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读书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读书。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读书。”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读书,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读书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张昭心里感慨一句,对此行不大满意,走在风景优美的西苑中。

在萧敬、陈宽两个司礼监大佬看来,他今天的表现算完美。化解天子的“敲打”,还得到天子赏赐的一万盐引。有这个盐引在,京城里谁会看不清楚形势?

至于说主动交出真理报在舆论上的“霸权”,这不值得一提。

在张昭看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他最为不甘心的还是国子监改革的倡议没能实施。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甘情绪,但是弘治皇帝把话说到那份上,国子监这一块,他真不宜在今天再提。

甚至,这段时间,他都要在这个问题上消停一段时间。

不过,他把他的那份“特权”给保下来。在国子监混个毕业文凭,顺利参加会试,他是认真的。

其次,真理报多出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多过竞争对手,并不能损害真理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

他只是失去了独家官方报纸的地位而已。办报这种事,真以为徐光祚那个战五渣是他的对手?

今天的收获与挫折,一半一半。

国子监改革暂时而言算是失败了。他不宜再去刺激弘治皇帝敏感的神经。

事实证明,明君他也是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动向,还是非常敏感的。

而收获,自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万盐引(四万两白银)。而是他仅仅只是表示愿意在真理报上退让,弘治皇帝就决定“原谅”他。这说明什么?

弘治皇帝对兵权放在他手中,还是信任的。今天要是以“帮十二团营训练火器部队”才能平息弘治皇帝的怒火,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就性命不保。

这是他目前这个局势下,他最大的底气。

换言之,他推动废除卫所改革,主动得罪一大批武勋、权贵,还是卓有成效的。

“陈宽陈大佬搞不好就在我得罪的名单中。他今天的表情不大对头。”

张昭心里腹诽一句,并不去怀疑萧敬的人品,而是怀疑陈宽侵吞了京中卫所的土地。拿出怀里的盐引,看着上面印刷的字样。这四万两银子,他打算拿来。

真理报面临竞争,他需要往里面输血。而且,住宅那边,他得准备好设计图纸,破土动工,好给弘治皇帝一个大致的交代。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走出皇城。

张昭在西苑中面圣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内阁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没有去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刘阁老傍晚回府后,脸上带着笑,连带着他的孙儿,一个熊孩子摔碎了他喜欢一只成化年间的笔筒都没生气。

四月底的真理报上,关于阻拦国子监改革的文章变多。张昭给主编汤玄策所划分的各种改革点,一退再退。

同时,定国公府的报纸开始在京中发行。同样是三天一期,版面,发售时间、渠道基本和张昭的真理报类似。

定国公府的《论道报》走的是寿龄侯府白酒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勋贵名下的酒楼、店铺产业。同样是聘请报童在街头送报、卖报。同样是招募文士做编辑,记者。

论道报开售,最直接的体现是,京中落魄文人的价钱上涨。其次是京中印刷行业的产业工人不够。许多小的印刷坊叫苦不迭。谁给印刷工人的工资能高得过两家报纸?

面圣的第二天,张昭到城东的试行改革卫所司见王承裕。他昨天下午派人和王承裕预约过。聊一聊关于京中卫所废除的进度。

王承裕在临时衙门:试行改革卫所后面的偏厅中见张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