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1章 帝心

大明匹夫 第1章 帝心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四年春,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御座之上,大明天子崇祯皇帝脸色铁青,满面愁苦,眉头紧锁。

自去年春以来,关外清军一改过去强攻宁远、锦州的战术,在大凌河畔建造义州城,企图长围久困,迫使锦州不战而降。这对于关外明军控制最前沿的锦州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同时一旦攻锦,此地又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

同年六月,建酋黄太吉指挥清军兵临锦州,开始了长年的围城战。锦州城外的庄稼被清军收割一空,明军锦州外围的据点基本被一扫而空。到今年春,清军在锦州城外筑起数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锦州守将祖大寿难以支持,只能退入内城坚守。

雪上加霜的是,仅仅在几日前,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合围,

锦州,实际成为了一座孤城,一座死城。

相对于锦州的孤城死守,对于清军在关外的攻势,崇祯犹豫不决,不能决定是否要和清军在关外来一场大角逐。

胜了皆大欢喜,自不用说。但若是败了,大明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就会完全崩溃,最后的防线,就只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了。

“祖大寿的奏折你们也看了,锦州米粮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若东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祯放下手里的奏折,又拿起另外一份。

“这是辽东巡抚邱民仰的作者,自今年 2 月以来,虏军不断向义州集结,转运粮草火器,其中红衣大炮门,小炮数不胜数。吉尔哈朗,阿吉格、多铎,群凶毕集锦州城外。看来锦州城的形势,不太乐观啊!”

阶下群臣纷纷点头,但却没有人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旦给殿上的纠察御史逮个正着,难免会遭到呵斥。

崇祯也不等下面的臣子说话,拿起朱笔刷刷写了几字,便让太监把字幅传示殿中诸臣。

“诸位卿家,你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崇祯的话在殿内响起,大臣们面面相觑,却没有人站出来奏对。

崇祯眉头一皱,按捺不住心头的急躁,刚要发话。新任的礼部右侍郎蒋德璟站了出来。

灭寇雪耻!

不用问,皇帝是要对关外的建奴用兵了。

崇祯年初,东虏大军入塞,天下震动,皇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东虏骚扰京师地区的困境,更是着眼于今后的大局。这从东虏退兵后,洪承畴所率秦军精锐并没有返回陕西,便是明证。

在皇帝的心里,攘外是优于安内的。

“蒋侍郎,你倒是说说你的见解。”

看到有臣子站出来,崇祯微微点了点头。这蒋德璟是个至诚君子,清廉勤勉,倒是可以听听他的言论。

“皇上‘灭寇雪耻’四字,预示中兴大有为根本。臣每见皇上传询户兵各部,申饰各边督抚,精详周密,各边却未有力行。就如练兵一事,申伤再三,其实兵何曾练?太祖高皇帝教练军士律,以弓弩刀枪试验,立行赏罚,百战百胜,便是练兵之法。”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贵在执行,练兵练将,只有落到了实处,才能“灭寇雪耻”。

“唐太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皇上神

武百倍太宗,何患小丑!惟愿宪章二祖,修复祖制,自然指日中兴。”

蒋德璟慷慨陈词,说到了崇祯心理,崇祯自然是频频点头,目露赞赏之色。

蒋德璟虽然在兵事上并没有亮点,可谓乏善可陈。但他明白自己的意思,看来,解救锦州,已经是刻不容缓。

“陛下,蓟辽总督洪承畴统兵有方、功勋卓著,其部下秦军勇猛果敢,可让洪承畴带兵出关,伺机恢复,以解锦州之围。”

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站了出来,上前奏对。

陈新甲曾经担任宁远前线兵部佥事,对辽东防物颇为熟悉。一番推荐,也正合崇祯的心意。

陈新甲发言,兵科都给事中张缙彦眼睛一转,立刻站了出来附议。

内阁首辅范复粹摇着花白的脑袋,也站了出来,同意陈新甲的主张。

众臣纷纷出来表态同意,这本就是板上钉钉的国策,没有任何的政治风险。

“锦州之围,事关辽东根本,天下大势,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玉田总兵曹变蛟、葡州总兵白广恩、宁远总兵吴三桂、广宁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出山海关,以解锦州……”

崇祯的话还没有说完,大殿的门被推开,司礼监太监王德化脸色通红,手里捧着一份奏折,一边跑一边大声呐喊。

“陛下,杨阁部捷报! 献贼授首了!”

大殿寂静无声,众大臣目瞪口呆,目睹王德化哆哆嗦嗦把奏折递给了侍者,然后到了崇祯的御案上。

崇祯脸上肌肉扭曲,面红耳赤,他颤抖着手拿起奏折,看了半晌,在群臣的注视下,放下了奏折。

“献贼! 献贼!”

崇祯喃喃自语,眼中不由自主,落下泪来。

“朕可以去拜谒太庙,告慰列祖列宗了!”

