目光转向石廷柱,眉头微微一皱。

“济尔哈朗说的是,要是我大清的兵马能够大败锦州的明军援兵,关外就是我大清的天下。石廷柱,你继续说下去。”

“陛下所言极是,此乃国战,明军

一破,数年难以再举,我大清再无西顾之忧。”

石廷柱赞美了一下主人,得到主人目光中的赞许,这才继续讲了下去。

“我军必胜,明军必败,有几个根本原因。

一、明援兵从宁远至松山,带来行粮不过六七日,若少挫其锋,势必速退,或犹豫数日,亦必托言取讨行粮而去,我军伺其回时,添兵暗伏高桥,择狭险之处,凿壕截击,锦州铁骑尾随其后,如此前后夹攻,粮粮不给,进退无路,安知彼之援兵不为我之降众也。”

石廷柱的调侃,惹起殿内大臣们的一阵哄笑,黄太吉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其二、我以兵马四面远围,夜则凿壕困守,昼则火炮攻击,明军欲战无路,欲退无门,不用一二个月,自生变乱。我可坐待敌人之毙,何必亲冒矢石,而甘陷白刃之危也!”

石廷柱的分析,济尔哈朗轻轻点了点头,阿巴泰也是哈哈大笑。

“说的好!还是你们这些汉人心眼多,说的明明白白,让人通透!”

“多谢饶余贝勒谬赞!”

石廷柱满脸笑容,点头哈腰,得到主子的赞许,难免心花怒放。

跟着分析起明军主帅洪承畴来。

“其三、洪承畴,不过一书生耳!洪承畴受朝廷重任,总督天下兵马,勉为其难。各处援辽总镇官兵,不过旧日亡命之徒,一盘散沙。我大清勇士战无不胜,攻先不取。破一群乌合之众,应该不在话下吧。”

殿内又是一阵哄笑。清军满万不可敌,遇上明军,失败的机会太小。

“况且,明军是被迫增援锦州,出于万不得已,虽在宁远妄张声势,实明国法逼迫,并非才能出众,踊跃赴义。如锦州一失,洪承畴各总兵俱无所倚恃,纵是逃还,不过东市就诛而已。”

殿内大臣都是纷纷点头,对石廷柱的分析表示赞同。

若是王泰在此,必会胆战心惊。这些个汉臣,条理清楚,有根有据,对人心、军心、军事形势分析的入木三分。甚至,这些忠心耿耿的汉奸还提出了破敌制胜的战略策略,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

“最后,明国气运渐衰,蝗灾旱灾,种种迭见,流贼叛民,处处啸聚,陛下乘运奋兴,大臣同心协助,定鼎之谋,在此一举,时不容缓,机不可失。请陛下定夺!”

石廷柱分析完,肃拜退到一旁。

“石廷柱说的没错,朕意继续向锦州增派援军。”

黄太吉看了一眼殿中诸臣,缓缓道来。

“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所属梅勒章京连德成、曹德选、吴进功等,各率本部助围锦州;朝鲜藩兵率部前往锦州;固山额真多罗额射英额尔岱、宗室拜尹图,率各牛录增援锦州。”

“臣领旨!”

“臣领旨!”

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以及一众满汉臣子纷纷站出,上前领命。

“明军若来侵犯,尔等可相机击之,不来切勿轻动,各当固守要地。”

黄太吉话音未落,侍卫匆忙跑了进来,跪地行礼。

“陛下,前方军情,明朝调河南卫军出关,和洪承畴一起,拟向锦州增援!”

大殿中一片哗然,黄太吉眉头紧皱,正如石廷柱预料的那样,明军开始大规模调动,要向锦州增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