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两百九十六章 京师半日(下)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九十六章 京师半日(下)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张昭和朱厚照的关系,其实一直经历着一个变化的过程。

最开始是朱厚照喜好军事,想要招揽张昭进东宫,向张昭请教军事方面的问题。

而张昭在进东宫后,迅速的展露出“才华”、“学识”,获得朱厚照的认同。

之所以这两个词要打引号,是因为这并非明朝对才华和学识的定义。朱厚照在弘治十三年才十岁的年纪,他的儒学水平、诗词水平都是有限的。

张昭所展露出的本事,是来自于后世的眼光、学识。而这恰恰对了朱厚照的胃口。

当此之时,张昭有点类似被朱厚照倚重的“幕僚”。张昭这是初步在东宫站稳脚跟。

之后,张昭回击宫中太监的陷害,搞出足球、练兵等事,帮朱厚照争得一些“自由”,在弘治皇帝面前加分,他和朱厚照的关系类似于朋友。

这其实是朱厚照的性格有关。他比较讲义气。张昭帮了他,他待张昭自然就超越君臣这一界限。

而此时,张昭从西北大胜归来,又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比例尺地图等物,带他出来“闲逛”,朱厚照和张昭的关系再亲近一些。这亦是弘治皇帝想看到的。

张昭举止放松的喝着酒,解释道:“这件事说来话长。我捡主要的说。当前国朝的识字率非常低。所以,当前而言,报纸并非是卖给普罗大众看的。而是卖给官员、读书人、缙绅们看的。”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儒家文化一直讲究教化之功。明朝在各村落中都设有社学,自北宋时流传下来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也保留着,但是整体而言识字率依旧很低。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一旦开启后,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培养,必须要推广教育。

而如果是在工业革命中想要弯道超车,采取的措施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和夜校结合。

这一点,张昭倒是不急。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而当前的世界时间轨迹,还没有进入西班牙日不落帝国时期。而因为他的存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必定会是大明。

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行。不用搞成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着手的局面。

他的目标是很明确的:用报纸来对抗利益集团造起的舆论,推动废除卫所,释放劳动力。并以此为契机掌握舆论话语权。

朱厚照一脸的恍然,叹口气道:“原来如此。酒楼下面的人流虽然密集,但是识字的却不多。子尚,你说报纸有教化之功,这如何教化?”

崔元、刘瑾两人都看向张昭,颇为好奇。

张昭端起谷大用给他倒的酒杯,先道一声谢,再轻轻的抿一口,笑道:“先教化读书人。再让读书人教化百姓。而想要让报纸上的消息为百姓所知晓,那就要花十年、二十年的力气去推广全民教育。所谓国富民强就是如此。”

说到这儿,张昭顿了顿,因为雅间里还有刘瑾、崔元等人,他有些话不好对朱厚照说的太细。报纸存在的意义就是占据舆论高地啊!这是国家必须掌握在手中的利器。

只看东林党掌握舆论之后,搞出什么事情来就知道。非我同党,即是小人。这绝对是一步都退让不得的!

朱厚照重复一遍,疑惑的道:“教化读书人?”

张昭压低声音道:“殿下,你回去问圣上就明白。”这话不好明说。但是弘治皇帝肯定懂。他天天被读书人骂,要是不懂才怪?所谓教化读书人,就是掌控舆论。

朱厚照若有所思。

八仙桌边就朱厚照、张昭、崔元三人落座。崔元坐在下首,他听懂张昭话里的意思,这是权术。便岔开话题,拍手笑道:“子尚,这可是你犯错了。”

张昭就笑,“好,我自罚三杯。闲话说完,再叫一名乐师来弹一曲。我们吃酒。”

雅间中的气氛随着女乐师拿着琵琶进来演奏乐曲而变得轻快。刘瑾、谷大用也被朱厚照按着坐下来吃酒,谈天说地。

张昭道:“昔日汉唐时的长安,有东西两市,容纳南北、海外货物。奇珍异宝汇聚。我朝京师仅有南城一地。实际上,在城市建设上还大有可为。”

刘瑾对此有点上心,道:“张伯爷的意思是?”他自诩将来是要执掌司礼监的人物,对治理天下还是很有抱负的。

“城市要扩建啊!东西两面可以再由朝廷规划,建设新城。届时万国来朝,可以将这帮人的使馆安排在城东。”

朱厚照插一句,道:“那子尚兄你的报馆也没必要放在正阳门外,放在东城外也合适。”

张昭笑着道:“那也行。”要是从将京城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城市而言,把报业一条街放在东城外也可以。没必要选在正阳门那一块。

正阳门外的正西坊是武勋集团的居住地。回头在报纸上骂他们,殊不好看。

崔元对朱厚照道:“殿…十二,我和张伯爷在城东准备搞一个美食街,正好说起城市建设的事情,我们一会去看看。”

朱厚照饶有兴趣的道:“好。”

话音刚落,忽而听得酒楼外一阵阵的喧哗声。张昭几人到雅间的窗户往下看着。

只见下面正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两帮人正操着带着不同口音的对骂。旁观的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在一旁起哄。

听了一小会,大致是双方发生碰撞,货物被打碎,要索赔。而货物是易碎的玻璃,价值很难评估。被索赔的那名南方口音的商人当然要尽力压价。

朱厚照听的津津有味,还问道:“老刘,这玻璃大小、形状不同价格还不同?”

刘瑾微微弯着腰,谄笑道:“殿下,玻璃制品都是张伯爷的国泰商行垄断。价格的事,他比老奴更清楚。”

张昭心里一笑。听闻历史中记载,正德皇帝在宫内让太监、宫女们扮演商人,进行交易、买卖,他混在其中,乐不疲此。随口给朱厚照解释道:“殿下,玻璃镜子最便宜,工艺品价格高,而装饰用的大块玻璃、单向玻璃则是最贵…”

正说着话,数名锦衣卫校尉飞速的赶过来。为首的校尉厉声喝道:“都散开。路都被你们堵住。你们两个,不愿意私了,去衙门里说清楚。”

这年头,商人岂敢进衙门?那是肥羊送上门。纠纷很快得到解决。崇文门外大街的道路恢复通畅。

张昭在酒楼上看着这一切,微微一笑。这算是他带来的一点改变吧。不过,这远远不够。

此时的京城,和往日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朱厚照是很少出宫,觉得新鲜,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气息。而刘瑾、崔元都习以为常。

但是,等京师卫所废除之后,改变就会来了。此刻,还在前夜。

他会逐步的激活这座城市,使之成为世界级的名城,东方之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