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学霸的科幻世界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兰城

学霸的科幻世界 第四百二十六章 兰城

作者:幸运的球球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9-26 15:25:13 来源:笔趣阁

1993年2月1日,农历大年初十,宜出行。

一大早,庞学林和水娃就收拾完毕,穿上年前专门在县城买的新衣服,各自带上此前存下的六百块rmb,在三叔和三婶不舍的目光中,踏上前往省城的旅途。

“林娃子,俺们这回去哪?”

庞学林只说要去南方,但到底去哪里,却并没有说。

庞学林笑了笑,说道:“这点钱去南方根本不够,俺们得想办法去省城赚一笔钱才行。”

“去省城赚钱?你打算做什么。”

庞学林摇头道:“还没想好,俺们先去看看。”

“嗯。”

水娃点了点头,对于庞学林,他有种莫名的信服。

当然了,一直以来,庞学林也从未让水娃感到失望。

从林雄县到甘南省省会兰城,直线距离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换成后世,开车上高速,三个小时肯定能抵达。

可在这个时代,庞学林他们从上午九点上车,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汽车才驶入了兰城汽车客运总站。

当庞学林和水娃提着行囊从出站口出来的时候,迎面而来就是一群热情的男女。

“小伙子,住宿不?”

“同顺旅馆,一晚上十块,一晚上十块。”

“嘉欣旅馆,可以洗热水澡,大通铺十块,标间三十块。”

……

各种各样夹杂着兰城方言的声音扑面而来。

水娃下意识地向后退了几步。

庞学林却直接迎了上去,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道:“让让,让让,我们有人来接,不用住宿。”

很快,原本热情的揽客人群便让出一条道,让庞学林和水娃先出去,然后又把其他人堵住了。

好不容易走出了客运总站,庞学林和水娃站在路边,看着周围宽敞的马路,流水一般的车子,排排而立的路灯,以及高楼上闪烁的霓虹,水娃呆了半晌,甚至忘了问庞学林刚才为什么会说那么标准的普通话的事。

憋了半天,他才说道:“林娃子,这……这也忒费电了。”

庞学林哈哈一笑,拍了拍水娃的肩膀道:“水娃哥,这可是省城,住着几百万人口呢。”

随后,庞学林伸出手,拦住了一辆路过的黄面的,对水娃道:“水娃,走,上车。”

“啊?!”

水娃微微一愣,直到司机开始催促的时候,才和庞学林将两人的行囊弄上了车。

庞学林在副驾驶座上坐下,水娃则上了后排。

庞学林对司机道:“师傅,我给您十块钱,您给我找一个比较干净的旅馆,价格在三十块以内。”

“好嘞。”

司机师傅难得接到大单子,顿时笑容满面道:“兄弟,你们这是刚来兰城吗?”

庞学林笑了笑,从兜里掏出一支烟递给司机道:“我们是兰城大学的学生,这不是刚过完年,还没开学吗?学校那边的宿舍还没开放,我们准备先在宾馆住两天,顺道在兰城玩一玩。”

“哟,原来是大学生呀,失敬失敬。”

“师傅,您这出租车生意还不错吧。”

司机师傅笑道:“还行,一天也就赚个**十,除去油费承包费,能够剩五六十就不错了。”

坐在后座的水娃忍不住瞪大了眼睛,怎么也没想到,开出租车竟然这么赚钱。

庞学林倒是并不意外。

在**十年代,对普通人而言,出租车算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赚钱赚到了什么份上呢。

从八五年到九五年这十里,全国人均月收入在六十到一百元逐步增长到三百到五百元,但是出租车司机的月入却长期保持在两千到三千元左右,折合到2019年的人均,大概就是月入五到十万的样子。

而且不是说你必须做到顶尖水平才有这个收入,你只要参与这个行业,就有那么高的收入,水平高的出租车司机和水平差的,收入不会太过明显的悬殊。

当时的出租车司机,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个体户或者说承包者,出租车牌照和承包费后来被推上了天价,最后导致各大城市打车难,其根源就在于**十年代的暴利。

这一现状直到网络打车平台出现之后才慢慢缓解。

十多分钟后,司机将庞学林和水娃送到了一家叫做聚源招待所的地方。

招待所整体环境不错,标间里不但有暖气,可以洗热水澡,最让水娃感到惊喜的还有电视。

在整个小辛坊村,只有几乎人家才有电视,而且都是那种十四寸的黑白电视。

而聚源招待所,里面竟然是二十一寸的大彩电。

水娃打量着四周的环境,有好奇,有欣喜,又有一丝担忧。

“林娃子,俺们一共带了一千两百块钱,住的这么好,这钱可不经花。”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放心吧,水娃哥,咱们就在这住几天时间,明天就出去找房子。”

水娃点了点头,随即又有些好奇道:“林娃子,你的普通话咋说的这么好?还有,你刚才为什么要骗那司机我们是大学生啊。”

说到大学生的时候,水娃眼中闪过一丝憧憬。

这个时代,大学生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虽然再过个几年,随着大学扩招以及工作不再包分配,大学生也随之跌落神坛。

但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大学生依旧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精英。

庞学林微笑道:“普通话我是跟煤场那个杨会计学的,至于骗他是大学生,水娃哥,咱们人生地不熟的来到兰城,得让人家知道咱们在兰城也是有根底的。否则万一人家把咱们拉到偏僻角落里想要对咱们下手咋办?”

