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574【就怕皇帝太有心】

梦回大明春 574【就怕皇帝太有心】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朱载堻登基之后,拜嫡母夏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恭安;拜生母顾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安。

绍丰元年正月底,朱载堻穿着孝服大开经筵,勤政好学,众臣欣慰。

二月三日,朱载堻临朝问政。

还有四个月才满十五岁的皇帝,端坐于奉天殿,身上依旧穿着孝服,这孝服要穿足足三月。

礼部掌印左侍郎严嵩,当场宣读新君诏书,赏赐群臣、将士银两,以彰显皇帝恩德。这种赏赐,主要针对京官和边卒,无非是用银子来收买人心。

接着,吏部尚书廖纪,宣布朝廷官员调动。

内阁大臣,按殿阁名称排名,依次为:杨廷和、蒋冕、毛纪、王琼、王渊。

翰林学士兼掌制敕房:汪俊(杨党)。

吏部尚书:廖纪;左侍郎:何瑭(王党)

兵部尚书:王宪;左侍郎:凌相(王党)

户部尚书:汪鋐;左侍郎:湛若水(王党);仓场侍郎:田秋(王党)

礼部尚书:严嵩(王党);左侍郎:罗钦顺

刑部尚书:颜颐寿(杨党);左侍郎:梁材(杨党)

工部尚书:赵璜(王党),左侍郎:宋沧(杨党)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勋(王党);右都御史:陈雍(王党)

文武百官听完这些任命,全都心中了然,王二郎已经权势滔天!

杨廷和的势力,被架空在内阁、翰林院和制敕房,六部只能掌握一个刑部。别看工部左侍郎宋沧属于杨党,可实际上呢,却是被王渊一路提拔的,只因这人德才兼备愿意做事。

突然,吏科都给事中夏言,突然越众而出:“臣弹劾司礼监掌印王敞、秉笔太监张聪,此二人狼狈为奸,隔绝内外奏章,致使陛下言路不畅!”

夏言自从投靠王渊之后,很快就升为都给事中,这是代表王渊对准司礼监发难。

“臣亦弹劾王敞和张聪,二人曾逼迫、收受蒙古使节贿赂,僭越批复蒙古称臣之拟票!”

“臣弹劾张聪之兄沈巍,鱼肉京郊百姓,霸占良田无数!”

“臣弹劾王敞之侄王禄,因争抢西山煤矿,纵家奴杖杀矿工八人。”

“臣弹劾……”

开始了,开始了。

夏言只是开个头,不管是杨党还是王党,又或者是中间派,纷纷对准司礼监的两位太监开火。

朱载堻本来也不爽这两人,但面对汹涌的舆情,还是显得有些无措。

从小跟朱载堻长大的伴当,都是朱厚照精心挑选的。虽然品行都还不错,但年龄最大者,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若把王敞、张聪这些太监撸掉,朱载堻都不知该让谁顶上……或许,可以回去问圣母皇太后(先皇贵妃)。

朱载堻说道:“东厂、锦衣卫,会同三法司联手查案。”

“陛下圣明!”群臣大呼。

朱载堻又说:“司礼监掌印人选,由圣母皇太后决定。至于秉笔太监,今后额定为九人,秉笔不得兼任提督!”

百官皆惊,随即大呼圣明。

秉笔太监这玩意儿,以前虽没有正式名称,但早在正统年间,就已经有秉笔太监出现。因为内阁票拟数量太多,皇帝一个人玩不转,至少得有将近十个太监帮忙批红。

如果只是帮忙批红,那相当于内廷秘书,这根本不算什么。

真正的问题在于,首席秉笔太监,同时还提督东厂、诏狱,其余秉笔太监也在提督各种机构。说得直白一些,即让秘书获得了实权。

正是有了这些实权,搞得首席秉笔越来越厉害,最后甚至凌驾于司礼监掌印之上。

朱载堻又说:“内廷十二监,各司其职,掌印太监不得兼任!九大秉笔太监,归属司礼监管辖,但独立于司礼监掌印之外!”

