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东阳的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东阳的支持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提起燧发枪,张昭略微整理下语言,开始陈述。

明弘治朝一说名臣,首先得说弘治三君子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便是如此的。这并没什么不对,因为他们是具体干事的人。

但是,弘治朝文官集团的权力绝非是掌握在这三人手中的。而是在“三贤相”手中。正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阁臣是没有名份的宰相啊

没看今天李东阳一开口,英国公张懋就让步

所以,张昭想要在军中推行燧发枪,一定要取得李东阳的支持。

“燧发枪的射程有两组数据,第一是有效射程,即多少步能破甲,破几层铁甲第二,最远射程。学生让工匠们所打造的直膛燧发枪有效射程和步弓手相当。

阁老,步弓手的射程远超弓骑兵。所以,燧发枪的有效射程只要和步弓手相当,便足以覆盖弓骑兵其射程约三十步左右,不惧怕蒙古人的骑射。”

李东阳虽然读书很多,这些年在内阁中处理国政,没少接触军事方面的事务。

像不久前吏部侍郎王鏊,被认为很有希望入阁的翰林学士不就上书进御边之策军事知识,明朝的高级文官们自然能接触到。而且,还能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

当然,仅限于提意见。要他们真正的去御边,那就抓瞎。当日在乾清宫外,王鏊对张昭比较客气,正是因为他正在研究边策,而他缺少执行者。

额外说一句,明朝的官场自成化朝的首辅李贤之后,便开始有一些潜规则。比如非翰林不得入阁。之后能打破这一潜规则的只有一人嘉靖朝的首辅夏言。其余全部出身翰林。

还有翰林院的学士们,要在吏部占一个侍郎的坑位,要在礼部占一个侍郎的坑位

言归正传。

李东阳拥有这个时代的军事常识。但是,张昭这样当面讲到战术层面,还是令他提起精神。李东阳喝一口浓茶提升,道“子尚,你继续说。”

张昭点头,道“而步弓手的射击都是采取抛射的模式。抛射的命中率,和燧发枪兵以排枪方式打出的扇形命中率要低一些。

更重要的是,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要优中选优。中原王朝之所以屡屡被游牧民族所压制,除开骑兵的因素,还有弓箭手的原因。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们有骑射的本事。

草原上打猎,不可能下马去射击吧都得在马上完成。这就是军事训练。

训练弓箭手的成本很高,但是训练一个合格燧发枪兵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即可。

这是其一。

第二,弓箭的制造非常繁琐。弓,弓弦,箭杆,箭头等等。但是燧发枪的打造,弹头的制造其时间成本远胜于弓箭。

所以,燧发枪取代弓箭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我朝对北虏的作战,在取得科技优势后,也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李东阳缓缓的捻须。他毕竟不同于常人,追问道“那燧发枪兵的劣势呢或者说想要将朝廷的军队装备上燧发枪有哪些限制”

张昭坦然的道“阁老目光如此燧发枪威力虽然大,但是必须要使用排枪战术。而排枪战术就意味着战斗往往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

换言之,必须要配备足够的骑兵,才能扩大战果。

另外,燧发枪的排枪战术固然厉害,但这是建立在完美的情况下。在战场中士兵会害怕,会紧张。以至于不听号令,在射程外就开枪。或者,装填弹药过量,致使燧发枪炸膛。

所以,燧发枪的阵型是可以被骑兵所突破的。因而,燧发枪需要继续改良。增加射程,缩减弹药填装的时间。同时,还需要配备火炮,作为远程打击火力。”

李东阳沉吟着。半响后,赞叹道“子尚真是国之良材啊”

张昭只是发明制造出燧发枪还算不的什么。这是工匠的范畴。但是听张昭这一番话,显然他明白燧发枪的优点和缺点。这将改变战争的形势啊。

这样的人才不是良材是什么张昭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去战场上验证他的燧发枪排枪战术。届时,国朝将会升起一颗将星

张昭谦逊的道“阁老过誉”

李东阳微微一笑,道“不算过誉。当然,出了这个门,刚才的话老夫是不认的。子尚,你年纪还太年轻啊。誉满天下,一样是诽谤满天下。”

“学生明白。”

李东阳颔首,道“四月一日京中诸将会操。你的新军要好好表现。堵住某些人的嘴。届时,老夫会帮你争取把兵部的火器工匠都调到你麾下去。”

兵部武器质量下降的事,他作为辅臣,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也知道张昭的想法要全盘掌握打造火器的工匠

张昭再次起身道“谢阁老”

李东阳摆摆手,直言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你是老夫的同乡。而是为国家大事。成化朝时,天下人说朝堂昏暗。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但是,在边事上呢余子俊镇守西北。汪直屡屡出塞捞军功。王越更是以文臣领兵北击蒙古得以封侯。而如今,北虏年年入侵,这不仅仅是掉天子的颜面,更是打在我们这些辅臣的脸上。

老夫希望你能建立功勋,改变一直以来对北虏的军事态势。”

张昭躬身一礼,慨然的道“学生定会不辱使命”

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亲自将张昭送出李府。给的待遇很高。这次走的是前门。在李府的门厅里等候的京中人士,人人亲眼看来。

李兆先在夜幕中和张昭道别后,回到小书房中。李东阳正在来回踱步,活动着手脚,情绪微微的兴奋。见长子进来,问道“徵伯,张昭的学问如何”

敢情,张昭刚刚来李府时由李兆先作陪谈经义,是李东阳安排的。

李兆先恭敬的道“大人,张子尚的经义水平很差。他在北直隶能取中生员,真的是运气极好。”

李大公子自己虽然读书不行,但是他在李府中帮着李老爹迎来送外,接触的都是写什么段位的读书人和张昭聊半个小时,就判断出张昭的真实水平。

李东阳禁不住长叹口气,“唉”惋惜之意溢于言表。

他早劝张昭要多读书。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昭这连中生员都要靠运气,那举人、进士就别想了。

弘治年间,对外作战屡屡失利。他们三个阁臣自然要承担责任。但是兵部尚书马文升没有责任在西北镇守人选上屡屡用人失误。他已有将兵部尚书换人的想法。

王越之后的三边总制,最好是要由他的师弟杨一清去担任。

他给张昭规划的路线就是这样的。以文臣领兵,将来回朝养望,再入阁执政。可惜啊可惜

李东阳挥挥手,让长子回去休息。

然而

“正德二十年,乃擢张昭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新明书,张昭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