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宋很缺钱,李纲真的刚!

“倭国缺什么?”

赵桓敏锐的感觉到了机会,白银!

大宋很有钱,但是也很缺钱,坊间缺钱回易流转。

大宋严禁私铸钱币,一经发现就是灭人满门,但是依然挡不住私铸成风。

自从宣和三年,赵佶在江南玩了一把焦土战略之后,江南私铸已经蔚然成风,但是依旧缺钱。

十分的缺钱。

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在疯狂造钱,铜钱,铜铁钱,甚至铁钱大肆横行于市集。

哪怕是这样,私铸成风的时代,大宋依然缺钱,所以才有了交子这种不符合时代的纸币。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大宋的商贸极为发达。

承平百年,武备不振是坏的结果,那么商贸极为繁荣昌盛,就是有利的一面,大宋缺钱太厉害了。

这也是赵佶当初推动各路用钱引时候,为何民间会配合。

他们希望通过依靠国家信用来推动纸币的发展,继而解决缺钱的问题。

但是赵桓却深刻的知道,这是大宋年间,缺钱的事,靠印是不行的,还是得靠锻造。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大宋虽然缺钱缺的厉害,已经影响到了各地的回易,但是依旧不适合纸币的大肆发行。

民众没有那个防伪的意识,朝堂也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任何观感。

不对,通货膨胀,当初是谁在自己耳边提过一嘴来着?

赵桓陷入了沉思,御驾亲征之前,有人跟自己谈到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那是谁来着?

李纲稍微想了想,脸上露出了了然的神情,笑着说道:“官家,倭国缺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从民生到军备都缺,不知道官家要做什么?白银?”

“就是白银。大宋现在需要大额货币来支撑金融交易。”赵桓愣愣的回了一句,马上反应过来,自己这话在李纲听起来,可能有些拗口,他立刻说道:“大宋缺钱已久,而白银在我大宋稀少,可做大宗回易时候的媒介。”

李纲回到道:“官家,白银在我大宋只能存储在国库里,用于每年向北做岁赐。”

“不过官家此次云中路战事顺利,韩世忠在平州,又演了一出关门打狗,金人只能乞和,到现在王禀占着临潢不走,他金人不也是无可奈何?所以,白银流通也是可行。”

“大宋无法将白银作为官家所说的大额货币进行回易,最关键的就是产量不足。我大宋不产银啊。”

李纲理解能力很好,瞬间听懂了这大额货币的含义。

赵桓点了点头,眼中冒着金钱的光芒说道:“但是他倭国产啊!他倭国一穷二白,随便倒腾点什么,就能赚不少钱呢。”

“卖什么给倭国?”李纲已经皱着眉思考起来。

怎么才能正确的将大宋存在倭国的白银取出来呢?

李纲喃喃的说道:“极尽奢华,雍容华贵的奢侈品。琉璃、丝绸、官窑、茶叶,这些倭国上层人喜欢的东西!”

赵桓想了想说道:“还有各种精锻的佛器,再弄点奢华的寺庙的图纸,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啊!”

都是好东西啊!一老一小在文德殿互相笑着。

不管是琉璃,丝绸,官窑的瓷器,都是价值极高的货物,但是这些东西,真的说有用吗?

都是上层人士才能享用的东西,他们如果喜欢,就必须要用白银来换,就会越压迫百姓。

上层人士最容易腐化,这些玩意儿看似没有危害,但是经年累月,那就是积重难返了。

特别是赵桓要给倭国的那种非常宏伟寺庙的图纸,那你说佛像要不要做成金的?你锻造不出好看好用的佛像,是不是要用我大宋的?屋顶是不是用点琉璃瓦?

那樱花下的琉璃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天皇和皇后踱步在樱花树下,看着天边残阳西下,照耀在恢弘的寺庙中,无数虔诚的信徒,不断的向着寺庙而去。

喔!多么唯美的画面!

奇观啊!奇观误国啊!

