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即鹿 > 第五十一章 抗胡因大义 岳矩可为副

即鹿 第五十一章 抗胡因大义 岳矩可为副

作者:赵子曰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6:55 来源:笔趣阁

黄荣离榻下拜,告罪说道:“是,明公教训的是,是荣说的差了。”

曹斐出来打圆场,说道:“老黄,你这话说得确实不对。比起江左朝廷,荆、益不仅与我汉中等地接壤,并且我听幼著经常讲,说桓荆州志在北伐,他在荆州讲武练兵不辍,且与北地的乞活军、洛阳等地的流民帅颇有联系,确可算是我定西抗御秦虏的最大外援,但桓荆州在荆州干过的那些事,伐蜀之时,上表即行,我闻他近年又不肯如额给江左朝廷输送赋税,这回打南阳,又也是不肯从江左朝廷的诏令,一意孤行,等等之类,确也是有不少过分的。

“你说‘投桃报李’,这句话是不错,但不能说得这么直白。

“私下里咱们谈谈倒是无妨,张公、陈公何许人也?仁义道德不离口的我陇大名士是也!最重臣节的!你当着张公、陈公等诸公的面讲这些,岂不自讨没趣么?”

“仁义道德不离口”,这七个字应是夸赞之辞,可落入张浑、陈荪耳中,却怎么听怎么别扭。

陈荪心道:“这叫什么话?说我与张浑重视臣节,就说我俩重视臣节好了,甚么‘仁义道德不离口’,这是什么意思?嘴上仁义道德,满肚子阴谋诡计么?”他素来低调,虽是不满曹斐的用语,忍不住瞅了曹斐一眼,但终究是忍住了,没有吭声,端起案上的酪浆,喝了口。

张浑也听着这几个字别扭,可看曹斐一本正经劝说黄荣的样子,似乎不像是在嘲讽他与陈荪,又知曹斐粗鲁,没甚么学问,便放缓面色,亦端碗饮水而已,没有质问曹斐此话究竟何意。

黄荣说道:“是,骠骑教诲的是。”

堂中气氛转和。

莘迩见张浑别无话说,就也收起怒容,说道:“景桓,你起来吧,这样的话以后不可再讲。”

黄荣起身,垂手说道:“是。”接着,举目望看莘迩、张浑、曹斐、陈荪等人,说道,“荣一时失言,措辞尽管不当,但荣想要说的意思,明公与张公、骠骑及诸公,应是能够知道的?”

曹斐问道:“你什么意思?”

黄荣说道:“荣的意思就是:荆州兵,实为我定西最强,较之拓跋倍斤、柔然,也是更值得信任的外援,是以荣陋见,以为我定西宜在桓荆州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妨给他一点声援,——一点声援而已,又不必真金白银地付出什么东西,可谓惠而不费也,而凭此,却可加强我定西与荆州共御秦虏的盟友关系,这样,当我定西需要外援之时,也就不必担心荆州无援了。”

莘迩问张浑、陈荪等人,说道:“张公、陈公,公等觉得景桓此议何如?”

张浑说道:“唐室自南迁江左以今的几次叛乱多起於荆州,今观桓荆州,似已隐存不臣之心,万一他将来作乱荆州,那我定西若於此时声援於他?怕会被江左士流视我定西为叛臣逆贼!”

他话还没有说完,曹斐打断了他,恍然大悟地说道:“老黄的意思原来是这个!我听明白了。我看老黄说的不错。张公,你的忧虑我也听懂了,然以我看来,公忧却是大可不必!”

张浑问道:“此话怎讲?”

“道理很明白嘛,还用我细说么?秦虏今吞并豫、冀等州,一举掩有江北万里之地,如转而全力攻我定西,我定西如何能挡得住?现在可以说是火烧眉毛了!我定西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到他桓荆州有无不臣之心?管得到八竿子与咱打不着的江左士流会如何议论我定西?”

莘迩问道:“张公、陈公,骠骑此话,公等以为如何?”

张浑端坐说道:“我定西所以能以一隅之地,抗举世之胡,数十年岿立雄踞於陇,一个重要的缘故,便是因我定西尊唐室为主,大义号召,故陇地的士人、细民,这才能够万众一心,共御寇虏。

“……明公,桓荆州有无不臣之心,暂且不说,江左士流可能会有的对我定西的恶评,暂也可不提,然若在此时,我定西冒然插手桓荆州与江左朝廷的政争,从而扰乱了上下尊卑之序,倘使自食苦果,我陇士民由此生乱,可该怎么是好?此浑之另一深忧也!”

