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昭的提议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八十七章 张昭的提议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乞骸骨”,就是申请退休的意思。

但是,在大明朝,“乞骸骨”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向皇帝申请退休的意思。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政治含义。

比如,大明朝的阁老、重臣们在遭受到言官们的弹劾之后,需要顿首免冠,向天子请求“乞骸骨”,以示绝无眷恋权位的心思。而正常的操作是,天子通常会当场挽留。

那么,弹劾阁老、重臣的言官们就得被斥退。言官们的攻讦是不是就被化解?

有明一代,文臣们向皇帝请辞,称病求去是家常便饭。

比如,今年以来李东阳就一直以身体不适向弘治皇帝“乞骸骨”。但是弘治皇帝不批准。

再比如:刘大夏在上任兵部尚书之初,同样屡次推辞,不肯上任。如此再三,最终才接任兵部尚书。

这并非说大明的文臣们都高风亮节,有官不当。那是扯淡。“乞骸骨”,在本质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刘大夏三朝老臣,负天下名臣之望,六十六的朝廷重臣,他和张昭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年轻在御前“吵架”,传出去,损害的是谁的名声?

闻者八成会笑刘大夏。

所以,刘兵部根本不和张昭废话,直接上“终究手段”,乞骸骨。

在御前的政z斗争,不管是何种手段:什么言语上下套埋坑,搞黑材料,群起而攻之,这种种戏法,都没有“乞骸骨”来的直接!

这是直接比拼双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俗称的:圣眷。走的是“一力降十会”的路子。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荣辱。

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此刻,西暖阁中的庙堂诸公们都是在各种政z风波中的胜利者和幸存者,见惯各种套路。这种直接、强硬的手段,真是让吃瓜的他们喜闻乐见啊!刘东山名不虚传。

刘大夏搞出这么一手来,局势立即转变。谢迁迈出的半只脚就收回去。

李东阳则是满脸的苦笑。一个是和他私交极好的同年、同乡,一个是他支持、提携起来的新秀,而且还是在军中。他该支持谁?

首辅刘健紧锁着眉头。

弘治皇帝被刘大夏“抛”到风暴的正中心,头疼又无奈,温言道:“朕不许。刘尚书先起来。”再训斥道:“张昭,不可再对诸公无理。就是论事,说你具体的措施。”

弘治皇帝选择了“和稀泥”。他既要依赖刘大夏执行政务,又要依赖张昭处理军务。

刘大夏当然没指望一次“乞骸骨”就把张昭给拼掉,张昭的圣眷,满朝文武谁没看在眼里?从西暖阁的地板上慢慢的站起来。

...

西暖阁中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吏部尚书马文升在一旁看得想笑。刘东山气势汹汹,最终只能靠这种手段来扳回一城。张昭的战斗力不错啊。

马天官固然是名臣,但他和李东阳、刘大夏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和睦。反倒他当了十四年的兵部尚书,对张昭做事,还看的入眼。新军营有他的一份支持在里面。

“臣遵旨。”张昭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行礼,条理清晰的道:“严惩失踪案的相关者,是为警告后来者。但治标不治本。

失踪案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随着京师诸卫所的废除,约七八十万人口到京师附近工作、生活。

对这种情况,不能搞懒政,怠政。期待百姓不闹事。而是要主动去治理。朝廷的管理制度要跟上去。

臣提议,第一,组建顺天府警察局,专职负责京师附近的治安、交通、消防、刑事、户籍登记工作。将顺天府的快班衙役、五城兵马司都填充到其中。

同时,朝廷要审核,将其中的害群之马踢出去。组织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察。

第二,由新成立的警察局组织一次‘清扫’行动,将京师里的黑恶势力全部拔出。所有犯罪团伙成员,罪大恶极的,公开行刑。使得大明百姓拍手称快。

其余人等,全部发配到开平中屯卫去挖矿服刑。京师中日后但有小偷小摸、沿街乞讨、敲诈勒索者等等,应全部流放辽东屯田。

第三,进行严格的居住证制度管理。要做到一人一证。让任何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最终,还大明京师一个风气清朗的乾坤。”

张昭说完,西暖阁的群臣一时间都没说话,各自思考着。书案后的弘治皇帝拿起茶杯喝茶。

吏部尚书马文升睁开一直眯着眼睛,道:“张昭,你的意思是组建专门的衙门去管理京师的治安问题。那这个衙门归谁管?”

作为吏部尚书,天然的拥有人事话语权。警察局的组建会侵占顺天府知府的权力。他开口询问,既是对张昭的支持,也非常合理。

这就是“老油条”啊!

马文升都直接进入技术操作环节。庙堂诸公又不是泼妇,难道还能把流程往回推,再和张昭吵一通吗?不管同意、不同意,都在接下来做文章吧。

张昭拱手,态度恭敬的道:“下官以为应当归顺天府府尹管辖。但需要单独设一名官员统辖警察局。且应当让一名或者数名监察御史为副职,用于监察。

另外,下官以为警察的来源应该多样化。不能仅限于衙役。最好是要懂大明律法。且需要一些懂得侦破案件的好手。”

马文升点点头,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他这当然并非以权谋私,而是觉得张昭言之有理,且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马天官身为名臣,这点治理朝政的眼光还是有的。

礼部尚书张升却是很不满的道:“考试?考什么内容?难道让读书人去当捕头不成?这成何体统?”

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事宜。

谢迁出列,反对道:“陛下,臣以为不妥。成立警察局之事,牵扯的人,要调整的制度过多。按照张昭的设想,顺天府警察局会侵占顺天府刑科、户科、兵科,乃至府尹的权力。

往日百姓的纠纷俱由知府决断,或判或罚。而警察局管理治安,是否就意味着执法权。衙役之流,只会鱼肉百姓,不能委以重任。臣请陛下三思。”

谢迁作为排名第三的辅臣,跟首辅刘健的步伐还是跟的比较紧的。所以,日后劝谏正德皇帝时,他和刘健都去了。但是,李东阳却没有去。

张昭刚才一番话,已经是“图穷匕见”。他搞如此大的声势是有目的的。

持反对意见者此刻都轻轻的松口气。还是谢阁老发难的点找得好。比张尚书纠结那些细枝末节强得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