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六百二十七章 官家心里,什么最重要?

赵桓从来没有小觑过守旧派的力量,就连自己最忠诚的仆人赵英,都选择了守旧。

自己反复叮嘱了他不让盯着重臣,但是他还是按照既定的历史习惯,来完成自己的职能。

“我们现在的军粮大概能持续到明年的三月份。”赵英笑着回答道。

经过了最初的惊讶之后,赵英反而脸色非常轻松的说道:“现在不同于官家当初了。”

“官家当初御驾亲征河东路时候,朝中局势云诡波谲,谁都不知道大宋的未来到底在何方,甚至连太原城能不能守得住,都是一个问题。当时人心思动,所有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所以当初八门进京的事,大家都是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事情不落到自己头上之前,一个个都是缩头乌龟。”

赵英脸上的笑容,让赵桓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他也是乍一听,有人要搞事,就想到了当初的八门进京之事,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逼上了绝路的八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这件事在赵桓心口上留下的伤疤,可不是那么简单。

“到底是什么人?”赵桓疑惑的问道。

赵桓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从来不喜欢强权压人。

就连孔端友这种除了读书一无是处之人,宇文虚中都把办孔端友的铁证都做好了,就等着官家下手。

可是盛怒之下的赵桓,依旧忍到了过完年之后,才彻底查清楚所有的案情,开始了一波清晰。

“现在还不清楚,山海关的守将刘善说沧州、津口、燕京的军粮已经迟缓了数日迟迟不见到山海关。”赵英将札子放在了赵桓的面前。

数日?

赵桓打开札子看了半天,缓缓的合上了札子说道:“宇文相公和李太宰的札子给朕找出来。”

宇文虚中的札子上,还是一副表面平和的模样,说是梅雨季节江南船队出海不便,延缓几日,不是大问题。

而李纲的札子,是一封很简单的问安札子,并没有提到粮草延缓之事。

“他们这两本札子言无实处。”赵桓将札子仍在桌子上,皱着眉头看着桌上的三本札子。

难道李纲和宇文虚中野掺和到其中了吗?

赵桓眉头紧蹙,打开了大皇帝系统,外臣之中,李纲对赵桓的个人忠诚度已经位居榜首高达93点,90点的忠诚度是可为皇帝赴汤蹈火。

而宇文虚中也是92点紧随其后,这个在金国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的皇城司监事,现在对赵桓有点个人崇拜的味道。

谁惹了官家,宇文虚中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对忤逆或者触怒了官家的大臣,进行构陷。

赵桓始终不认为这样的个人崇拜有利于大宋,所以当初才流放孔端友,而不是借坡下驴的杀了孔端友。

之后一大票的90分以上的官员,滚动条翻了好几页,都找不到对皇帝忠诚度低于70点之人。

70点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分数,虽然对政令有些不解,但是会严格的执行政令那种。

赵桓翻了半天,也想不出是谁在搞自己。

“朕已经仁至义尽了。”赵桓靠在躺椅上,手里把玩着一个羊毛线球,逗弄着阿宝。

赵桓总觉的自己这只白额大虫,算是彻底养成了猫,每天都是懒洋洋的,现在天气热,他就待在赵桓身边一动都懒得动。

因为这里有赵英准备的冰鉴,这地方最凉快。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再吃下去,胖的就走不动路了。”赵桓看着阿宝碗里的肉,仔细的查阅了一下粮草。

赵英说的半年的粮草,省着点吃的话,差不多能支撑赵桓手下这些人吃上一年有余。

而且现在关外也不是不产粮,熬一年大家都紧紧腰带,日子也能过下去。

“嗷!”阿宝不满的看了赵桓一眼,大脑袋在赵英身上蹭了蹭,继续吃着碗里的熟肉。

赵桓不给阿宝吃生肉,它也不喜欢那个味道。

“到底是谁,这胆子也忒大了!”赵桓看着巨大的堪舆图,愣愣的问道。

此时的汴京城里一片祥和,丝毫没有当初八门进京时候的剑拔弩张。平常人似乎都不知道有人要对御驾亲征的皇帝出手,甚至期盼着大宋的皇帝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李纲端坐在汇英阁里,李清照看着手中的札子说道:“我们要动手,是不是要告诉官家一声?”

