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锋(五)-骂你咋地

明帝国的崛起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锋(五)-骂你咋地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刘大夏的能力且先不论,他做官的水平要真的只是个“小白”级,他怎么混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他的官场、士林名声又是怎么来的?

论带兵打仗(工作业绩),他比不过秦纮、王轼。更别说弘治初年知兵的兵部尚书余子俊。

那为何“弘治三君子”中有他?

如今京师人称“东山先生”,连高丽使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说,此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同样的把戏,不同样的花样。

刘大夏还是“乞骸骨”这招,但是这次玩出新花样来。他不和张昭去哔哔,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所在。兵事,他和张昭比那估计真的算外行。但是,政务呢?

弘治皇帝要依赖他处理朝政。他直接和弘治皇帝对话,将压力给到弘治皇帝。

这种行为可以叫做“凌迫君上”,但是张昭一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一个武勋,公然的侮辱大明兵部尚书,两榜进士,翰林出身的文官,就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

这道理说不过去吧?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逻辑。大明朝文贵武贱,而且张昭的年纪是硬伤。资历更是硬伤。真没人觉得他的政治地位和刘大夏相当。所以这个扯淡的逻辑偏偏又成立。

你换一个和刘大夏地位相当的文臣,骂他两句“尸位素餐”算什么?骂你咋地?

所以说,刘兵部“变戏法”的水平不弱啊。

刘大夏对张昭的反击来了。

场面略尴尬。

礼部尚书张升起身奏道:“陛下,张昭言语骄狂,屡次羞辱大臣。臣以为是其年轻的缘故。臣请陛下夺其议事之权,令其列席御前会议即可。”

他同样被张昭嘲讽了两次,这会儿加一把火:釜底抽薪。

礼部在六部之中稳居第二梯队。吏部是公认的六部、外朝之首,独占鳌头。但接下里的座次,礼部、户部都想要争一争,谁也不服谁。

而弘治朝比较奇葩,两任兵部尚书先是马文升,后是刘大夏,都是天下公认的名臣,被弘治皇帝倚为左膀右臂,治理朝政。

所以,张升这个礼部尚书,话语权并没有往日重。而张升在御前的对人不对事,屡屡为其减分。说话的份量越来越低。比如:此时。

人刘尚书营造出这个局面,那是本事、手段。你帮忙吆喝一下,这算什么?

礼部尚书给兵部尚书打下手,当小弟?

这谁还看得起你!

坐着列席的几名储相如王鏊、杨廷和、梁储都看得出来:礼部尚书张升此人色厉内荏,才具平平,外强中干。

弘治皇帝沉吟着。

他心中真没想处罚张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满意的。有好兵器不装备起来,反倒要限制国泰商行生产?有这样做事情的?但,看这架势不处罚是不行的。

这时,一直眯着眼睛养神的吏部尚书马文升淡然的开口道:“刘东山,你以‘乞骸骨’凌迫君父,又该当何罪?

有事说事。不要动辄‘乞骸骨’浪费议事时间。京师诸军换装的事情,你处理不来,不代表别人处理不来。

张昭,你打算怎么做?”

马文升这话就有点公然偏袒张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还是刘大夏事情办的不地道。户部的铸币技术找张昭要,兵部的铸造技术还是找张昭要。

你们还要不要脸?有没有点大臣的体统?

另外,这里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还是有的。他不想让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当场下不了台。

第二,以马文升对张昭的了解,既然张昭敢提出来给京师诸营换装,怎么可能没有方案呢?

刘大夏这些人连张昭的意见问都不问,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这是处理国事的态度?

他处事向来以公心为先。

第三,马文升和刘大夏不对付。

名臣和名臣之间,一样会有矛盾的。在原本的明史中,正德元年,马文升在李东阳和刘大夏联手之下被迫辞官。

刘大夏面对弘治皇帝跪着。心里对七十七岁的马文升这话极其的不满。打脸是吧?

张昭知道马天官的脾气、性情,脸上的表情并未表现出心里正偷着乐,站起来,拱手一礼,利落的道:“

下官以为有两条策略。其一,将各军淘汰下来的旧兵器折价出售给国泰商行,用以充抵新雁翎刀的银子。

其二,裁掉各军中的老弱病残,转为民籍。这部分数万名额节省出来的钱粮用来支付新兵器的花费。”

正殿中寂静。

难题解决了。

马文升就“呵呵”的笑一声,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坐回去。

十几名文武大臣外加储相、司礼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出声。

如礼部尚书张升这样脑子不灵光,完全是被张昭这个思路搞懵。我草,还能这样办?

还有如户部尚书侣钟这样的旁观者,微微惊讶。张昭还真有办法啊。但他们在御前肯定不会失态。

现在谁发声,地位不够,不管是指责还是安慰,正免冠跪地的刘东山老大人都会记着。

还有一些时间空闲调查过情况,脑子又好使的,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比如:王鏊、杨廷和、梁储他们三个。

张昭的办法,不是什么新鲜事,后军都督府正在整训蓟镇军,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你只要不带着对张昭的偏见,略微想一想就明白。试问,国泰商行是天子的产业,张昭真的会拿国泰商行的利润去补贴蓟镇军?肯定不会!

蓟镇军虽然归张昭整训,但这整编后的1.5万人纯火器军队,还有2万守备军肯定不会归张昭管辖。他犯得着去补贴吗?

所以,结论是很明确的。

张昭把旧兵器卖给奴儿干都司下的海西四部,换取银子,那么为何不能卖给国泰商行。还有裁军后空出的钱粮。

但是,为何上次议事时其他人不提出来?难道大明朝的庙堂诸公都是饭桶?显然不是。

裁军,特别是裁撤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这里头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啊!

而且,腾骧四卫里面滥竽充数的人还是弘治皇帝拍板招进去的。

干这种事,一个不好就会翻船。

但是张昭完全是债多不愁。他废除卫所已经把京中权贵都给“践踏”一番。

而以他和弘治皇帝的亲近程度,他是真的敢提出来,敢负责此事。

弘治皇帝对马文升点点头,心里暖和,再一次温言安抚刘大夏,道:“兵部领天下军政,事关重大。朕信赖卿的才干。”

又道:“传朕旨意,削新秦伯张昭食禄一百户。”

这里子、面子都给足,刘大夏见张昭真把问题给解决了,再顶着弘治皇帝也没用,传出去他就是个笑话,见好就收,叩首道:“臣惶恐。臣谢陛下信赖。”

弘治皇帝心里叹口气,等这位能臣坐回去,再道:“令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昭负责京师诸军整编、兵器更换之事。”

腾骧四卫的锅,弘治皇帝显然当然想起来。但他很清楚,有新军营在京师,他根本没有必须要维持一支三四万人的腾骧四卫。

张昭躬身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道:“刘先生,继续吧。”

谢迁喝茶,借着眼角的余光瞥一眼首辅刘健,然后把茶杯轻轻的放下。

如果说银元之事,算是“偷袭”成功。这兵器更换之事,那就算张昭搬回一局。

虽然会让张昭损失一点在天子面前的印象分,且继续加深张昭和刘大夏之间的矛盾,但张昭毕竟是实现其意图。

张昭揽了一堆麻烦事上身。腾骧四卫是御马监的地盘。十二团营里有多少军中的关系?京营里的二十万人更是英国公等武勋权贵的自留地。

但同样的,张昭的职权又一次扩大。

接下来,要是不能压制住张昭,那关注这场“御前会议”的人,就会有人押注张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