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

刘大夏对张昭的“话术”很警觉,六十六岁的老臣冷眼看着张昭,冷声道:“本部的意思是,朝廷若有银子当然要给将士们更换更好的武器。”

张昭嗤笑一声,朗声道:“世人皆道刘兵部乃当世之能臣,以本伯观之,刘兵部徒具其名耳。

刘兵部上任之初,就曾上书言到国力疲敝,民穷兵乏,陈叙兵政十害。乍一看,刘兵部也是知兵之人。但是细究呢?

刘兵部所言,无非是要废除弊政。但废除弊政后,你对相应事务的解决办法呢?拿不出来!

譬如,你作为兵部尚书,弘治十五年给天子上书军中将帅克扣军饷严重,那为何你上任近一年,为何不派员去核查?

再譬如,为何明摆着给将士们换装是好事,刘兵部你却要拖拖拉拉,等着工部慢慢铸造兵器,而不去主动想办法解决呢?

说白了,你这个兵部尚书就是在吃历年前任大司马们的老本,只会做减法,只会等、靠、要。

所以说,你这种夸夸其谈,尸位素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臣,本伯实在不知道阁下是如何混出一个‘能臣’的名号?”

张昭其实也在扯淡。

明朝军中克扣军饷的问题没那么简单的。不是说将校们都是黑心肠,而是军饷自兵部开始拨付起,未必就是足额的!而且,每给人经手一次,就要克扣一次。

张昭的新军营就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由兵部拨付。新军营内部当然无人敢贪腐。就这样,新军营大部分军饷还是靠国泰商行拨款解决的。

所以说这是一张利益的大网,甚至可以说深入人心的潜规则。刘大夏仅仅靠他一个人,然后依靠兵部这漏风的行政体系,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当然,张昭看刘大夏确实是真心不爽!

这人真的是不干活。整天就知道摆一个名臣派头,谈什么革除弊端,然后呢?特么傻子都知道明军中问题一大把,到处漏风,但是仗还打不打?

整天抱着个文臣的思维:镇之以静,休养生息。你不想打,人家鞑靼人可是年年要来抢东西的!

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却不干活,光想着逃避战争、防御来得到和平。这能行?

要说困难,无论哪个年代哪个时期,军队建设都有困难。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几十万大军都是精锐。精锐部队肯定是少数。

比如,鹰酱横霸全球,军费富裕到采购一个咖啡杯用1280美元,他五大战区也不都是精锐吧?他真要都是精锐,还在我们海边晃什么,直接就上来了。

所以,军队中各部论装备、待遇肯定不是一碗水端平的。战斗力也是。刘大夏天天就知道摆烂。你好歹做点事啊!

比如:明朝的国情这么差,戚家军怎么练出来的?军费不是戚少保自掏腰包的吧?人家胡宗宪怎么就知道支持戚继光啊?张居正怎么知道啊?

所以说,刘大夏关于军队建设这一块根本就没有方针、政策。他还停留在“找茬”这个小朋友的阶段。没有一丁点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个垃圾!

占着茅坑不拉屎,还要扯后腿!

张昭骂他“尸位素餐”这还真是骂的太文雅了。

刘大夏一代名臣,当然是要脸的。给张昭喷一通,内心里怒火中烧。但保持着面色平静。

他讥讽的道:“张大人既然说的头头是道,那老夫这个兵部尚书你来做。”

当即,起身走到堂中,跪向弘治皇帝,免冠叩首,一脸悲愤的道:“臣年迈,请乞骸骨。”

一帮大臣静静的看着。

实话说,去年刘大夏和张昭交锋时,搞这种“以力胜之”的套路,大家还是很兴奋的。都知道“帝心方在夏”。

弘治十五年初,刘大夏被征召为兵部尚书,屡次推辞,当今天子不许,这才“勉为其难”的上任。而且上任之后,立即受到重视。天子时常征询各种政务并委派给他执行。

在外朝之首吏部天官马文升老迈的情况下,刘大夏俨然外朝第一大臣。

然而,在此时刘大夏搞这一套,满座诸公连惊叹声都懒得发出。

因为,这对张昭没有哪怕一丁点的杀伤力。张少侠才是当前弘治朝第一红人啊。

比圣眷,这有一点可比性吗?

答案,他们用屁股都猜得到。

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之上,一看到张昭开始骂人就颇感无奈,果然,还是要他来调解。训斥道:“张昭,刘尚书为国操劳,如何能说是尸位素餐?御前议事岂能无礼,罚俸一年。”

张昭认罚,谢罪后坐下来。

这也就是张昭。换个人敢在朝堂上这么“放飞自我”,结局是不可预料的。

诚然,大明朝是非常自由的。大明朝的朝堂诸公但凡撕破脸皮开始吵架,用词都不会客气。扣大帽子谁不会啊?

但那是同级别的大佬,谁也奈何不了谁。张昭现在的实力固然是强横,但在众大臣们的认知中,你一个十九岁的伯爵,和兵部尚书对上,还是属于下官。

下官在朝堂上骂大臣当然是非常爽的。该大臣还得在御前免冠叩首,自请求去。

但是,这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啊!真以为大明朝堂能这么玩啊?

比如:被骂的该大臣接下来不找借口整你?所以,很多时候都是骂人一时爽,然后火葬场。

当然,你要是职业喷子(科道),身上有执照上面有大佬,那确实可以不怕。但数数大明朝这一百多年,靠骂人出名、上位的言官有几个?

而且,被皇帝训斥,大半的大臣都会要凉。

君不见,成化天子不喜欢王恕,终成化一朝把他放在京师之外。嘉靖皇帝不喜欢杨慎,致使他临死都不得归乡。

但张昭没当回事。他这个下属如果表现太完美,弘治皇帝也会有压力啊。现在这样就不错。他一样会冲动犯错。

弘治皇帝再温言宽慰刘大夏,道:“朕素知卿之能。国家大事亦要借重爱卿才能。”

刘大夏不肯起来,道:“臣确实年迈,才具不足以领兵部之事。恳请陛下允许臣归乡,以免在朝堂之上受人侮辱。”

弘治皇帝顿时有些为难。

他袒护张昭,终究是令大臣们不满。

压力现在给到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