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愿效法前贤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张昭连续“喷人”,气势极盛。这个时候只要张昭不搞过火,基本不会有人拦着他。

乾清宫西暖阁中,大明朝的重臣们纷纷将目光落在暖阁正中的张昭身上,等待着他的奏请之事。

只是此时众人的心情各不相同。

弘治皇帝带着一点要奖赏张昭的想法。毕竟,张昭把防务打理的非常好。他对张昭在军事上的信任更进一层。

如首辅刘健、谢迁、刘大夏、张升、戴珊、成国公朱辅这几人,心里就不痛快。

但是,这一局已经失去先手,他们为之奈何?谁又能想到张昭看着稚嫩,一个小年轻,竟然故意“挖坑”呢?

捷报刚刚到来。张昭之前一直隐忍着不说他布置的后手,这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当然,张昭对他的布置确实够自信,他们也没有想到。

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欣慰。张昭在军事上的见解很明显是值得听一听的。他惟愿大明永昌。

张懋则是另外一种心情。大明的武勋集团没落的太久。如今总算出了一个强力人物。但是,他不会立即表态支持张昭,而是还要观察、等待。

如户部尚书侣钟几人则完全是“事不关已”看热闹的心态。张昭经过此事算是进一步奠定其在军事领域的话语权。在张昭犯错之前,这个话语权将会非常牢固。

朝阳徐徐升起,西暖阁中一片通明。

张昭奏道:“臣奏请陛下,今后但凡涉及军务的奏章列为保密,不允许六科廊房中的书手抄录到报纸上。”

弘治皇帝刚刚还在想这事,“准。”

张昭再道:“臣奏请陛下成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用以招募、培训军中将领。”

弘治皇帝道:“准!”

张昭继续道:“臣奏请陛下批准在北直隶试行新的都司制度。以此建立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臣请陛下诏令北直隶、辽东臣民,皆有义务服兵役。此两地的募兵之权,归后军都督府。”

弘治皇帝早看过张昭的奏章,知道张昭说的是什么。就是要拿卫所士卒转为民籍之恩,换取他们义务服兵役,补充边墙上的兵力。这是目前的做法。

此外,这个义务服兵役制度会作为募兵制的补充。

这其实相当于是留一个律法上的口子。一旦进行战争的全面动员,就要强制征兵。以前把征兵的任务都放在军户身上。现在是要放在所有人身上。

这个所有人,包括皇亲国戚家的奴仆,以及种种理由隐匿起来的人口。

弘治皇帝略微顿了顿,他其实是在给首辅刘健等人反对的机会,但阁臣们现在显然是不打算反对。

弘治皇帝便道:“准!”

张昭接着道:“因要主持移民辽东等事宜,臣奏请陛下增加后军都督府官吏编制。这批杂职官吏的俸禄由后军都督府承担。只是,其品阶需要吏部承认。若有功劳,日后可在全国流转、升迁。”

一批杂职官而已,弘治皇帝很干脆的道:“准!”

马文升微微点头。张昭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就好像不久前成立的东城警察局:给官吏的编制,但全部是杂职官。这不会引起士林的反制。

张昭一口气提了四个要求,弘治皇帝全部都应允。而这四个要求之中,其实某些条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譬如:军事保密制度,不仅仅是限制报纸报道那么简单啊!

再比如: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招生、毕业,这可都是军官。兵部到底认不认?

武举这个东西,大明朝不是没有。但是兵部从来都不会给这些武举人合适的官职。

诸如此类。

但是这些,张昭并没有都提出来。他目前在朝堂上还没有一锤定音的权势。这些东西能开一个口子就算不错。不可能把这些改革一步到位。

张昭略微停了一会,在所有朝臣都以为张昭说完时。张昭深深的吸一口气,朗声道:“陛下,昔日前汉之陈汤喊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朝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重整山河。自古得国之正莫过于此。至有皇明百年之基业。如今圣君当朝,大明中兴。

今朵颜小部,胆敢犯我皇明天威。微臣不才,愿效法前贤,覆灭朵颜三卫。将此三部首领首级明示万里。以昭告天下: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臣请陛下准臣出战!”

西暖阁中瞬间一片哗然。

张昭前面铺垫、扯淡的话不去管,核心意思就是一个:要报复朵颜三卫。

这真的是一个正常至极的请求。敢问西方列强的时代,冒犯列强不需要付出代价吗?凭什么不报复你?

弘治君臣这些年真是被“冒犯”习惯了。你说,之前十几年那年不闹点边患?一时间,君臣的思路都没往这方面想。但是,给张昭喊出来,这感触就大不一样啊!

仿佛陡然间大家重回洪武、永乐年间!那时候的大明威压四海,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并非是一种虚假的情怀上身。而是,此刻西暖阁的群臣都明白,大明是真的打得赢朵颜三卫。三卫那两三万骑兵算个鸟啊!新军营都扩军至一万五千人。

刘大夏忍不忍,没有出列训斥张昭国库中没有银子,不能擅开边衅之类的话。

这不是因为他刚刚张昭骂过,所以他不敢说话。一代明臣不至于就这点水平。

而是,现在朵颜三卫欺负到头上来了,他这个兵部尚书还在扯淡,阻拦大明报复回去。消息传出去,他能被读书人的口水淹死,名声肯定臭大街。

记住,这是大明!

如果是宋朝,指不定还真就算了。文官骨头软的不行。我大清,尼玛把远东大片的土地在某圣祖手上割让给毛熊还能吹爆。

在大明朝,别管打不打的赢,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强硬派!这是身为一个明人的骄傲。太祖、太宗皇帝打出来的民族自信。蒙古雄霸八方,横扫欧亚大陆。在太祖皇帝面前如何?

这相当于是踩着世界霸主(衰弱体)的尸体立国的!其百姓、读书人的骨子里怎么可能没点自豪感?

户部尚书侣钟叹口气,说了四个字,“户部没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