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十七、皇庄

五代兴唐 十七、皇庄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李环放慢脚步,低声问道:“太子过来巡视皇庄,莫要出了什么纰漏。”

王存道:“卑下接了通知,只能是匆匆打扫了几处重要的地方,把庄院里的闲散人等赶到田里做工。太子也没见过种地,应该没啥问题吧?”

这皇庄的主院外包青砖,院子里也用青石条铺了走道,看起来甚为整洁。

李岌进了庭院,这是座两进的院子,正房一排五间,中间的正堂高出一块,看上去比较象他见过的寺庙。庭院中有一座水池,不过近乎干涸,水池周边栽种着垂柳,还有几棵杏树和桃树。

正堂的门开着,旁边站着两位侍女,李岌点了点头,率先走进了中堂。

这中堂要比普通的房间高出一米多,正面摆着一副案几和一张长椅,案几上摆着一套彩瓷的茶具。两侧也是摆了两套案几和座椅,样式和正面相同,唯有座椅较短,只容单人坐下,不能躺坐。

椅子的名称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原来称之为胡床,大约在北魏时期才出现在华夏。

不过晋阳王府的大殿里,议事时仍然是席地而坐,内部的陈设类似于后世的日式房间,木质的席位和“榻榻米”差不多。后世的日式房间陈设就是从唐朝流传过去的,只不过霓虹人脑筋比较死,再也没有大的改进。

跪坐实际上很不舒服,于是这种“胡床”在唐代就慢慢流行起来。

所谓的“椅子”现在还没有靠背,只有类似于床帮的扶手,只不过要比后世的椅子宽大得多,可以在上面躺卧。

李岌在正堂的椅子上坐定,然后对王存道:“你先给我说说庄园里的情况。”

王存侧立在离李岌前面约三步远的地方,垂手而立,恭谨地答道:“回禀殿下,这麓台皇庄是武皇当年平定黄巢之乱后获封的几座皇庄之一,共有田地三千余顷,另外还兼管麓台山的山林皇室猎场。现有庄户七百八十二户,丁口两千九百七十六人,其中青壮一千二百七十一人。”

他说的数据不包括女性,在古代统计人口是不包括妇女的。

“庄园的田地产出几何?”李岌继续问道。

“回太子,这两年雨水不丰,收成不算好,去年麓台庄园共产粮小麦一万余石,谷黍四万余石,其中五成作为田租,缴纳到了王府。”看得出来,王存对庄园里的情况还算是十分了解。

李岌听罢,皱了皱眉头:“小麦的产量怎么会这么少?”

“回禀太子,这麦田需要上好的水田,在旱田里的收成不如谷子和黍米,只有河滩两侧能够用水车浇灌的田地才能种植,所以产量不多。

“庄园里没有修建堤坝,引水浇灌么?”

王存摇了摇头:“这拦河筑坝花费巨大,庄园里根本负担不起,只建有十几处蓄水池。”

李岌点了点头:“还是要建水坝,下午先去转一遍,其后让都水监的人过来选定坝址。这到了夏天河水较小,正是修坝的时候。”

吃罢午饭,李岌骑了马,沿着庄园的土路大体上逛了一遍。麓台庄园位于麓台山脚下,不包括荒地和作为皇家猎场的山林,光良田就有三千多顷。涂水河从庄园的中央穿过,因为天气比较干旱,河水很浅,只有齐腰深,骑马随便都能涉水而过。

沿河两侧的树林郁郁葱葱,犹如一条绿色的锦带,从麓台山一直延伸到榆次县城方向。

由于水流较小,河床上的水车静静地矗立着,已经无法进行使用。

河东这地方,雨量十分不均衡,雨水主要集中在秋季,另外就是刚开春时,山地里的雪水融化,河道里的水量较大,除此之外,一年当中大多数时间,想要使用河水灌溉十分不易。据李岌了解,只有阳曲县和绛州一带建有水坝,能够进行引水灌溉。

李岌考虑修坝筑堤,不光是为了农业灌溉,更主要的是需要用水力来作为动力。

他前世读书的学校叫河海大学,前身是水利部下属的水利院校,耳濡目染,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懂得比平常人要多一些。

从麓台庄园回到晋阳,李岌躲在书房里,三天没有出门。

水轮机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只不过历代以来,并没有大的改进。在江南一带,是有水磨和水力椿米机的。李岌所画的,是记忆里去林州参观红旗渠时,过去生产队时期所安装的那种木制的水轮机。

参观的时候是一回事,当在图纸上进行设计时,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李岌知道水轮机的运行原理,但是在真正动手进行设计时,并不代表自己所画出的图纸就能制造出合格的机械出来。

一切还需要由实践来进行改进。

由于历代以来严格的铁器使用限制,少府监的木匠们已经习惯于在制作木器时,不使用铁钉,可是李岌却不管这个,在设计机械时,就采用了许多铁质配件。

另外就是从晋阳监抽调了一些木匠和铁匠,在王府的后偏院里,开始给工匠们出着点子,期望着早一些将动力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给研制出来。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物质需求,以目前的情况,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以能吃上饱饭、穿上体面的新衣为目的,住就更不用提了,普通人家能有间土房容身已经是很不错了。至于行,骒马牛驴外加车船,都不是普通人能够享受的。

每个人再穷,身上都会披上一块遮羞布,那怕是块麻袋片,除非这人是个疯子……

咯啦啦咯啦啦……

在一阵吱吱咯咯的声响中,一台手摇的单锭纺车在转动着。在汉代时候,这种纺车的制造技术便已经成熟。随着木轮的转动,带动纱绽旋转,手中的棉卷便被抽动着,捻成了纱线。李继岌给木匠们所提出的要求并不困难,让转轮带动十六支纱锭一齐旋转。

这等于是一个在可以顶十六个人在用。

至于纺纱机所带动纱锭的数量,以后再慢慢增加就行。

这种改造并不是很困难,就是将原来横置的纱锭改成竖置之后就很容易做到。在之前,只是没有人往这方面着想而已。工匠们制造纺纱机,却不使用它,而妇人们,又不懂机械……华国所形成的男人不下厨房和不做妇人纺纱织布这样的活计传统,这种社会分工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错误。

限于动力系统和钢铁制品严格的使用限制,华国的纺车大多数还是单锭纺车,一些多锭的脚踏纺车由于传播不广,并没有推广开来。前世是到了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纺织技术才又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有几十枚纱锭的水力纺纱机。

李岌只不过是将这个过程,提前了百十余年而已。

他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工匠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制作出了一台16锭的纺纱机,只不过和石磨一样,需要用驴子来拉动……

当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用水轮来驱动这台纺机进行工作。

纺纱机研制成功后,对于织布机的改造实际上更为简单。所谓的“飞梭”和打梭板早就被发明了出来,唯一的改进是由于动力强劲后,可以增加布幅的宽度。在看过织布机之后,李继岌发现对织布机的改进余地并不大。

由于准备采用机械纺纱、织布,所以对于原来的要求比原来要高,处理原来,去除杂质,并整理品质的梳棉和梳毛等设备也是必不可少。

这些设备只能是在以后的实践中再慢慢进行改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