赵桓相信倭国皇室,面对来自天朝上国的奢靡文化,村长打架的倭国国主,一定会用最大的力量建设起奇观来。

赵桓忽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那什么,太宰啊,你找个画家,画风景的那种,画一幅《樱花树下的隆兴寺》,画的一定要美。”

“让人心生向往而迫不得已的那种美。送给倭国的使者,这是一衣带水,友谊的见证。”赵桓对这个一衣带水咬的很重。

就是欺负倭人没文化。

“再画一副《夕阳下的皇宫》,要让倭国有和我大宋回易的强烈需求,然后白银结算。”

“再差人临摹一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土包子们也见识下什么叫做天朝上国。”

李纲点头,说道:“臣还有一些想法,倭国一直在学习我中原王朝的文化,臣想着请官家准许,倭国人到我大宋学习书法、绘画、乐理,让他们回去去教化倭国。”

赵桓看着李纲,郑重的说道:“有些东西可以学,有些东西不能让他们学。特别是广备攻城作不得任何倭人靠近。”

“即将开办的军校,就不要让倭人知晓好了!”

“臣知道轻重。这都是社稷神器之学,他倭人还不配。”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虽然武德不盛,但是依然是一个讲究华夷之辩的时代,李纲这些读书人连宋武人都看不起。

指望读书人看的起倭人?可能吗?

事实上,倭人一直在派人到大宋,想要学习大宋的文化、经济、军事还有武备锻造等技艺,奈何没人传授给他们。

很大原因是工匠们也不是很看得起蛮夷。

手艺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秘学,怎么可能传给外邦人?

所以,李纲提议的倭人到太学就学,那简直是无上的荣誉,就是学回去的是书法、绘画、佛学……

赵佶的瘦金体挺好看的。

赵桓觉得李纲这招比自己还要狠的多。

这是要养一群大治废宅出来吗?

“官家,臣觉得倭人一定会感恩戴德,毕竟教化之功。”李纲笑着说道。

赵桓哈哈大笑,妙人。

真正对倭人有用的锻造技术,有用的治国之学,他倭人学不了。

甚至是连儒学这种酸老九的学问,都在禁止的行列里。

之乎者也,他倭人也不配。

李纲之所以和赵桓同流合污的阴谋这三个国家,其实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验。

海贸是大宋的重要财政收入,但是倭人多为海贼,李纲对阴倭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这些明面上堂而皇之的支持,其实背地里都是阴恻恻的谋划。

如果不是站在朝堂宰相,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还会以为他赵桓在与邻睦好,但是这几道命令的背后,是何等的谋划?

大理、倭国不出事才怪。

李纲略微觉得有些不妥的说道:“官家,哪里学的这些旁门左道?官家,君子以…”

赵桓打断了李纲劝谏的话,说道:“少保走的时候,一直叮嘱朕,要阴险一些,要狠辣一些。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大宋刚刚均田,别人越乱,边疆越安稳,不管是谋国,还是谋地,都需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朕知道,少保也知道,不过,这都是权宜之计,到我大宋再次强盛起来!一言定国,如果不尊,则天兵将至!这才是煌煌正道。”

“朕在云中路,在燕京路手里攥着几个杀招,阴损的很,都未曾使出来。”

“赢!堂堂正正!”

“但是大宋需要时间啊。这是李太宰告诉朕的。”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心里如同明镜高悬,臣不多言语,此时多事之秋,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阴刻,非御下,也非御国之善举。还望官家知晓。”

“臣在的时候,还能劝着官家,拦着官家,若是臣走了,官家当日日三省。万事三思而后行。”

李纲的声音里带着唏嘘,赵桓头皮发麻,送走一个种少保,就已经让赵桓非常狼狈,这李纲说什么丧气话!

“太宰才四十三岁,不要说丧气话。”赵桓算是知道了这些大臣的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让人的情绪变化。

“官家,臣有一请,就是这三国使臣参与太上皇禅让大典。这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安了使者的心思。不知官家以为如何?”李纲俯首问道。

赵桓点头,自己放权给宰相,这等芝麻点的小事,还用问吗?

“官家,太上皇不能杀。”李纲突然说道。

赵桓瞪着眼看着李纲,这才知道,这家伙跟自己在这里兜兜转转说什么燕京城,说什么三国使者,都是屁!

