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洪武末年 > 第529章 开始清算了

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529章 开始清算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42:56 来源:笔趣阁

丘福竟然说出不要功名的话,朱棣面色如常,可心中却在愤怒……果然,随着进入京城,这些老部下都以从龙功臣自居,开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

当年父皇面对淮西勋贵,何尝不是和自己一个处境。丘福这个人,固然不会因为这么点事情就杀了,但也必须防范,且看他如何表现,如果还是继续桀骜不驯下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也不光是他,其他人也一样。

朱棣一语不发,其余众人齐齐看着,丘福此刻也觉得有些尴尬,尤其是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反驳朱棣的旨意,实在是太鲁莽,也太不应该了。

他慌忙跪倒,磕头道:“王爷,末将有罪,末将只是心中不平,觉得李景隆不该封国公,还请王爷赎罪。”

朱棣依旧不语,这时候一旁的柳淳突然笑了,“丘将军,你是阵前征杀的猛将,固然功劳颇大,但是要打赢一场大战,也不能光靠你一个人。李景隆早就心向王爷,算起来,当年我能安然脱身,李景隆对我有救命之恩。他是岐阳王的后人,先帝封赏,世袭罔替的曹国公。如今王爷封他为曹国公,既是对李景隆的酬谢,也是尊重先帝的封赏,他没有过错,总不能废了人家的国公吧?”

丘福以前对柳淳也有意见,但这些日子接触下来,他虽然还不服气,但是却知道柳淳不是好惹的。尤其是这一次论功行赏,居然没有柳淳的名字。

你丘福说李景隆不够格,那么柳淳可完全可以说你丘福不够……想到这里,丘福满脸羞惭,连连点头。

“多谢柳大人指点,丘福鲁莽,丘福不过是武夫粗人,丘福会管好嘴巴的。”

这时候张玉咳嗽了一声,也出言道:“过去在军营之中,有关进军用兵,多有争论,情理之中。如今燕王殿下贵为监国,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九州万方,亿兆黎民,天下的重担,都压在王爷身上,咱们这些人,必须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上下尊卑,切不可再像往日一般不知轻重!”

作为朱棣的第一心腹,张玉说话绝对是有份量的,一时间朱棣的旧部诸将纷纷点头,大家伙更加恭顺起来,无人敢质疑朱棣的旨意。

李景隆顺利成为曹国公,倒是接下来的一个人,让人有些意外,徐增寿!

这位朱棣的小舅子,曾经以一己之力,掀起大乱,摧毁了皇家银行的大功臣,按理说废了徐辉祖的魏国公,让他担任,撑起徐家门户,是最合适不过的。

可朱棣居然没有这么办,而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这下子大家伙不免猜想,难道徐辉祖还能逃过一劫?

或者说,徐家一门二公?

若是不处置徐辉祖,还让他继续担任魏国公,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众人在心里猜测着,可有了丘福的前车之鉴,都不敢说话了,只能等着朱棣的安排。张玉说的不错,过去大家是主帅部将,在一起议论军情,有些争论,也是情理之中,可现在不行了。

君臣有别,一定要注意分寸。

朱棣接连封了姚广孝、张玉、丘福、朱能、陈亨、李景隆和徐增寿七位国公之后,又封了十五位侯爵,其中包括蓝勇,平安,这些人都成了侯爵。伯爵也有十二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官当中,茹被封为忠诚伯。

在大明朝,文官封爵是十分稀少的,开国的时候,也不过是李善长和刘基等寥寥几人罢了。

茹封爵,确实让人十分震撼。

不过凭着他一年多的牢狱之灾,在场也无人敢置喙。而且茹的伯爵并非世袭罔替,只是他一人而已。

在封爵之后,朱棣有一口气宣布了一系列的重要人事任命。

他在孝陵前面,面对朱元璋,思考的就是这些,如今一股脑全都抛了出来。

“忠诚伯茹,加太子太师衔,官复原职,继续执掌吏部。”朱棣语重心长道:“新旧交替,百官悬缺,吏治混乱,最需要爱卿出力。”

茹激动地浑身战栗,文官封爵,已经是天大恩典,又把吏部尚书给了他,简直是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臣唯有鞠躬尽瘁,报答圣恩!”

安排好了吏部,朱棣又道:“赵勉赵爱卿,你在蜀地治理有功,又经验丰富,兵部就交给你了。”

赵勉一听,也是大为惊讶。

他虽然很早就是吏部尚书,但是之后他追随柳淳去了西南,严格算起来,赵勉是柳淳的人,而非朱棣的人。

所以这一次赵勉没敢奢望什么,柳淳也没跟他讲,因此赵勉觉得最多就是礼部啊,刑部啊,随便安排就是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兵部!

兵部啊!

当下大军刚刚进入应天,各地的乱局还没有收拾,上百万的人马需要整顿,各地的秩序需要恢复……这时候的兵部尚书,论起权力,甚至要超过吏部!

