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四七、四轮马车

五代兴唐 四七、四轮马车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半机械化的工业作坊,使得几处皇家庄园里的工坊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特别是在纺纱织布方面,这座只有五百多人的纺织工坊出产,居然相当于晋地布匹生产的五分之一。李继岌并不准备将自家纺织工坊里所出产的呢布,大量往晋阳或是河东一带销售。许多贫苦的人家正是靠着妇人们辛苦的劳作来挣到一些微薄的糊口钱。

工业品的倾销很快就会让这些贫困的妇人们断了生活来源。

富人们是永远不会怜悯穷人的,如果出现大面积的饥饿,则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有的时候,生产效率低下,也是维护大家都有口饭吃的一种方式。

所以,李岌准备把自家工坊里大部分所出产的呢布都销售到草原上去。

驼队的运输效率实在是太低下了,每头骆驼只能负重大约600多斤的货物进行远行,虽然方便,但是耗费太高,现在主要还是依靠骡马车队来进行运输。

说到马车,两轮马车的运输效率只有四轮马车的三分之一。

四轮马车这种东西,在先秦时期实际上已经被发明了出来。这种将前两个前轮装在一个车架上,后部两个车轮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将后车架支架安装在前在前车架之上,两都用两个转盘和一根立轴相连接。这种解决了四轮马车的转向问题的方式并不难理解,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百工谱》里就有四轮马车的制作方法。

问题是四轮马车的前架转向盘和转向轴因为要承受很大的重量,所以需要有很高的强度,而木制的分离式转动车架很难承受住这种强度的颠簸,经常会在路上转向机构就出现损坏,使得车辆搁浅在半路上。在秦代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使用铁制的车架来取代木制的车架,使得四轮马车的推广使用成为可能。

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盐铁令》的颁行,随着铁器官营,又彻底杜绝了私人经营的矿山和冶铁行业。由于对于民间使用铁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让工匠们已经习惯于在平常尽可能地不使用铁器来制造物品。由于没有足够的铁器原料进行实验,华夏的金属加工技术自此止步不前,原来已经出现的四轮马车,就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事实上,后世很多最简单的机械技术都是西方人明的,比如螺丝钉、螺栓、螺母、齿轮、齿条、弹簧、轴承、水泵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在整个工业生产制造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究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府对于民间铁器的严格限制,另外盐铁官营也造成铁价历代以来居高不下。而在西方,钢铁机械的流行也是因为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钢铁的价格要低于木材时,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在普通生活和生产当中的。

在此之前,西方人也是主要用钢铁来制作兵器和盔甲、以及必要的生产工具……

钢铁在生活中的普及应用才是金属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轮马车的制作不难,困难的是李岌要求用全钢制车架和用钢料铸造的钢轮,甚至包括铸钢的大轴、减震弹簧钢板,这么一套全钢制造的马车底盘制作下来,净重一千四百二十斤,不算人工,光钢料的消耗就超过了二百贯……

光想想就让人肉疼。

好在制作马车的钢料和铁料都来自于自家的古交冶铁工坊。

这种全钢制底盘的四轮马车的车轮、车轴、转向机构和连接部位已经全部使用了钢制或是铸铁部件,甚至大轴和车架之间还加装了三层减震用的弹簧钢板,这极大地减少了震动对于车体的损害,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另外就是钢制的轮毂外侧还用生牛皮、兽胶等紧紧地缠裹成了圆柱形状,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增加了畜力车辆的载重能力。

这么一辆马车制造下来,成本不下于500贯,甚至要比李岌现在所使用的天子车驾都要贵重,而李岌却准备要用它来往云州运货。

内监张枢、晋王府管家郑畋很明确的地告诉李岌,这种马车如果是到了草原上,很难不引起草原人的觊觎。在草原上,一斤铁都能卖到100文,如果是精钢,则最少卖到260文一斤,这么一辆钢制的马车,在绝大多数草原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具可以移动的钱箱。

马车,在这个时代它就相当于后世的汽车……

所谓上行下效,在乘做过皇帝的六轮“御辇”后,老将安金全、孔勍还有李嗣昭留下的“李府”等成为晋阳城内第一批拥有这种“豪华房车”的人家。唯一让李岌感到有点缺憾的是,由于没有玻璃,这种“房车”只能是在窗户上挂着棉帘,车内依然是到处透风……

于是李岌又把主要的精力盯在了窑务局,研制这很神奇的“琉璃”。

中国在汉代都有用水晶的琉璃制品了,实际上瓷器的烧制难度要比玻璃高得多,但是华夏历史上为什么一直就没能够大规模生产玻璃?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这些琉璃产地都缺少碳酸盐,也就是纯碱。中国内地一直都缺少碱矿,甚至百姓在蒸炊饼(馒头)时不得不使用草碱,也就是草木灰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化合物,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钾。

但是纯碱却是冶炼制作玻璃时的一种主要原料。

烧制玻璃所需要的原料中石英和生石灰都是常见的东西,唯有天然的纯碱只有草原干旱地带才有出产,可惜的是产碱地方的草原民族哪里会烧制琉璃这种高技术储量的产品。

这种东西就是隔了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

李岌其实也不知道这玻璃各种原料的配方,只是告诉工匠们要在里面加上纯碱,至于具体的比例,那就烧着试呗。于是晋阳监的琉璃窑就外多了一堆堆白色、绿色、茶色和淡红色颜色各异的玻璃制品,这些东西的唯一缺憾就是不太透明,不过整体品质比国内那些瓷窑和琉璃窑烧出来的东西还是要好得多。

李岌原本不打算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换钱的,可是最近手头确实是有些紧。

修坝筑堤,再加上开矿、开工坊的花费实在是太过巨大了,把李岌这卖宅卖地,还有王德和任圜所提供的二十多万缗银钱差不多消耗一空,最近他也感到有些吃不消。

所以李岌暂时对玻璃制造工艺进行保密,并不外传。所以整个烧制工艺分成了好几步,而且都不在一起。主要是拌料填加混合纯碱这个步骤,一直是由忠诚可靠的老管家的侄子郑同负责操作。

玻璃烧出来了,至于以后该怎么干,只能是交给工匠们了。

大家就瞎整吧,反正那东西原料也不怎么值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