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朱厚照非常的聪明。张昭这个问题也不算是超纲。处在朱厚照这个位置,这些所谓的“帝王之术”一定会有所接触。

靠儒家的半部论语可治不了国。相信这句话的人,大半都是属于“被治理”的对象。

朱厚照微微皱眉深思着。

半响,坐在半山亭中的朱厚照隔着案几看向张昭,尝试着道:“应该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有权力吧?”

按照他内心里最深处的想法,天下大权当然应该由皇帝来掌握。这是他朱家的天下。但是,从他接受的正统的儒家教育、以及事实,这都告诉他,并非如此。

以他父皇来举例子,他父皇是依靠诸位阁臣治国,善于纳谏。这是将手里的权利分出去。

其实,外面的大臣们、报纸不说。他倒是很清楚,张昭给他讲的,他父皇早期登基时也曾想不依靠阁臣,而是想凭着自己的喜好做事。当时是做官技术一流的刘吉刘棉花、他父皇的老师徐溥依次为首辅。不存在任何的施政阻碍。

结果如何?

终究是没有把这天下治理好啊!早期弘治朝的盛世靠的王恕、马文升。一个吏部天官,一个兵部尚书,撑起大明的风气上的改革。刷新自成化朝以来郁郁、懒散的风气。

他父皇由此领悟,“以国事累先生”,否则国家会出乱子。皇帝能否具体的执政,也是看人的。不是谁都有太祖高皇帝,太宗皇帝那样的水平。

朱厚照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但仔细的读史书,会发现他只是喜欢胡闹而已,不想履行皇帝的责任,完全像是个叛逆期的熊孩子。还真没说要砍了那个大臣。

这比之后面的嘉靖皇帝有人味的多。

所以他在思考张昭这个问题是到没觉得被冒犯或者不快。他本质上并非秦皇汉武那样的强势皇帝。

所以他能认识到,大明的皇权实际上已经处在和士大夫共治的阶段。早非太祖高皇帝能把“丞相”按在地上摩擦。

朱厚照说完,将手里的酒杯放下,拱手一礼,诚心的请教道:“张昭,你以为这样的权力架构合适吗?”

张昭微微一笑,“当然不合理!”

朱厚照心情顿时一振,他就觉得外朝的文官们对皇帝限制太多。

刘瑾听的耳朵微动,主动的给张昭添了一杯酒。按照老刘的禀性,这倒不意味着他把张昭当“大哥”。那怎么可能?但,这举动说明张昭讲的东西,他非常感兴趣。且愿意听张昭的高论。

张昭喝一杯酒,观览着晚秋时节京师大学里的美景,一树黄叶,一泓清水,远山沧黄,大地将寂,“殿下,在我们中国的语境之中,通常是喜欢把皇权和相权对立起来。

譬如:春秋、战国之时,帝王以国事托付给丞相。譬如:两汉时宰相权重一时,可与皇权相抗衡。隋唐开科举,至两宋时,文官集团成形。对皇权的限制就不仅仅是相权,而是整个官僚行政体系、以及地方上的士绅。

在大明而言,太祖高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但随后的大明天子并不能如太祖那般才华以一人治一国。则阁臣顺势而生。

所以,纵观历史会得出一个结论,皇帝想要一个人治理天下非雄主不可为。正常情况都是要依靠一个团队来治理国家。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若读书人和天子不是一条心,为何要让他们加入这个团队来分享国家权力呢?

殿下可还记得我的论述,天子有天子的权力和责任,大臣有大臣的权力和责任。不能让一些吃着大明的饭却砸大明的锅的人来分享国家权力。”

朱厚照听的五分懂,但深以为然,“嗯。”

刘瑾则是听的眉飞色舞,大受启发。按照张昭这个说法,那就是必须要建立起和自己一心的“小团体”,继而把控各个权力部门,继而执掌天下。

等他为司礼监掌印之后可以试试。

要不是受制于身份,他现在都想开口和张昭探讨一番。

张昭哪里知道刘瑾把他的意思给理解偏了?完全是学歪了。继续“调教”朱厚照,说道:“当今御前会议成员便是大明的执政团体。若有损着大明利益的心的人,是绝不允许进入的。”

朱厚照深以为然,道:“这是肯定的。”

张昭继续深入的道:“历朝历代,选拔官员都是难题。春秋战国有贵族,有士,这些人往往充任官员。继而秦、两汉有举荐制,从而造就豪强、世家。

所以,科举应运而生。两宋、大明都是科举取士,以此选拔人才。这是先进的。但时至今日,这种制度正在逐渐的丧失活力,是要逐渐的改一改了。

推行义务教育,统一试行招考制度,令大明行政权力如秦汉之时直达最基层。这才是我所要讲的治国之方。”

将到此处,张昭这才是“图穷匕见”。文官集团的根基就是“科举制度”。把科举慢慢的淘汰掉,改为“公务员考试”制度,则必然可以淘汰掉他们。

李梦阳都能猜测到张昭鼓吹海权,很有可能会和大明江南士绅集团发声最尖锐的冲突,日后可能还要招到刺杀,张昭能猜不到?

他在未雨绸缪。

至于说儒学和科学的争端,任何学问都是要经世致用的,只要把考试内容都改了,且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儒学自然的会慢慢的没落,变成一种哲学理论,而非是知道实践的科学。

经济学、数学、医学、物理学、化学,这都不是儒家经典可以解释的东西!

当然,等张昭和利益集团发声最尖锐的冲突之时,外在的表现必然是儒学和科学之争!凡是,都是要高举大旗的!

匹夫之争,拔剑而起。朝臣之争,云橘波诡。国家之争,厉兵秣马。决定几百年走向的大势之争,则必然是思想!

朱厚照细细的琢磨着张昭的话,他大概有点体会了。

吃过酒,兴尽而散。朱厚照回宫玩耍。张昭知道如今随着弘治皇帝的身体不佳,还有张皇后对儿子的溺爱,八虎正在进献一些新奇的玩意给朱厚照。

但他并没有劝谏朱厚照。

第二日,边关一则新的情报引起张昭和朝堂的注意:鞑靼小王子派遣使团前来“求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