群臣都傻了,王渊、杨廷和也愣了,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改革呢,刚即位的小皇帝就自己在改了。

而且是想当然的改革,朱载堻自以为可行,但真正实践起来,批红大权还是被司礼监掌印控制。倒是掌印不得兼任,这个还算不错,就拿张永来说,曾经一人兼掌数监大印。

只不过嘛,朱载堻还是太嫩了,他只看到太监的坏处,没有看到太监真正的作用!

司礼监拥有一半相权,内阁拥有一半相权,皇帝居中加以制衡,这才是明代皇帝们的用意所在。

甚至,后来秉笔太监独揽大权,也多半是皇帝故意而为之。

因为自张居正之后,六科被内阁吞掉,内阁在外朝没了制约。既然内阁权威提升,那么司礼监的权威,就必须跟着提升,否则就难以制衡内阁。

崇祯皇帝就玩崩了,先弄掉太监,再砸翻内阁。

当时,内阁成员被攻击为“奸辅”,全部辞职滚蛋,全部换上新人。崇祯又对大臣没啥了解,于是庭推出十个阁臣候选人,皇帝用占卜抽签的方式选定四人。群臣又说四位阁臣太少,崇祯又抽签选用两个,六大阁臣都曾反对魏忠贤。

这一系列举动,在政治上堪称幼稚可笑。

崇祯朝的第一届内阁,可称为“反魏内阁”,阁员质量层次不齐。问题是,魏忠贤已经倒台了,“反魏内阁”选出来有啥用?

这些阁臣唯一的共性,就是反对魏忠贤,魏忠贤已死,他们便再无共性。再加上崇祯打压太监势力,阁臣们不但没有共性,就连共同的新敌人都没了,那就是疯狂内耗内斗,从而给整个崇祯朝的政局奠定了基调。

内阁斗到崇祯晚期,皇帝觉得这些老臣没屁用,整天只知道吵来吵去弹劾甩锅。于是,崇祯不再搞廷推,让官员考试竞聘内阁,倒是考出几个贤臣,但更多的却是嘴上放炮之辈!

这是必然出现的情况,考试无非策论和面试,牛逼吹得越响亮,自然越能得到崇祯的认可。真正有本事的大臣,文章反而更老沉稳妥,不会胡乱吹牛逼放炮。

因此,崇祯越贤明、越勤政,明末局势就越糜烂得快,他把整个中枢搞得一塌糊涂!

此时的朱载堻,就有些少年崇祯的味道,痛恨太监且励精图治。若没有杨廷和、王渊引导,都不知会搞成什么样子,皇帝太想治理天下也让人头疼。

再说清末的光绪,同样有崇祯味道。慈禧当时是真的还政了,至少在维新变法期间,慈禧并没有插手阻拦。可康有为实在太能折腾,把守旧派和洋务派全部得罪,除了维新派在座的都是垃圾。甚至想聘请伊藤博文当宰相,搞什么中日并邦,吓得慈禧太后连忙出来踩刹车。

此时此刻,杨廷和与王渊对视一眼,都明白彼此之间绝不能斗,必须好生引导这个小皇帝才行。

弹劾太监,只是拉开序幕。

紧接着,杨党开始疯狂上疏,请求裁撤锦衣卫和东厂。不是说直接废掉厂卫,而是清理冗余,把那些吃闲饭的赶走。

王渊突然站出来,请求皇帝定下规矩,文官子嗣不得荫封锦衣卫,封出去的全部都要收回来——这事儿杨廷和不敢做,因为会得罪文官,王渊不介意当恶人。

这一波清理,在锦衣卫和东厂吃闲饭的,直接清查出一万多人。按照王渊给官员加俸后的标准,每年可为朝廷节省40多万石的工资开支!

朱厚照留下的烂摊子很多,这才刚开始收拾呢。

(今天只有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