曹斐“嗐”了声,大马金刀地叉腿坐着,猛力拍了下大腿,说道:“有幼著在,有本骠骑将军的太马营在,谁敢生乱?老张,你这是打花脸照镜子,自己吓自己!”

莘迩问陈荪,说道:“陈公何见?”

陈荪仍是不肯发表意见,说道:“明公掌国家权柄,定西士民,无不钦服明公。此等军国要政,自应由明公做主。荪无有别见。”

莘迩问张浑,说道:“张公,你说呢?”

满堂众人,无人出声,张浑知道这代表没人支持他,遂说道:“浑适才所言,悉为陋见,具体此事该怎么办,要不要接纳黄侍中的建议,还是请明公决定。”

“孙公、士道、异真、长龄、傅夫子,你们怎么看?”

孙衍说道:“骠骑‘火烧眉毛’、‘自顾不暇’八字,甚有道理。”

羊馥、羊髦、张龟等各自发表意见,有的委婉,有的直接,但对黄荣的这条建议都是支持的。

莘迩顾看傅乔,抚须笑道:“傅夫子,王城清谈,如今以你为首,谷阴与外郡的年轻士人,多视得你接见而为跃龙门,你已是我定西士流的头面领袖了,这件事,你是何态度?”

一则,在莘迩的严令下,二来,纳的妻妾先后给他生下了两子、三女,亦不再需壮阳鼓劲,傅乔因是去年底时把五石散给戒掉了,现在的精神面貌很好,除了不如以前皮肤白皙之外,别的都远胜昔日,也不再只能穿旧衣裳,新衣亦一套套的天天换起来,总而言之,此时的傅乔,从外貌观之,剃面涂粉,手持羽扇,白帻褒衣,晏然而坐,的确是颇有士流领袖的风范。

——谷阴的士人领袖,本是宋闳、氾宽,这二人都被逐回了家乡,剩下名声仅次宋、氾的张浑、陈荪、令狐京等,或为不引起莘迩的猜疑,这几年很少组织大规模的清谈聚会,或干脆已被莘迩杀了,一来二去,却竟是原先差不多与张浑等齐名、本具清谈之才,现下所任之礼部尚书此官亦足够清贵的傅乔脱颖而出,还真是成了当下谷阴清谈圈子的头等人物。

只是不说话还好,一开口说话,之前因为服食五石散,只能穿不洗的旧衣裳,以致衣内虱子丛生,得不时抠捉的毛病,不禁就犯了,他下意识地探右手入怀,只见他大氅下的左胸附近顿鼓起了一团,摸来摸去的,也不知在摸些什么,他左手摇扇,右手摸胸,并行不悖,徐徐说道:“张公、陈公座前,‘领袖’二字,何敢当也!明公谬赞!……这件事,乔以为,……。”

说着,傅乔脸上现出深思的神色。

堂中众人等了片刻。

他应是思考完了,诸人乃听到他继续说道:“明公智谋天授,听明公的,肯定没错。”

堂门口的乞大力一直侧着耳朵,听堂内的议论,这时暗挑拇指,心道:“学问人就是与俺老乞这个粗人不同!马屁都拍得这般自然,如此顺耳!”

莘迩微微一笑,说道:“这么说来,公等都不反对景桓的此议了?”

他略作沉吟,说道,“景桓,你的这条建议,用,是可以一用的,唯有一个问题,便是张公方才所说,却也不能因此坏了我定西忠贞唐室的名声,使我定西丢了大义,所以呢,这个代表定西,出使荆州,声援桓荆州以抗江左朝廷诸公的使者人选就相当重要了。怎么才能既声援了他,又不损我定西的忠勤美名?这可是全要靠使者的一张嘴怎么说!……景桓,你有无人选推荐?”

黄荣慨然说道:“此任非荣不可!荣愿领此任!”

“高充,文雅是有的,前几次出使荆州,他也都不辱使命,然今回此任,与之前不同,确是非卿不可。副使呢?你有没有人选?”

黄荣岂会不知莘迩心意,立即接口,说道:“荣有两个副使的人选,此二人若是能与荣同去荆州,荣保证一定能顺利完成此任!”

“哪两人?”

