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一三六章 功勋制度

乱清 第一三六章 功勋制度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3:22 来源:笔趣阁

第四师的第十三、第十四团,兵源以华工为主,多在亚特兰大战役后入役,还有不少是萨凡纳战役后才加入轩军的,没打过什么特别激烈的仗,战斗经验不算丰富。

刚从第五师并入的第十七、十八团,是轩军赴美时留在国内的那一部分,完全没有经历过美国内战这种近代化战争的洗礼。

所以,相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师,第四师是比较“新”的,要多“淬火”,才能百炼成钢。

长州藩的军队,算是从封建化向近代化迅速过渡的一支军队,拿来练手,勉强够用。

至于第三师,四个团里面,第九团是白人团,第十团、第十一团是黑人团,就是说,第三师四分之三员额是地道的美国人,征日既然是中美联手,派第三师出战是否更有“中美合作”的氛围?

这当然不是主要的,关卓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日本人留下这么个印象:来打他们的,除了中国人,还有“洋夷”。

一来,可以对日本人形成更大的心理威慑;二来,日后如果有人算账的话,记得算上美国人一份。

兵力方面,如果仅从战役战术层面上来说,一个步兵师加一个炮兵团已经足敷使用,而关卓凡带去日本的,整整比这个数字多了一倍。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上保险,而是为了练兵。只是这个“练兵”和第四师的“练兵”,性质不同,关卓凡在这儿要练的。首先是运输和后勤。

超过两万人的大军。跨海登陆异国。虽然比不得远涉大洋彼岸,但也要数日时间的海程,对远程输送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说“前所未有”,是因为赴美作战,从上海到三藩,运输和后勤完全由美国人一手包办——到了美国之后更不必说,轩军不过是做个乘客而已;这一次征日。美国人提供的,不过是船只和海员,双方当然要诸事协商,但筹划和主导整个行动的,却是轩军自己。

自万历朝鲜之役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过大规模远程海路运兵的经验。康熙年间施琅征台,要跨越的,是较窄的台湾海峡,其难度和远征日本是没法比的。而且,近代军队的后勤保障。比施琅那个时代的军队要复杂得多。

这件事妥妥当当地办下来,不但轩军补上了一块紧要的短板。整体作战能力更上层楼;就整个中国而言,也可以算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跨过了一道重要的沟坎。

是次征日,将在上海建立后勤支援基地。各种军需物资,主要由两江负责。曾国藩办粮台,是可以放一百个心的,而且曾国藩很晓事,知道轩军军制与湘淮大不相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已经向轩军要求,提前派人入江宁两江总督幕,“以备咨问”。

关卓凡曾经考虑过要不要借着这次征日,趁机把两江总督这个位子拿过来。终于还是觉得火候不到,太急吼吼了,曾老头的脸上实在不好看,最后做罢。

之所以将后勤支援基地放在上海,是因为上海到长崎的航程是最短、最便捷的。而这次征日,中**队的攻击方向只有一个,无需分路出击,所以,为方便后勤保障和统一调度,各部先汇集上海,然后从上海次第出发。

会议之后,轩军两个营的先遣部队,立即先行赴日。长崎派驻一个营,任务是建立接应和中转的基地;马关海峡对面的小仓城派驻一个营,任务是建立登陆马关的后勤基地。

上海基地、长崎基地、小仓城基地,统由总军需官贝灵格主责其事。

驻天津的主力部队,姜德率第四师第十三、十四团先行开拔,他们要先到江苏和新并入的第十七团、第十八团“合练”。

关卓凡带近卫团第二批出发,他要到上海,恭候“翁贝托国王号”和“杜里奥号”两位洋美人的驾临,接待一众英国顾问,然后,该发给福州船政局和海军学堂的,就发到福州去;然后,主持轩军海军的正式成军。

张勇率大部队最后出发,包括第三师全师,两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两个工兵营,以及伊克桑、郑国魁、安德森、施罗德等高级将领。

以这次征日为契机,关卓凡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陆战队”。实话实说,“海军陆战队”该怎么训练经营,关卓凡所知有限,具体事宜,要交给英国顾问来做。但兵员的选拔标准,关卓凡心里大致是有数的。首先,得会游泳吧?