图穷匕见,闲扯淡说完了,话题转到了太上皇身上,这话题自然就可以展开说了。

“赵英,你先先去。”赵桓挥挥手让赵英下去。

自从宫中频频出事,赵桓的日常起居就是赵英,还有那五个随着他北上的太监负责。

所以文德殿内并没有扎眼的人物,赵桓相信这群太监不会把今日的话,传的哪里都是。

但是接下来讨论太上皇的事,根本连第三个人都不能知道,即使是赵英。

“你不怕朕杀了你吗?朕都说了,不当讲,就不要讲。李太宰这么聪明的人,还用我多说吗?我知道你想说太上皇的事。”赵桓冷气森然,他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稍微感受了一下大殿里的温度,笑着说道:“官家不会杀我,一是舍不得,找个宰相哪有那么容易。二是这事臣觉得官家心里也在犹豫。”

“太上皇真的不能死。”

“昔有杨广弑父杀兄,得炀帝千古骂名。官家乃是我大宋不世明君,北伐金人定鼎之功,无出其右。官家,不可因小事而废了自己的英明。他赵佶不配。”

李纲是真的什么都敢说,直接把赵佶的名讳都说出来了。

“这说服不了朕。”赵桓摇头,他不在乎名声,赵佶不死,代表着守旧势力不死,赵桓不希望自己人亡政息,大宋再陷入过去的死循环里。

“赵佶他必须死,他不死,我大宋没有未来。朕意已决。”赵桓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个因为青史留名的问题,而不杀赵佶。

大宋需要的是一场彻头彻尾,没有任何余地的改革。

而赵佶就是守旧派的代表,只有把他物理消灭,则大宋才有未来。

李纲摇头说道:“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也只是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而已,软禁在宫里就是。太上皇一个失去了权势的废人,能翻得出什么浪来?”

“朝政非议,群臣心思不稳,官家,不利于朝政啊。大宋亦民心不稳,天下百姓莫不视官家为君父,君父弑父,朝纲崩坏,不利于我大宋。”

“还请官家三思。”

赵桓还是摇头,脱离任何历史背景讨论历史人物,是立不住任何的跟脚的。

李世民的时候是新国初开,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李世民什么文治武功,李渊能翻得出什么浪花来?

自己这是北宋末年,不彻底清除守旧派,如何继续做事?

“官家,可知前宋太祖刘义隆?”李纲再次开口说道。

李纲,你等一下,宋太祖不是赵匡胤吗?你这直接给宋太祖改名换姓是不是过分了?

【历史事件提醒:刘义隆: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一生殚精竭力北伐,意图终结大分裂时代,但是晚年的北伐失败,导致刘宋国力萧条。】

【而刘义隆也被二十年的太子刘勋所杀,开启了刘宋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最后被权臣萧道成所取代,成立了南齐。】

赵桓看着刘宋的资料,就觉得了不得。

刘宋居然是一个有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寒门掌机要的朝代,而且像谢灵运、祖冲之都是刘宋的人。

还有《世语新说》、《后汉书》也是成书于刘宋年间。

啧啧,了不得啊。

“官家,刘勋弑父取而代之,朝政崩坏,帝王更迭极为频繁,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气运,而这刘勋后世也称之为元凶勋,贼勋,逆勋。任何前宋的史书,都未曾承认过刘勋的帝位。”

“弑父之恶名,穷弑极逆,开辟未闻,生民以来,未闻斯祸,官家三思。”李纲俯首说道。

赵桓摇头说道:“朕不在乎史书给朕安排什么名头。朕不在乎。朕要的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百姓富硕,劳有所获,安居乐业就够了。”

李纲仿佛猜到了赵桓要说这个,愁容满面的说道:“那官家,赵构南方谋算自立,太上皇身死,赵构岂不是有了为父报仇的大义?授人以柄之事!不能做呀。”

赵桓沉思了很久,点头说道:“有理。”

即使再不满赵佶二十六年来的所作所为,他也不能拼上大宋价值观崩溃,物理消灭赵佶。

他赵佶,真的不配拉着大宋陪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