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七百一十三章 枢密会议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棋盘街后的后军都督府是临时的枢密院办公地点。新枢密院大楼正在京西修建。地理位置紧挨着“夏宫”。

所谓“夏宫”就是京师大学往西、往北的一大片区域,这里早被张昭以国泰商行的名义圈下来。且修建的皇家园林工程已经在动工。京中的人力搞的很紧张。

周边大量的人口因此而涌进京师之中。据初略的估算,至弘治十七年六月,京师人口可能达到400万。

配套的户籍改革制度正在推动之中。这是户部的权限。随着京城东板块的崛起,纺织厂的出现,筒子楼等等,都喻示一个全新的阶层正在诞生:工人阶级。

在紧抓户籍改革、盐务公司、税务司、一条鞭法、废除人头税等事务之后,户部尚书侣钟在报纸上已经有“计相”的称号。这位老财务的事业正焕发出第二春。

不仅仅是京师大学的“经济学系”在鼓吹专业的财务人物干专业的事,报纸上也在潜移默化、长年累月的报道。

换言之,户部尚书正在逐步的变成一个技术官职。而非什么人都能升迁此官。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自然还是因为有历史传承。

汉张苍善算,以列侯居相府,领郡国上计,谓之计相。

唐朝时的第五琦、刘晏都是官任户部侍郎,管理度支、铸钱和盐铁等事务,这就是执掌国家财政大权。

两宋时的三司使,别称就是“计相”。

大明朝的官员们都有一个“毛病”,好像什么事情都能插嘴说两句。譬如吏部侍郎王鏊会上书言边事。御史们更是怼天怼地怼皇帝,牛逼的不行。号称“言路通畅”。

但是自报业兴起,弘治十五年《大明会典》修撰成功之后,借此机会,张昭建议弘治皇帝令各部门修订各自的部门条例,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

至今,京师百官、六部衙门之间算是逐步的在划分出各自的界限。各管各的一块。

张昭和刘大夏数次激烈的交锋,以及枢密院“收兵权”,更是令大明中枢、京师百官、天下都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做。

现在不是读了四书五经,就是自诩“通才”的年代了。

张昭得到鞑靼小王子派遣“使团”意欲求和的消息,上午时就抵达后军都督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

枢密副使英国公张懋、枢密主薄林文宁、枢密佥事成国公朱辅、定西候蒋骥参会。

会议室中,椭圆形的会议桌边,掌握着大明军事力量的枢密们分别而坐。

在京中的“卫指挥”这个军衔以上的将官列席。

京营除外。

目前,大明京中的军事力量分别是:皇宫禁卫,御马监,新军营,十二团营,京营。

在张昭变革之前的军事力量中,卫所已经全部废除,只保留了锦衣卫、旗手卫、府军前卫等卫所称号。这基本不存在世袭,全部靠招募、选拔。

锦衣卫除开密探之外,还有大汉将军这个编制,就是仪仗队。与旗手卫、府军前卫统一编为“皇宫禁卫”,共计8300人。

皇宫禁卫,其实就是皇室的保镖、内保局。不能算正经的作战单位。这部分力量同样在枢密院的管辖之下。当然,只是名义上的管辖。人事是皇帝说了算。

十二团营被张昭接手,正在整训、改编。十二团营原本的编制是每营一万五千人。团营都督之下设三个指挥使。然后是自己的一套军官体系。

张昭哪里见得这个?改编之后,全部纳入新军的体系。把军衔、官职、军队数量全部标准化。

目前十二团营的编制是一个营五千余人,一个纯火器师的编制。每个营缩编三分之一。

领兵的军官军衔是“卫指挥”,官职是“游击将军”。官阶是“正四品”。之前官居一品的都督们全部降职。

当然,跟着李逍遥前往大同作战,取得归化城大捷的周豫、张安这两个都督是先降后升。因功升“都指挥”、“参将”。权限是可以指挥三个团营。

他们今天就在座。

当然,他们不能比此次大战的功臣、总指挥李逍遥的军衔还高。李逍遥出征之前是“卫指挥”的军衔,这次因功升“都指挥”,还是担任新军营九团的“千户”。

注意,如今的大明军中的新潜规则,新军营的军官出来,默认是要高一级。

换言之,李逍遥这个“都指挥”放出来领兵,那就是“总兵”。他确确实实已经可以算方面大将。

算上辅助兵种,十二团营的满额将会是四个军,纯火器部队,下辖十二个师,即对应的十二团营,合计八万人。这将会是一支强大的、位于中枢的军事力量。

算上新军营的两万人,有点北宋禁军的意思。

这样一只强大的力量,张昭肯定是不会允许它脱离掌控的。在整编的过程中,十二团营的军官基本都被清洗。大量的新军营军官、皇家军校生进入到其中。

新军营千户方贯便进入到十二团营中任游击将军,带一师官兵。

此时,列席的十二个游击将军(周豫、张安在内),共有八人是张昭的嫡系。

这次会议要求列席人员是“卫指挥”军衔及以上,新军营各团的千户都有资格。只不过,新军营如今在军中的部队并不多。只有四个团在京。

李逍遥、刘二狗、郝骏等人赫然在座。还有各军的军法官。将星济济一堂。

京营除外的缘故,就是因为二十万京营目前还未整编,归英国公张懋和兵部共同管理。京营里的“都督”,未必比主力部队的一个千户值钱。

参加这样的会议当然是没有资格。

林文宁坐在会议桌边,介绍着情况,“鞑靼使团在兴和城、宣府叩关求见,意欲求和。宣府裘总兵派人来京中问中枢的意见。奏章、信使先到枢密院。我昨日便将奏章、信使转给内阁。”

张昭点点头,“老林做的对。今日天子应该已经知道消息。是战,还是和。我们枢密院要拿出一个章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