“哦。”

水娃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个年代的治安环境远远没达到后世的水平,车匪路霸横行,再加上pra片段扩增技术远未成熟,社会上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破案率却并不高。

出门在外人间蒸发的事,同样时有发生。

虽然庞学林并不害怕,但能少点麻烦,还是尽量少点麻烦麻烦比较好。

两人在招待所安顿下来后,又出门吃了碗面,这才回房间休息。

水娃难得看一回电视,而且电视里播的还是大火的港版《射雕》,很快就沉迷了进去。

庞学林看了几眼就没了兴趣,这部片子虽然经典,但毕竟制作水平放在那里,庞学林可没有那种怀旧的情怀。

第二天一早,庞学林便拉着水娃出门闲逛了。

聚源宾馆位于兰城大学附近,庞学林先带着水娃在兰城大学转了一圈。

兰城的经济虽然在全国排不上号,但在这个时代,兰城大学可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存在。

作为建国时就存在的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兰城大学的化学、物理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每个学科都可以稳定在国内学术的第一方阵,化学中的有机化学,物理中的磁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更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存在。

即使到了后世,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兰城大学被东部高校挖角了大量高水平的教师,实力下滑严重,但依然保持了985大学的头衔,在基础科学领域依然拥有雄厚实力。

兰大像一所隐世的学校,与商业脱节,少了很多的功利和精明,抱着从上个世纪延续下来的那种学术的严肃与执着,还有刻板,少有变通。

整个学校学风极佳,本科教育一丝不苟,大家都抱着很高的学术理想,知识在兰大仍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

庞学林先是和水娃在兰大转了一圈后出来,然后开始考察兰大周边小区的商业环境。

来到这个世界后,庞学林可没想着能够短时间内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毕竟一个十七岁,才小学三年级毕业的半大孩子,突然拥有了全球顶尖的学术水平,实在是有些太过吓人了。

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天赋。

另外,进入这个世界后,庞学林也不准备单走学术路线。

经过将近半年的了解,庞学林发现,这个世界虽然整体和现实世界差别不大,但一些细节却有不少差异。

比如华夏没有经历嗡嗡嗡,科技发展虽然比起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整体依旧排在第二梯队前列。

航天科技更是空前发达。

自从六十年代美国人登陆月球之后,苏联的n1火箭竟然也没有失败,顺利将苏联的宇航员送入了月球,并且建立了月球基地。

这两个超级大国的登月成功,激发了全球对航天产业的投资动力。

到了八十年代,欧空局同样完成登月任务。

美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完成了航天飞机的研发工作并且顺利发射,而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由能源号火箭于八十年代初期顺利送入太空。

随后,近地轨道空间站、空间太阳能发电厂、同步轨道空间站、环月轨道空间站、拉格朗日空间站相继建立。

即使苏联解体,美国也没有放松对太空的投入,如今就连登陆火星计划也提上了nasa的日程。

而中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虽然至今尚未登月,但中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已经进入日程,预计几年内就将发射。

而且随着太空产业化的进展,报纸上已经开始有说未来将会放开对民用航天产业的管制。

因此,庞学林决定在开放民用航天产业之前,尽快积累一笔能够让自己进军太空产业的财富与资本。

毕竟中国太阳工程最初并不是为了纯粹恒星际探索而建立的,庞学林想要完成恒星际探索计划,需要一艘真正意义上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恒星际飞船。

他不可能等到二三十年后,“中国太阳”退役了,再去搞他的恒星探索计划。

……

在抵达兰城的第三天,庞学林和水娃在兰大附近找了一个拥有两个房间的小院子住了下来,每月六十块钱,庞学林一次**了半年的房租。

不过庞学林依旧没有和水娃说要做什么事,每天带着他出门这里转转,那里转转,有时候甚至还胆大包天,带着水娃跑到兰大去蹭课。

水娃差点给吓个半死,在教室里的时候,都不敢抬头看讲台上的老师。

当然,就算他看了,也听不懂。

庞学林倒是一副波澜不惊地样子,甚至还评价起了这些老师的授课水平。

当然了,去兰大蹭课只是调剂,大部分时间,庞学林都带着水娃走街串巷,统计兰大附近的商店数量,餐饮、服装等行业的发展状况。

甚至有一天,他还专门让水娃在门口蹲守,统计每天进出兰大校园的学生人数。

经过将近一周的了解,庞学林心中有了底。

这个世界虽然历史细节有一定改变,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前世类似。

如今正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

个体能从事的最赚钱的职业,全部集中在个体户、私营承包者、小作坊等行业。

因为个体户实在太赚钱,所以一时间全民下海成为风潮,甚至有县长、市长都辞职下海的。

而知识分子更是成为了下海的主力军,读到博士去做原子弹工资水平还不如小学毕业去卖茶叶蛋,这种明显不公平的待遇让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幅度流失,只要辞职下海,做什么都比做技术强。

在现实世界,为了扭转这一点,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才开始有意识的全面提升知识分子的待遇。

而且经过**十年代十年间的疯狂下海,个体户的数量也已经严重饱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最急需的不再是低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技术人员。

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因为前十年的大幅流失,一方面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薄弱而供给不足,还因为经济高速发展,雨后春笋冒出的大量公司而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导致了巨大的供不应求现象,助推了技术人员工资的飞速提升,考上大学,成为白领,就是光宗耀祖的代名词。

知识分子不再受人鄙视,高考成为鲤鱼跃龙门的代名词。

到了就是年代末期,巨大的供不应求现象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的工资飞速提升,另一方面也促使国家进行了教育改革,大学开始大幅度扩招,试图缓解大学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