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张昭并没有给弘治皇帝带来麻烦,反而给出日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令他在弘治皇帝心中加分。

当即,弘治皇帝并没有令张昭立即出去,而是令小太监给张昭端来一碗冷饮,随意的闲聊道:“张爱卿,你那个美食镇到底怎么回事?朕看到你还在真理报上打广告。仅凭酒楼里的美食就可以吸引人去吗?”

张昭坦然的道:“开始可能会有些难。臣觉得京师人口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慢慢发展起来的。”

一个酒楼哪里吸引得到众多人口前往消费?后世都是步行街、商业CBD才可以的。

不是还有青楼、会馆吗?但这话就不要在御前说了。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道:“你那个银…行名,朕想起一个。就叫做大明皇家银行吧。”

这是个好名字啊!张昭倒没想到弘治皇帝会将“皇家”赐到他的银行名字中。欣喜的躬身行礼,“微臣叩谢陛下赐名。”

他成立新军发展银行,发行银票,本来就是隐藏着有发行货币的意图。而且,准备在未来成为大明王朝的央行。大明皇家银行这个名字正好!

弘治皇帝笑一笑,道:“好了,你去吧。好生做事。”

消息很快就在京中传开。

镇远侯嫡子顾新作为美食镇项目的代表,在大兴县衙状告两名农户无理取闹,围堵美食镇筹备委员会,要求其赔偿,并不得再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众所周知,明朝的诉讼制度,并非是当天收状子,当天就要开审。一般都是在放告日收状纸,第二天审讯。

这张状纸和消息很快就在真理报、论道报上刊登。届时审理此案,两份报纸的记者都会在场。

五月十四日,大兴县县衙开审。将前因后果一切展露在京中众人面前。

两名农户因房屋前后院落折算面积和美食镇项目方不一致,进而对回迁的两进小院不满。

但是,所有在大堂外旁观审案的人都将此事看得清清楚楚。这年头,是不是小院换大院暂且不说,你的土砖瓦屋换青砖黑瓦的新房,还要有意见?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京中的舆论也迅速的翻转。论道报的编辑们虽然有心反驳,但是没有足够的稿件来源,而且他们的发行量要远低于真理报,根本无法将此事翻过来。

至于御史们自然不敢再随意的上奏章。在报纸上发文章,嬉笑怒骂那都只是文字的事情。上奏章,那就是走朝廷程序,要负责任的。

夜幕徐徐的降临。盛夏的夜晚,酷热难受。教坊司的胡同中,丝竹声、喧哗声,阵阵如浪。热闹非凡。

胡同里的一处精美小院中,树影在屋檐的灯笼下摇曳。

花厅中的八仙桌边,侍奉在这里的姑娘都暂时的退下去,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成国公府的嫡次子朱凤、还有孟先生,论道报的总编张名尹。

此人是顾耀诚所推荐的,表字观澜。他也是在京中来参加会试落第,逗留在京中混口饭吃。他能写会算,善于统筹。徐光祚对他是非常满意的。

张名尹愁眉不展的道:“这下可怎么办呐?”

当事情的真相被爆出来后,论道报想要一手遮天,这根本就办不到。而这场笔战暴露出论道的诸多劣势。比如,发行量只有两千份左右,和真理报的近五千份的发行量没法比。

比如,真理报下属有大量的国子监生和京中落魄的文人当记者,提供自家的稿件,论战起来,至少数量上站着上风。声势浩大。他们这边的编辑部颇为精干。把人都榨干也写不出六个版面的评论文章啊!

再比如,在真理报忽而加刊时,论道报下属的印刷工厂、工人根本就没法运转起来。三天一期是极限。再想要在之间加一期特别版,没法排班。

今天他们几个坐在这里吃花酒,主要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论道报,定国公府占六成的份子,成国公府占三成,英国公府占一成。

其实,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投入不够。看看人家真理报多阔气。就他和那几个监生主编吃饭时了解的,真理报在两个月内最少投入了三千两银子。

张名尹虽然不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但是道理是相通的。他上来就先摆困难,叫难处。

朱凤对这个套路还是很熟悉的,呵呵一笑,喝着就,看向徐光祚。他反正是小股东。

徐光祚心里有些想法,但是高人在此,他也懒得动脑子,直接拱手道:“还请孟先生教我。”

孟先生对张名尹只会叫困难不大看的上,手握着酒杯,慢慢的喝一口酒,道:“现在论道报所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发行量。第二,报社人员不够。这只要针对性的处理就可以。”

朱凤颇有些惊奇的看这位“拿大”的孟先生一眼。此人很有两把刷子。至少逻辑性非常强。

徐光祚心里得意,矜持的道:“朱兄,孟先生是当世大才。我能日夜聆听教诲,实在是颇感荣幸。”说着,问询道:“孟先生,报社人员不够,我们花钱去挖真理报的人手就是,唯独这报纸的发行量改如何解决呢?”

这就是核心问题所在。

没有发行量,你把报社人员招满有毛用?会亏到吐血的。

孟先生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品着酒。

真理报的销量达到近五千份,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报纸,除投稿人的文章外,其余文章全部用的“白话文”写作。这个概念,是张昭提出来的。

所谓,白话文就是生活中的口语。平实、通俗易懂。

而以他的眼光来看,真理报上记者们的文章,不能算纯粹的白话文。只能算“半文半白”,但即便是这样,其阅读的门槛比论道报低多了。这五千份报纸,不仅仅是官府、读书人在订阅,京中的商户也在看。还有顺天府的土财主们。

那些文章,常常不引经据典,再配上标点符号。不需要对儒家经典有多么熟悉,只要童生水平估计就能读懂。

然而,论道报却又不能去学真理报。因为真理报刊登白话文,京中许多文人都羞于与之为伍,转而到论道报上投稿。这帮人可是有话语权的。

换言之,他现在要选择要影响力,还是要订阅量?

孟先生斟酌了一下开口,道:“世孙,论道报若能学真理报的文章风格,销量必然会上涨。其次,在下还有一个办法。将报纸免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