朱棣可真敢给啊!

赵勉下意识瞧了眼柳淳,发现柳淳面带笑容,并没有什么不妥。赵勉终于鼓足了勇气,跪在地上,感激涕零道:“监国恩重如山,老臣唯有披肝沥胆,竭尽忠心,方能不负监国重托。”

朱棣心满意足,笑道:“国事纷乱如麻,要想匡扶社稷,靠的就是你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本王相信你们能做好。”

赵勉磕头作响,“臣……必定公允公平,绝不徇私枉法,如有半点差错,情愿以死谢罪!”

朱棣含笑,又把头转向了道衍,“姚卿,你跟着我年头最多,出谋划策,立下的功劳也最大。昔日朱允最喜欢用清流言官,可这些言官彼此勾结,结党营私,不顾天下苍生,贪墨误国,罪不容诛。本王已经把他们悉数拿下,正在彻查。”

“先帝授予言官大权,都察院风闻言事,六科廊甚至能驳回政令,权柄不可谓不大。先帝之意在监督权臣,杜绝贪墨,造福百姓。姚卿出身与众不同,和士林并无瓜葛,又人品正直,智略过人,见识无双……”朱棣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把道衍捧上了天。

“先生就担任左都御史,执掌科道言官。如今天下汹汹,弊政多如牛毛,百姓翘首以盼,急需拨乱反正,还请姚卿继续指点斧正,本王感激不尽!”

说到了这份上,道衍还能说什么。

事实上前面也提到了,道衍和历史上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名利不同,他现在还有意跟柳淳较劲,故此接下了左都御史的位置,成了言官的老大。

这三位部堂高官的任命公布之后,有心人就渐渐摸清了朱棣的用意。

前面的武将,之所以保留了李景隆的曹国公,又任命徐增寿当定国公,是为了平衡燕王府的旧人,免得他们过分膨胀。

军中形成平衡之后,就需要做事的人。

茹是朱棣的心腹,执掌天官大印,重整吏治,顺理成章。

而赵勉背后站着柳淳,他负责军务,可以在燕王府旧部和降将勋贵之间,寻求平衡,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

再有,让姚广孝接任左都御史,更是神来之笔。

老和尚不属于士林,又聪明绝顶,有他盯着,不管任何人,都别想大权独揽。而且姚广孝最懂朱棣的心思,他也会立刻科道的力量,维护朝局平衡。

如果说用人是一门艺术的话,朱棣现在的水平,绝对到了艺术家的程度,相比起先帝朱元璋,甚至还要高出一头,

接下来朱棣又任命郁新担任户部尚书,杨靖担任刑部尚书,夏原吉接任工部尚书,蹇义担任礼部尚书,郑赐出任右都御史。

前面三位都是朱棣进京之前,就站在靖难军一边的,而且也都是能臣干吏,原来的官位就不低,能力也强。执掌一部,理所当然。

接下来两位,他们算是建文旧臣,但是又不是核心那种,而且蹇义为人正直,颇为政绩,也极为清廉,让他接任礼部,算是人尽其才。

至于郑赐,此人虽然也是文官,但还算知兵,又嫉恶如仇,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任命这两个人,也是等于告诉世人,他固然要彻查建文旧臣,但也不是一篙子戳倒一船人,该用的人,他还是会好好使用的。

说白了,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纵观朱棣的安排,以文武为棋子,以六部为棋盘,落子布局,举重若轻,潇洒如意,既能人尽其才,又不着痕迹,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什么叫高手,这就是!

在感叹朱棣用人之道的时候,大家伙都惊讶发现,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封赏。

那就是柳淳!

最初大家猜测他会成为国公之一,结果没有。

大家伙又觉得他可能出任吏部或者兵部尚书,结果还是没有。

把这么大的一个功臣,扔在一边,朱棣到底是怎么想的?不会是把他给忘了?或者说,朱棣要卸磨杀驴,对柳淳下手?

人们胡思乱想,朱棣却笑道:“俺朱棣能用两年半的时间,打进金陵,完成靖难大业,全赖柳淳辅佐,他深谋远虑,给本王帮了大忙。先帝在日,就重用他,赏识他,如今本王更是要仰赖柳淳,本王没有封赏柳淳,说实话,是没有想好,要给他安排什么位置。”

朱棣笑容憨厚,“不过大家不要着急,很快本王就会有安排。暂时加柳淳少傅兼太子太傅,协助本王,处理朝政大事!”

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瞪大眼睛,少傅可是从一品大员,比起姚广孝的太子少师还要高了不少啊!

我的老天爷啊,柳淳不会是未来的宰相吧?

朱棣也不管这帮人的猜测,直接宣布散朝,他把柳淳给留了下来。

“陪我去魏国公府,你要给我做个见证人,免得日后王妃有意见!”

柳淳心咯噔一下,这是要开始清算徐辉祖了,柳淳咧着嘴无奈苦笑,“王爷,其实我也怕妙锦有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