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启复汉 > 第二章 退路

启复汉 第二章 退路

作者:勇起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07:47 来源:笔趣阁

刘启是家中独子,父亲刘智庆这一脉人丁不太兴旺,刘启祖父刘礼让在刘启10岁时就已去世,祖母更是生父亲时难产去世,到刘启已是三代单传。

目前刘家堡人丁最兴旺的有三脉,族长刘礼槐一脉、二爷刘礼高一脉和三爷刘礼升一脉,这也是族议时站在前头话事的三个族老。

交粮之后,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刘启初步完成了对弩弓的制作,做成后的弩弓主要分为5个部分。

基座、扳机系统、弓臂、弓弦、上箭辅助系统。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刘启制作的弩弓有两个弓臂,可以独立发射两支箭,可以有效瞄准并射穿半寸(1.6厘米)木板的杀伤距离是50步,70步内对无甲目标还有杀伤,但是因为是无羽箭,70步外就没有准头了。

制作弩弓时一直使用的木箭杆、炭化处理的木剪头。上次去交粮时,父亲在铁匠那帮刘启买了20个铁箭头,这一个月,刘启已经把它们全部制作成了无羽木杆铁箭。

还重新制作了3杆长枪,枪杆都是这两年经过处理的硬杂木,韧性好又硬度高,没有使用白蜡木,白蜡木虽然弹性好,但是硬度不足,不经砍。

刘启和刘父使用的枪杆长七尺,给母亲使用的长五尺,虽然给母亲也备了一个,但是母亲从来没有动过。

虽然说不上为什么,但是因为梦里传递的信息,导致刘启一直有一种危机感,隐隐觉得目前的形势,后面肯定会有更大的战乱,所以刘启下意识的锻炼身体、制作武器,一切都只是为了自保和保护家人。

因为刘启是家中独子,而且近些年北方一直战事不断,所以刘父很支持刘启,使得刘启能做成这些东西。

下午吃过饭后(一天两顿),申时左右,刘父对刘启说:“一会跟我去祠堂,族长召集议事。”

“好”刘启回道。

由于8岁的时候被师婆做过法事,惊吓的厉害,导致刘启的性格偏内向,平时寡言少语,与人交流多是言简意赅的表述。

酉时,天色刚暗下来,祠堂四周点了几个火盆,族里基本每家都到了一个人,刘启混在小伙伴堆里,听着他们闲聊,偶尔应和几句。

由于刘启的早熟,使得刘启虽然不是族里的孩子王,但是也有一定的威信,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和他聊天,也愿意参与到他的一些新奇的尝试里,比如之前做桐油泡过的藤甲,现在村子里保有量达到了200多件,具体也没有统计过。

祠堂内房里传来拐杖触地的哒、哒、哒声,随着声音的接近,三位族老走了出来。

“静一静。”族长刘礼槐喊到。

等大家都安静下来。

族长继续说:“前天我去县里拜访刘主薄,得到一个消息,北边的大名府被女真鞑子攻破了,现在济南府已经有大名府的难民了,估计今年女真鞑子可能会掠夺到济南这边。”

“嗡”,下面一下嘈杂起来,

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询问起来,说话的人太多,反而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

咚、咚、咚!

“安静!”刘礼高大吼道。

过了好大一会,大家才静下来,这次的消息太惊人了,这里大部分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经历过战乱兵灾。

刘礼槐继续说:“刘主薄是从我们刘家堡出去的进士,这么多年,堡里的资助一直没断过,所以消息真假与否不做置评,这次十有**会有兵灾,至于会来这边多少兵力,现在谁也不知道。”

刘主薄名智进,不是上面三房的子弟,和刘启一样,刘智进一脉也人丁不兴,不过刘智进比较争气,在族学里就表现出了比较优异的学习能力,族里出钱出粮资助其考学,安平十七年考中进士,排名比较靠后。后来考虑到没有强大的背景,学习能力在赵国一国来算也就平平,所以就没有继续考学,做了官。截止到现在转了三处地方,五年前回道长清县做主薄,已经是第二任。

“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刘家堡要怎么应对这次可能发生的兵灾。”刘礼槐继续说道。

下面的族人都没有经历过,自然也没有谁有什么主意。

过了一会,看没人发言,刘礼槐接着说:

“我们族老之前讨论了一下,有两个应对法子,大家一起议议,最后举手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一是进山避难。我们在山里一直建有狩猎居住点,这么多年的扩建,挤一挤,能住300人。这个法子好的是躲过兵灾后再出来,提前将粮食埋起来,损失不会很大。缺陷就是如果全进山,山里的定居点就要扩建,耗费财力,而且这茬菽就荒了。”

“这肯定不行,今年夏粮交的多,粮食本来就不够吃,这茬菽再荒了,今年冬天肯定饿死人。”有族人回道。

“就是,就是”又有人应和。

“那第二个应对法子,就是结寨自保。加固堡墙,对绕堡的水渠清淤扩大,再加上加强武备、练民兵。这个法子的缺陷就是,如果到时候兵灾严重,堡子被攻破,刘家堡就完了。”刘礼槐又说到。

