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二十、调遣

五代兴唐 二十、调遣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建一座农业庄园并不算困难,可是,如果想把一座农业庄园改造成初级工业化生产的小镇,这就会变成一个的长期的,不断拆建的过程,没有几年的时间,都很难看出成效。李岌准备把北苑建成一座军屯典范,然后再慢慢向整个晋地,甚至向全国传播和推广。

别人带出来的军队怎么也不如自己一手所打造出来的禁军忠诚可靠,这是李岌的想法,他需要亲自招募和训练出一支忠于自己的禁军出来。

修建军营和屯垦改造荒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聚拢人心的过程。当军营被建好,田地被开垦出来,再加上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这些军卒在看着亲手动作而修建好的田庄,就自然而然地会生出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

在走马观花似的巡视过北苑庄园后,在回到晋阳,李岌就把张枢、李环和曹信、卢焕等人召集到晋王府,商议实行屯田事宜。

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当需要真正实行的时候,才知道诸多杂事极为繁多。

屯田首先需要招募到青壮人口,另外牲畜、工具、农具,屯田建营所需要的砖木等物资,屯田军户所要支付的钱粮等等。

千头万绪,首先需要从招募军户开始,万事开头难,只要做起来,一些事情都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慢慢解决。

由于唐末五代长期的战乱,国内人口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壮人口就更为稀少,大多都被各地军镇招募到了自己的帐下,成为了牙军。

下午酉时,侍卫亲军指挥使符彦卿和何福进两人被太子召进了晋王府。

监国李嗣源在洛阳发出政令,原来先帝李存勖所赐姓名的将领们准予恢复旧姓,河东方面也照准施行,已故晋军大将李存审的几个儿子也恢复了符氏旧姓。

已经是半下午时间,日头西斜,晋王府里的树木拉出长长的阴影,覆盖着庭院里的行道,倒让人感觉不到多少炎热了。

符彦卿和何福进两人都是晋军中的勋贵子弟,才能进入洛阳禁卫亲军中做了中级军官。先帝很看重原来晋军将领们的后人,所以收拢了许多贵胄子弟当作自己的亲军侍卫,本身是把他们当作心腹来培养的。

何福进、王全斌等的父辈都是刺史这一级别的将领,而符彦卿的父亲符存审却是晋军中最高一级的统帅,做过晋军蕃汉马步军总管,一方节度镇帅。

由于晋王府大部分人员原来都迁去了洛阳的皇宫,王府内留守的人员不多,庭院里只有几名仆役在打理着花草树木,显得有些沉寂。

符彦卿和何福进两人来到文华殿,这里是原来晋王府的书房,一般不开朝会,太子都会在这里会见北都留守府的各级官员和将领。

一名很年青的内侍把符、何二人引入殿内低声唱道:“符彦卿、何福进宣到!”

这时李岌正俯身御案上,手里握着毛笔,正在写一份计划,他抬起头来,略微示意了一下,又接着继续写着文字。又过了一会儿,李岌才把手里的毛笔搁在笔架上,脸上带着笑容,用很亲切的口吻对符彦卿和何福进道:“两位坐下说话罢。”

等两人落座后,太子李岌又继续问道:“两位可认得两川招讨副使任圜?”

“认倒认得,只是不太熟悉,他原来是昭义节度使的属下,一直呆在潞州,后来又到了镇州当宣徽使,并不常在先帝身边。”符彦卿回答道。

李岌点点头,继续说道:“他现在兼领京兆府,这里有一份我的亲笔手谕,你们两人去长安,抽调五千征蜀军到晋阳。我估计任圜不会那么痛快,所以派你们两人过去,总归原来是认识的,也好说话些。不过也不用强求,这事能办成最好。”

符彦卿略为踌躇一下,又问了一句,“晋阳事关基业,那任圜敢不听太子的命令么?”

李岌叹息了一声:“他现在态度摇摆不定,李嗣源也在极力拉拢他,好在有元行钦在华州牵制,堵着石敬塘过不了潼关。我也不想过分逼迫他,否则有可能投向洛阳方面。如今我准备在晋阳周边实行军屯,正为兵员的来源犯愁,调入这些关中军只是为屯田所用。两位爱卿可愿为某分忧,前去长安走一遭?”

“殿下差遣,我等自当听命。只不过我估计任圜不会把精锐交出来,也许会将那些裁汰的老弱交出来,发应付太子。”何福进道。

“就是军中裁汰的老弱也行,我现在是急需要人手。”李岌说道。

随之,李岌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地给两人说了一遍,他打算开始屯田养军,这人力却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原来后唐的征蜀大军,大半来自于关中,他是想调一部原来的晋军和一些关中的部队安置在晋阳周边,实行屯田。

两人这次去关中,不光要把部队带过来一部分,最好是能够带上家眷一起迁徙过来。另外还可以在关中招募一些流民前来晋阳。

这两年北方干旱,田地里收成不好,背井离乡讨生活的流民不少,不过,以现在李岌的能力,暂时还无法大批招收流民,进行安置。

把符彦卿、何福进两人派去关中,交待完具体事宜后,李岌心里轻松,背着手步行来到王府后园山脚下正在忙碌的工坊工地上。

李岌在心里其实是很佩服这个时代的工匠,只要你给出图纸,尽管不很标准,但在稍加解释后,就能制作出一些精巧的机械配件出来。

晋王府紧邻晋祠,天龙山脚下有不少的泉水涌出,汇聚成小溪,最后形成晋水。早在春秋之时,晋祠一带就开始引晋水灌溉农田,粮食出产丰富,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这也是晋阳城能够屹立上千年,持续扩大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座磨坊已经在水渠上建好,在水流的驱动下,水轮机带动一座巨大的石磨开始旋转起来。虽然在李岌的眼里转速还是显然有些缓慢,但是晋阳宫和晋王府总管张枢和王府家仆的眼里,这东西简直就是一件奇迹。

李岌有些担心,那些用桐油浸泡过木质齿轮的强度……

显然,他的担心有些多余。看着破碎的糜子粉不断从飞快旋转的石磨中间缝隙中涌了出来,王府的总管张枢还是半张着嘴,惊为天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