轩军的兵源,华员之中,前期以江浙人为主,后期则以美国加州华工为主,而美国加州华工几乎全部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就是说,轩军现有的人员构成,沿海地区人士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水性好的很多。

洋员之中,出身田纳西河、密西西比河附近,以及特拉华州、马里兰州等东部沿海州分的,有很高的比例,其中水性好的亦不在少数,有不少还干过水手,甚至出过远洋。

关卓凡发现,他拿来挑选做海军陆战队的兵员基数,居然相当不小。

而这个兵员基数,对进一步扩建海军,也有相当助益——可以直接从陆军中抽调部分合适人员。

海军陆战队将归属海军,亦将是第一批登上马关的部队。

这次军事会议,还通过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建立轩军的功勋制度。

现在朝廷的军功制度,不外是两条:给官、给银子。这是地道的农业社会“官本位”军功制度,完全不适合近现代军队建设的需要。关卓凡暂时还无法从国家层面对整个军功制度进行改革,只能在轩军内部先做起来,而且还得和朝廷的军功制度一起,玩“双轨制”。条件成熟的时候,才能以国家名义,把轩军的一套,推行于全军、全国;同时,逐渐废止旧有的军功制度。

近现代的功勋制度,起于欧洲,源于军事,但并不局限于军功。军事之外的领域,关卓凡现阶段当然顾不上,只能集中精力,先把军队的事情办好了。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功勋制度体系庞杂,名目繁多。不过这是人家好几百年累积出来的,关卓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这么大的一个功勋体系,只能先从最基本的做起。

欧洲的功勋制度,花样是多,好看是好看,但关卓凡认为有一个毛病:等级过于森严。许多勋位只有“有身份的人”才可能得到,有的勋位还设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像英格兰的嘉德勋章,只能授予二十四人;苏格兰的蓟花勋章,只能授予十六人;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只能授予二十二人。

这种制度,看起来很酷,获得者也会有很强的荣誉感,但究其竟还是一种封建余绪,剥开炫目的华衣,里面是陈旧的贵族骑士等级观念,属于高高挂起、自重门户的一种做法。

欧洲功勋制度的这个特点,自然而然,被封建残留较多的政权模仿,比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又比如中国的北洋政府。

明治政府的八个等级的“勋等赏牌”——即后来大大有名的“旭日章”,基本上勋等和军官士兵的等级对应,低级官兵拿到高等级的勋赏,基本是不可能的。不因如此,因为七等以下的勋章,多授予身份微贱的兵卒,赏勋局认为,天皇在上面署名,有损皇室尊严,于是七等勋以下采用规定制式,取消了原有的天皇亲笔签字的“御署名”。

这一套,北洋政府学起来是最逗比的。

英国、日本的功勋制度中,勋章等级和获得者身份的对应,只是个“潜规则”,并不拿到纸面上,而且也不是百分百绝对的,但北洋政府的功勋制度,却完全明码标价:

“大绶宝光嘉禾章”分五等,这个是“最高荣誉”,和普通士兵没有一毛钱关系。

“嘉禾勋章”和“白鹰勋章”分九等,一至四等授予将官,三至六等授予校官,四至七等授予尉官及准尉见习军官,六至九等授予士兵。

“文虎勋章”亦分九等,一、二等授予上等官佐,三至六等授予中等及初等官佐,七等以下授予士兵。

又有“陆海军奖章”,分为四等,一二等授予军官,三四等授予士兵。

关卓凡想,这么上下划线,能有士兵愿意出力给你打仗?这个功勋制度,大概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北洋政府军队的战斗力了。

而民选的美国,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比如关卓凡前后拿过两枚、叫总统和五星上将都魂牵梦绕的“国会荣誉勋章”,美利坚合众国的最高荣誉,即便是最普通的士兵也有机会获得,而且,获得勋章的概率比高级军官更高。

看看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标准:“具备英勇顽强、自我牺牲、临危不惧的事迹,所表现的勇气与大无畏精神明显超过同伴。”显然,这个标准,直接接敌的低级军官和士兵,更有机会做到。

原时空,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共颁发了三枚“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两位上士,一位中士。

当然,考虑到关卓凡穿越的时间点,后两位的事迹,关卓凡大约是不晓得的。

无论如何,轩军的功勋制度,关卓凡不会走欧洲那种路子。关卓凡认为,建设近代化军队,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后发国家,重点要放在激发普通士兵的积极性,而非笼络旧贵族。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