“东南八郡郎将府府主张道岳,俊爽雄杰,武兴太守陈矩,操尚清远,名重我陇,此二君悉我陇后起之秀也,如能从荣共赴荆州,可示我定西之人才济济、文武兼备与桓荆州,足能助荣达成使命。”

张道岳是张浑的三子,陈矩是陈荪的从子。

黄荣为何会要求他两人做副使?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把张浑、陈荪拉上他的这条“贼船”。张浑不是说,如果支持桓蒙,可能会换来个“乱臣贼子”的恶名么?那这种确是有可能会损害名誉的事情,当然就不能由莘迩一个人去办,得拉上他俩一起来为莘迩“分谤”。

张浑、陈荪面面相觑。

张浑说道:“犬子道岳,庸碌之徒,恐无出使之能!”

陈荪说道:“陈矩此子,我深知之,会两句清谈罢了,别无干才,恐亦无出使之能。”

黄荣笑道:“张公、陈公,公二人是在贬明公无识人之能,还是在斥太后、大王无用人之明?”

张浑、陈荪登时猜到了黄荣下边要说什么,都是暗暗叫苦,慌忙齐声答道:“吾岂敢!”

“东南八郡郎将府,我定西东南之兵事重镇也;武兴郡,邻武威郡,亦可谓我定西的首善之区也,张道岳、陈矩能分任东南八郡郎将府府主、武兴太守之任,怎会能是庸才?”黄荣下揖,与莘迩说道,“荣斗胆,请明公任此二君为荣副使!非此二人,不能助荣完成使命!”

莘迩为难地看看张浑,看看陈荪,说道:“张公、陈公,桓荆州的外援对我定西将来抵御秦虏关系重大,为了国家,为了太后、大王,为了我定西的万千生民,就劳张道岳、陈矩辛苦一趟吧。”笑道,“等他俩从景桓出使还回,我少不得,是要请朝廷对他两人大大论功赏赐!”

张浑、陈荪拒绝不得,只好应是。

莘迩笑道:“前天朝会散后,麴令拉住我,不让我走,又和我说起在东南八郡设立河州此事。我听麴令的意思,是想今年上半年就把它设下。

“河州一旦设成,东南八郡的郎将府自然而然地也就升格为州郎将府了。张公,叔仁在八郡干得不错,日前他上奏中台兵部,八郡的府兵,目前名录入郎将府的已近五千之数,余下还没录名的大概尚有万余,他保证年中前,会将之悉数录毕,……公之此子,哪里是犬子?我闻他小字为犬,而实虎子也!干的很好啊!将来州郎将府府主此任,我看,必得是他不可!

“陈公,武兴虽近武威,然侨郡耳,辖县少,民亦少,不足以尽展陈矩之能。前日应士道的上表,这些时,朝中不是在讨论创设宪院此政么?诚如景桓所誉,陈矩志美行厉,行堪士表,耿直敢谏,我认为,他正是适合到宪院任职!我欲以右都御史此职屈之,公意何如?”

宪院,是莘迩最近着力推行的一项新政。

当下的监察制度,因为门阀政治的缘故,反正权力掌握在门阀手中,很多时候就形同虚设,并且不但形同虚设,还因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得罪人的差事,故不被右姓、名族出身的子弟所喜,不愿意当御史之类的监察官员,不被士流视为“清官”,——这就是“弊政”了,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抬高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莘迩因有了重起炉灶,新设一个机构,即“宪院”的想法。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便是此个宪院的两个最高长官。

任陈矩出任右都御史,不是莘迩临时想到的,是他早就计划好的。

一方面,以宪院的两个最高长官之一授任陈矩,可以通过这一个给陈家在政坛上更多话语权的举动,进一步把陈荪捆绑到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通过陈矩的名族出身,也能够借此来抬高宪院这个新机构在士人们心中的地位,扭转此前监察官员通常被人轻视的局面。

升张道岳为河州郎将府府主也好,迁陈矩为宪院右都御史也罢,此两事对张家、陈家固是好事,但张、陈两家同时也是被莘迩利用的,——陈矩不说,张道岳此前之出任八郡郎将府郎将,本就是莘迩为削弱麴氏在八郡的影响力,张浑、陈荪对此皆心知肚明。

可好处的确是有的,而且不小。

两人也就不多言语,默然罢了。

就此通过了黄荣的两条建议,定下仍由秃发勃野出使代北,巩固与拓跋倍斤的盟约,改由黄荣为主使、张道岳和陈矩为副使,南下去见桓蒙,以图加强与桓蒙的盟约。

事情议罢,张浑、陈荪等告辞离去,只等后天朝会上,奏请左氏同意后,便按此施行。

羊髦没有走。

等送张浑、陈荪、曹斐、傅乔等离开后,羊髦跟着莘迩转回堂上。

他坐定说道:“明公,髦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

“景桓的那两条建议,都是从外部寻援,何不双管齐下,咱们再从秦虏的内部动下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