崇祯站了起来,满脸的愁苦不见,整个人抬头挺胸,精神奕奕,似乎年轻了许多。

王承恩一个箭步上前,敏捷异常,拿起了奏折。

“……襄阳大战,河南巡抚王泰率部下将士,全歼张献忠、罗汝才部,张献忠、罗汝才、潘独鳌等巨寇授首,其两部精骑三千死伤殆尽……”

王承恩尖细的声音在大殿内回响,犹如惊雷滚滚,炸懵了大殿中的大臣。

“陛下,天佑大明啊!”

张缙彦心神急转,猛然跪下,对着大殿上的皇帝,磕起头来。

“献贼,你也有今天!”

范复粹哆哆嗦嗦跪下,老泪纵横,伏地不起。

“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啊!”

蒋德璟也是跪地,向着崇祯磕头,泪流满面。

“献贼、曹贼,你们也有今日!”

“高皇帝显灵,护佑大明天下啊!”

“天佑大明! 天佑大明!”

殿内哭倒跪倒一片,磕头碰脑之声不绝,人人都是咬牙切齿、人人都是喜极而泣。

“朕以凉德,继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属我夷,流寇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无奈夸诈得人,实功罕觏,虏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

崇祯脸上挂泪,声音颤抖,却是中气十足,慷慨有力。

“……复致上干皇陵。祖恫民仇,责实在朕……遍告行间,仰体朕心,共救民命。密约联络,合围大举,直捣中坚,力歼劲寇……”

多年辛苦经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精疲力尽、心力交瘁,不意有一日,上天被感动

终于否极泰来。

崇祯如痴如醉,王承恩跪于他脚旁,也是泪如雨下。

日不思饮、夜不成寐、痛不欲生,大明天子的痛苦,又有几人知晓。

“献贼授首,君臣同喜。大家都起来吧,高兴一些!”

崇祯毕竟是天子,挫折不知多少,已经是司空见惯。

“王德化,献贼、曹贼的尸身,押解进京了吗?”

看到群臣纷纷起身,崇祯看了一眼王德化,微微一笑。

“回陛下,奏折和贼寇的尸身一起进京,所以才晚了些。尸身就在午门外,等候陛下处置。”

崇祯点了点头,回到御椅上坐下,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又有内侍慌慌张张跑了进来。

“陛下,河南巡抚王泰有本奏上!”

“赶紧呈上来!”

崇祯精神又是一振,坐直了身子。

他倒要看看,今天是不是双喜临门?

看完奏折,崇祯沉默不语,王承恩偷偷瞟了一眼,赶紧收回目光。

“把王泰的折子,传示一下诸臣。”

崇祯眉头微微一皱,刚才的兴奋疏忽不见。

“洛阳失守,福藩幸无大碍。王泰率军在洛阳大破李闯,俘获十余万,斩杀万余,李自成率其部两千余人,退往豫北山区,我军重新夺回洛阳。”

王承恩看着满脸兴奋的殿中诸臣,语气有些低沉。

“王泰的奏折里说,杨嗣昌杨阁部重病缠身,须发皆白,也不知……”

众臣的惊诧之中,崇祯缓缓开口,其对杨嗣昌的病情关注,胜过了洛阳城的得失。

殿内群臣都是羡慕嫉妒恨。崇祯和杨嗣昌君臣相知,宠爱有加,遍观崇祯一朝,没有一人有此恩宠,即便是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高起潜等人,也是望尘莫及。

兵部尚书陈新甲犹豫片刻,上前奏道:

“陛下,锦州之围,刻不容缓。王泰所部剽悍异常,又曾大破东虏于济南城下。不如召河南卫军北上,以解锦州之危。”

“这……”

崇祯帝不由得一怔,陈新甲此言有理,辽东战事,关乎国运,如果没有强军压阵,恐怕胜算不大。王泰练兵领兵有方,和洪承畴又同出秦军一脉,协调作战,难度不大。

不过,一旦王泰率军北上,中原空虚,杨嗣昌奏书,左良玉跋扈飞扬,听调不听宣,中原只有黄得功和孙应元,兵微将寡,恐怕流寇难以根除。

想起张献忠差点破了襄阳,李自成在洛阳城功亏一篑,崇祯帝沉思片刻,很快有了主意。

李自成暂且退去,河南地方可以养精蓄锐。这个时候,还是让王泰坐镇河南,保证中原的稳定。

“范卿,你们内阁合议一下杨阁部和王泰等人的功绩,在杨阁部面圣之前有个结果。”

崇祯面向内阁首辅范复粹,轻柔的声音在大殿上响起。

“发御前银两万两,司礼监秉笔太监王裕民、驸马都尉冉兴让等前往洛阳慰恤福藩。司礼监太监王德化带御医去杨阁部军中慰藉、犒赏三军。”

一番犒赏下来,杨嗣昌赏丝绢五百匹,黄金百锭、大红丝衣四套、蟒衣一袭、赏银五万两……

只不过,亲手斩杀张献忠的王泰,除了担任河南巡抚一职板上钉钉,似乎没有特别的奖励。纹银 2,000 两,斗牛服一袭,丝绢匹,清汤寡水,不值一提。

年纪轻轻,贵为一省巡抚,这项荣耀,似乎他人难及。这样看来,犒赏反而是画蛇添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