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七百二十一章 言之不入,罪实在予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朕有这个想法。”

“其实我大宋自太祖开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三冗的问题,冗费、冗兵、冗官。时至今日,依旧是我大宋顽疾。”

赵桓说的三冗一积,是大宋改制的深水区。

冗费,大宋养着将近百万的禁军,三百万的厢军,而这些禁军和厢军,多数都被赵桓解甲归田了,这个现象才有了改善。

尤其是赵桓执行的精兵战略和行军打仗的优厚封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贼配军的军卒地位,现在当兵,可不是丘八,而是一个上等的差事,身体稍差,还不见能选得上。

这也是最近国帑不断结余的本质原因。

而冗兵,军队是大宋招纳叛逆、安抚起义民众的工具,这一点就是赵桓都无法解决。

杨幺、范汝为都是大宋起事百姓组成,包括这次的潭州之乱,赵桓也是以安抚和招安为主。

冗官也是大宋顽疾之一,恩荫官和候补官员数量太多,这一点在元丰改制之后,得到了大范围的改善。

主要政策就是不就职没有工资,不干活没有钱,看似一刀切的乱政,却恰好解决的大宋国帑空虚的弊政。

赵桓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办法,而张孝纯的营田令,引起了赵桓的思考。

“稍复藩镇之政,朕以为可复大宋之农桑。”赵桓笑着说道。

李纲的脸色阴晴不定,疑惑的看着官家,又看了看赵英,眼神中透着疑问,官家这个歪点子是怎么来的?谁又进了谗言不成?

李纲将自己头上的长翅帽正了一下,义正言辞的说道:“官家,万万不可。此乃夏桀商纣之举。”

霍!

赵桓差点被李纲的夏桀商纣给吓了一跳。

要说昏君,不管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还是尽献大汉基业的汉献帝,亦或者说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都没有商纣王、夏桀王昏的政治正确。

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赵桓面前,已经表示了李纲对这个政策的坚决反对的态度,不容的任何商量,甚至能整出比干撞柱的死谏来。

自己就是想让军队就食地方!怎么就商纣之举了!

减少中央财政压力,减少运输民力消耗,怎么就成了昏聩的政策了?

在正常的历史线里,岳飞还是营田使,专门负责营田,就是自己种粮,自己补给,每年到朝廷领的仅仅是封赏而已。

而之后,更是有朱元璋的屯田卫所制度!

大明军卒不照样战斗力卓群,一直到明朝没了,吴三桂投靠螨清的铁骑,其战斗力不依旧是天下第一?

吴三桂晚年搞出的反清,差点把螨清赶回关外去。

怎么到了李纲这里,就成了商纣之举?

“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赵桓坐直了身子,让李纲给自己讲讲其中的道理。

他这句话,回应的就是李纲那句商纣夏桀,算是正经的君臣奏对的格式化言辞。

他就是告诉李纲,有什么话尽管说,哪怕是说错了,罪责也是自己让他说的。

这句话乃是从唐太宗的起居录里找到的一句,基本等同于皇帝和朝臣们发生剧烈冲突时,皇帝表态让朝臣们畅所欲言。

也是君臣奏对标准对话。

赵英闻言抖擞了下精神,把御前左右史官都轰了出去。

因为接下来李纲的话可能会有冲撞到了官家的地方,这要是记录下来,那可是李纲奸臣的证据。

李纲看着官家的样子,终于放下了心,官家还是那个虚心纳谏的官家。

大宋朝臣对大宋皇帝,要求真的不高。

既不要大宋皇帝英明神武、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勇武,要不然那要岳飞等武将何用?

也不要大宋皇帝事事通达,如同智星转世一般,对任何政事都了若指掌、智珠在握。那还要他李纲、宗泽、赵鼎作甚?

戳个印鉴,连虹桥上的乞儿都会!

显然官家很符合李纲对于明君的认知。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看着这转手了一道,从地方到汴京,再从汴京到地方,看似麻烦,消耗很多,但是却十足的有必要。”

“乃是夏与商之根本差别,家国和国家之差别。”

赵桓早就对这个家国、国家的课题研究过,还是当初西夏联合金国,在天德州作乱之时,赵桓研究西夏国号的时候,和李纲讨论过此事。

当时赵桓非常疑惑,为何自周越一千八百余年,未曾出现过任何一个以夏为国号朝代?

根据赵桓的了解,仅有一个西夏和李自成进京,建立了短暂的大夏以外,再没有了夏的道统。

然而西夏,是大宋对党项人政权的一个称呼,实际上,人家自己叫自己为邦泥定国或者西朝,也不是继承的夏的道统。

当时李纲就跟赵桓解释过西夏名字的由来,并且还解释了下什么是周礼。

家国,就是诸侯分封,国家就是现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哪怕是顺序稍有不同,其意义大不相同。

遵循周礼,其实尊的并不是那些繁文缛节,而是遵循的一种社会礼仪规范的制度。

“这么一说,朕就明白了。”赵桓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只是想对三冗问题进一步改制,可是自己这个看似机巧的方式,其实贻害无穷。

李纲看了看空白的史官的位置,笑着说道:“官家,臣有一言,眼下大宋军卒骁勇善战锐不可当,攻城略地,仅用三年平辽!”

“而此时岳将军于河套威震西夏,西夏人闻其名丧胆而逃!这一切都是自官家登基以后,与种少保商议而定的均田征兵制有关。”

赵桓听到李纲说这件事,就是一阵美滋滋,到底这世道因为自己变好了几分。

“可不敢这么说,金国还有一息尚存。”赵桓美滋滋的说道。

李纲好以整暇的说道:“大宋军队,当得起骄兵悍将这四个字。”

“可是一百六十年前,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十三年,十五个皇帝,五个朝代,当时军卒,也当得起骄兵悍将。”

骄,马高六尺为骄,悍,骁勇勐烈是为悍。

骄悍都是褒义词,骄兵悍将这四个字,也就是五代十国之后,才变成了一个中性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了不同的含义。

李纲何意?

“但是官家,臣从未有过一次向官家提起提防军卒之事,而大宋朝臣们也未曾上过此类的札子。”李纲俯首恭恭敬敬的问道:“是朝臣们都没有了重文轻武的老毛病了?那朱国丈含恨离朝又怎么算?”

“大宋文臣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变,只是他们不担心会出这档子事罢了。”

李纲这一说,赵桓才有点反过劲儿来,好像真的和李纲说的一样,没有人上谏说防止军卒叛乱这回事。

有古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