“能不能准备些钱粮,到时候供奉,看看能不能让女真人放过刘家堡?”说话的人模样干瘦,刘启认识他,村里的懒汉,三十多了还没有娶妻,名字叫刘智毅,做人一点不像他的名字。

“刘主薄告诉我,北面被破的城寨基本被抢劫一空,反抗激烈的还会被屠城屠寨。这也导致南下的难民特别多。想来刘家堡应该不会被特殊对待”刘礼槐回道。

“族长说的对,女真鞑子选在夏收之后南下劫掠,就是考虑到夏收后各家都有存粮,劫掠收益高,肯定不会轻易放过我们的。”刘礼升也跟着说。

“那怎么办?躲也是死,守也是死。”有人问道。

……

祠堂里一时安静了下来。

刘启也是一头懵,没想到这次族议内容尽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不行还是躲出去吧,等兵灾过去再想办法,过一时是一时。”有族人提议。

“说的轻巧,到时候没粮食,是饿死你,还是饿死我?”立马有人反对。

“我也就是提议,你……”还没说完,就又被人打断。

“我觉得还是守一守,我们刘家堡距离泰山这么近,如果守不住,再跑也不迟,到时候往山里一钻……”

“瞎说,女真鞑子都善渔猎,而且马多,到时候两条腿怎么可能跑的过四条腿。”

“就是,就是”

“守不住再跑,还不如早点就躲出去。”

“就是,就是”

……

随大流的应声虫还是占大多数,有建设性的意见没几个,大家都被吓懵了。

三位族老坐在上面看着下面争论,应该也是没有两全法,想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找出路。

“那为什么不两个法子同时进行?”

族长听见刘启的话,杵了下拐杖,发出清脆的“啪”声,大家都看过去。

“先停一停,听听信启的说法。信启,你说说,怎么两个法子同时进行。”

对于刘启,族人都了解,从小就聪明,虽然学问不怎么样,但是脑子好使,点子多。族里的人基本都有受惠。刘启在十四岁时就在现有的曲辕犁基础上,通过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十五岁又改进了现有的水力筒车,在一组齿轮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三组,做出了水转翻车,使水车不但可以提水,还可以带动水磨,磨面、磨豆腐。

十六岁组织族里的小孩,制作藤甲,虽然现在还没用过,但是这次兵灾在即,立马显示出之前耗费桐油做的藤甲之宝贵。

“躲到山里,山里的狩猎据点不够住,守的话,又有可能全族…嗯…”刘启在这里不知道该怎么措辞。

“死绝”刘礼高接了一句,“你接着说,这些大家都清楚。”

“是”刘启停顿了一下

“那如果一部分人躲出去,一部分留下来守呢?”

“这个人怎么分?”刘礼升问。

“守的话,需要的是壮丁,妇孺和老人作用不大,最多只能做些后勤工作,所以青壮留下来守。”刘启继续说道:“剩余的妇孺老人进山躲。这样堡子既有人守,外面的地也有劳力拾掇。而且…”

刘启再次停顿了一小会,见大家都看着他,就鼓起勇气继续说:“而且就算青壮不测,妇孺也算是给刘家堡留了苗。”

听到这里,祠堂里沉默了下来。

“大家对这个法子有啥看法?”刘礼高对在场的人问道。

“也是无奈之举了”周先生说道。

周先生是刘家堡私塾的先生,安平十七年来到刘家堡,是刘主薄的同窗,一直定居在刘家堡,一边教学生,一边攻读,不过这么多年一直没考中进士,这些年已经基本放弃了。

“是啊,留点苗,有苗不愁长。”

“对,刘家堡不能断了根。”

这时,族长站了起来。

“行,就按信启说的来,不过我觉得有一点不合适。妇孺可以进山躲,老人就不了,留下来给青壮做做后勤,进山也是浪费粮食。”

“这怎么可以,信启不是这个意思……”刘父立马站起来说,应该是怕这么决议了,刘启会背上不孝的名声。

族长举起一只手打断了刘父的话。

“这是我的意思,不是信启的。”

“哎”,刘父了解族长的性格,如果他决定的事一般很难改变。

“好了,就是这个法子,40岁一下的妇女,20岁一下的孩子进山躲,其他人留守堡子。现在同意的举手。”

族长说完后自己先举起了手。

两位族老互相看了看,也举起了手。

下面的族人也陆陆续续举起手。

等到举手的人超过大半,族长站起来杵了下拐杖。

“啪”

“同意的人过半,此次议事就此决定。后面我会依照决议再做细致安排,不早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估计今晚没几个人能睡着吧,看着族人陆陆续续散去,刘启心里想到。

“信启,你留一下。”

“唉”,刘启应道,随后跟随三位族老进了后面厢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