李纲无奈的说道:“官家在前线作战,本来就是事务繁多,这种小事,就不用麻烦他了吧。”

李清照合上了札子,盯着李纲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李太宰是怕官家连坐?”

李纲用力的点了点头,李清照这个女子,格外的聪明,坐镇尚宫局,俨然已经有点垂帘听政的味道了。

朝臣们就是担心李清照变成武则天再世,所以才反复的攻讦她。

但是这丝毫无法撼动李清照的地位。

“然也。”李纲将一个茶杯端在手里,失神的说道。

李清照抿了一口茶,笑着问道:“官家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连坐的人。”

“官家刚登基的时候,亲事官伙同赵楷、曹林、王琛、郭奉几人作妖,官家并没有连坐亲事官。那六千亲事官还活着的,大多数都在军中和军校在职。身居要位,官家没有为难他们。”

“八门进京都是只诛杀首恶。城外十四万军卒尽数归田,丝毫没有连坐他们。”

“官家从登基以来,以仁善宽待我大宋臣民,难道这些在李太宰眼中,官家还是不够仁善吗?”

“他还要做什么,才能证明自己足够的仁善?!”

李纲面色发苦,李清照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李纲说不出话来,官家很仁善,尤其是对待宋人的时候,格外的愿意多给他们一个机会。

“人总是会变的。”李纲叹气的说道。

李清照紧紧的盯着李纲字正腔圆的问道:“那个顽劣子,就那个样,还能变成什么样!”

李纲不知道该怎么给李清照解释,凡是涉及到赵桓的事,李清照就格外的不好说话,而且言辞之凶,宛若坊街泼妇一般狠辣。

李纲想了很久,才说道:“官家是仁善的,这一点某甚至和官家上过札子专门说过这件事,仁善要区分对待,说的话比较难听。但是官家依旧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李清照脸色这才缓和了不少,脸上再次浮现出了笑意,说道:“太宰和官家的那次奏对,我倒是有所耳闻。他就那个样子,李太宰也别多放在心上。”

李纲看着李清照满脸笑意,就知道总算是站在了一个立场上,这样自己说的话,李清照才能听得进去。

他笑着问道:“李宫正认为,官家心里,什么最重要?”

李清照思虑片刻说道:“女人。”

“你看他!去个来州!那是御驾亲征?还带这个朱凤英,日夜宣淫!哪里有个明君的样子!哼!”

李纲喝了半口茶差点喷了出去,强行咽下去之后,用力的咳嗽了两声。

这是官家的家务事,轮不到他这个外臣说话,而且官家和朱凤英这事,说不清楚的。

他连连摇头,李清照终归是个女人,涉及到赵桓,就显得有些感情用事。

李纲笑着说道:“官家心里对宋人的仁善,希望给他们一个机会,是希望大宋的百姓们日子越过越好。”

“官家勤于政务,不耻下问,也从来不搞一言堂,这都是明君的表现。也是为了让大宋蒸蒸日上。”

“但是某认为,在官家心里,极度的渴望着对金作战的胜利。”

“而且是那种不择手段,一切以胜利为主的渴望。甚至达到了偏执的地步。这种渴望很可能让官家在处理此次军粮延误之事上,一反常态。”

“哦?偏执?”李清照疑惑的问道。

李纲在宽大的袖子里拿出一本札子说道:“这是种少保当初留下的种家遗录上最后一页,上面记录着鼠疫和天花两种病的威力和后手。”

李清照拿到手里看了半天,才满脸惊讶的说道:“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