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下一)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下一)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及皇帝心中的顾虑,张昭心里略微稳妥了些,躬身一礼,“沉痛”的认错,“臣遵旨。臣有罪。京中如今只有一家真理报执掌舆论,臣恳请陛下再令人组建一家报社。”

张昭当年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有爱、有一说一的五好青年,但此刻一脸沉痛,略显浮夸的演技,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用出来。

不演不行。

朝堂就是一个舞台,而皇帝就是舞台中的大明星。他在皇帝面前,还想着保持“真我”本色,那是脑子进水。老板觉得你不错,那叫给你脸。你不能觉得自己在老板面前就是很红。

弘治皇帝是怎么说的?“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听听。这话说的直白点,弘治皇帝觉得他有没有私心,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也不会听他这种扯淡的请罪理由。而是要他认识到“别捞权”这一点。

见张昭自请削减手中的“权力”,弘治皇帝口气便缓和了几分,毕竟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道:“张爱卿的忠心,朕还是信的过的。”

他倒是没怀疑过张昭的忠心。新军营中天天搞忠君爱国教育,张昭不可能举旗。但是,怎么用人,这十五年来他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昭刻意的苦笑道:“臣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意忘形。定国公之孙徐光祚最近在京中筹备报纸。陛下可令他加快筹备速度。”

张昭没有情报系统。他手上握着军权,再去玩谍报,那真是嫌命长。而且,锦衣卫的老巢就在京中,他不认为他的谍报组织可以瞒得过锦衣卫。

但是,这并不影响张昭知道徐光祚这准定国公最近在上跳下窜。京中很多消息一打听就知道的嘛。

而且,张昭组建真理报社,手下的记者队伍本来就是打听消息的。京中搞印刷的就那么些人,徐光祚一招印刷工匠,他就知道。

张昭这话,看似在自嘲,也看似在展示他消息灵通,或者说坚持己见。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试探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想一想,传递着他的态度,道:“也行。真理报在京中舆论场中一家独大于你而言并非好事。”说着,扭头吩咐陈宽,“回头叫人去定国公府传朕的口谕。”

张昭心里顿时长长的松口气。看来弘治皇帝并没有对他起戒心,今天真的只是想敲打一下他。

之前,他在西北大胜,王小娘子到韦州城中,夜访时担心他功高震主。他两条理由:第一,狡兔未死,他不会有事。鞑靼人还在,弘治皇帝不会把他如何。

第二,他算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并非扯淡。想想看,他的履历,哪一步不是在弘治皇帝的掌控中?哪一步不是弘治皇帝在助推?

如今看来,这两条理由还在成立。圣眷还在。弘治皇帝要是执意只允许真理报独大,那只怕是在养猪,保不准那天就把他给咔嚓了,再来个抄家灭族。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号。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