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六十章 军机帝师

乱清 第六十章 军机帝师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这个确乎万万没有想到,恭王呆了半响,长叹了一声,说道:“好,好,我服了这个人!”

文祥内心的欣慰,一样是难以言喻的。这场天大风波,至此终于涛平浪静,他在中间费了多少心血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国家可以再度从容前进,而且,可以预期,由徐行而快趋,步子将愈迈愈大。

他今年四十七岁,相信能够看到中兴大治的盛景!

“明发上谕”中并未指明恭王“重领军机”,但这是不言自明的。

“军机领班”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称,大多见于口谕,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在笔谕中出现。比如因为当事人资历有限,新官上任,为强调身份,讲其他事情的时候,顺带一笔。

恢复恭王“内廷行走”和“仍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上谕中,点明关卓凡的身份是“军机领班”,就属于这种情况。

以恭王的身份资历,不须做这种强调;在“裁抑”恭王的背景下,也不可以做这种强调,不然,一定有人会琢磨出事实上不存在的“意思”来的。

中国近现代之前的官称,大都如此含混、微妙,当然,非常讨厌。

根本原因,是皇帝为了集权于自己的手中,不把明确完整的权力赋予臣下,以方便自己随时掌控整理调度。

比如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品级,仪制上互不相属,皇帝既可以全班召见。也可以随时召见其中任何一人;而任何的一件事。可以交给任何的一位军机大臣办理。

不过。这个制度,对关卓凡不是没有好处。如果他“帘眷独渥”,军机处真就是他的“橡皮图章”了。

因为就制度而言,皇帝交代某位军机大臣办理的事项,虽无需军机处其他成员“公议”,却是以军机处的名义对外发布的。

比如,一件差使,明明是由“顾委会”办的。但关卓凡可以“管部”的缘由,请旨以军机处的名义施行。

而这件差使,如果关卓凡不愿意,军机处其他成员,其实毛都碰不到一根。

至于两个“军机领班”,如何“排班”,“站位”?

这个问题,重要而微妙,但并不难解决。

单独觐见,没有这个问题。

如果“叫起”的是军机全班。进养心殿东暖阁的时候,恭王年齿较长、爵位较高、资历较深。当然走在前面。

这个不会引起对恭王和关卓凡在军机处的地位的任何误会。就像朝廷大典上,老惠亲王的排位一定在恭王之前,但没有人因此认为,老惠亲王的话比恭王管用。

奏对的时候,恭、关并排站立——已经给了关卓凡“免跪”的恩典。

其实御姐还是爱看关卓凡跪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为了和恭王“相敌”,只好请这位情郎站起来。

回事情,一人一件,交替进行。

只要没有人故意捣乱,应该是井井有条的。

第二天,恭王一大早就来到了军机处。

他早,其他几个大军机也不晚,关卓凡和他更是几乎前后脚到的。

恭王见了关卓凡,极其热情,握着他的手说:“逸轩,你剿回剿捻、凯旋回京之后,可还没去我那里坐过。昨儿晚上,你六嫂还跟我唠叨,‘关逸轩’三个字,听得耳朵里已经长出茧来,还不晓得人什么样子?你说,都是一家人,这成什么话?拣日不如撞日,今儿下了值,晚饭在我那里吃,你也该见见你六嫂!”

好家伙,这就成兄弟了?还有嫂子?这个……是不是太客气了?

关卓凡入玉牒,宗人府颇费心思,把关卓凡算成了文宗这一辈。虽然关卓凡的这一支和大宗远了一点,但既然都是宗室,又是同辈,叫一声“六哥”“六嫂”也不为过。

关卓凡笑道:“六爷太客气了,我恭敬不如从命,那,今儿就叨扰了!”

军机“叫起”,恭王含笑目视关卓凡,意思是咱们俩谁走在前面啊?

关卓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清清楚楚地说道:“我附六爷骥尾!”

恭王拱了拱手,道了声:“有僭。”然后带上大帽子,第一个走出了军机处。

今天军机“叫起”,纯粹“见面”,犹如“演习”。谁先谁后,如何“站位”,两个领班如何轮流奏事,其他的军机大臣如何“越次回奏”,等等。因此事先君臣已有默契,重要的事情,只要不是急务,不必放在今天交办或者上奏。

“演习”的结果,确实“井井有条”,于是彼此满意。

军机大臣“跪安”之前,慈禧说道:“关卓凡,你留一留,有几句话要问你。”

这个原在关卓凡意料中。昨天下午,他上了一个密折。密折里的提议,兹事甚大,关节甚多,今天两宫非当面向他问个清楚不可的。

既然是密折,自有不足为外人道处,所以得单独回奏。

其他的军机退出之后,慈禧高声说道:“来呀,给关卓凡搬一张凳子来。”

外面的太监,赶忙进来,搬了张锦凳过来,在御案的左手边轻轻地放下。

这就是“赐坐”了——这是关卓凡首次在两宫皇太后面前享受到的“恩典”。

他恭恭敬敬地谢了恩,坐下了。心里想:什么“待遇”都得比着恭老六,挺好。

看着他坐下来,两位御姐的脸上,自然而然地露出了笑容。

慈禧的笑容里,还多少带了一点俏皮的味道,好像关卓凡是一件什么有趣的物事。

她缓缓说道:“你那个折子,教皇帝‘兵事、洋务’的师傅,是不是就是你自个啊?”

关卓凡颜色不变,说道:“臣的一点小心思,难逃两宫皇太后洞鉴。臣厚颜,是打算毛遂自荐来着。”

关卓凡的这个密折,就是关于为小皇帝添加师傅的事情。

关卓凡建议的第一个人选,是翁同龢。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那一年,他不过二十七岁。翁同龢是有真学问的,而且,人也开通,不是倭仁那种老古板,也非徐桐那种道学家,拿来教小皇帝写字、做文章,做基本的语文训练,一定是好的。

至于在政治上影响小皇帝,像原时空他做光绪帝的老师那样,关卓凡以为,这个时候的翁同龢,还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先不需要操这方面的心。

翁家是常熟望族,祖孙三代,都出牛人。

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在咸丰朝做到大学士,也做过同治小皇帝的师傅。

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

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幼承家学,惜乎屡试不中。翁存心死后,以帝师故,朝廷赐其孙翁曾源举人,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一举大魁天下。

如果翁同龢进“弘德殿行走”,那么翁家前有“叔侄状元”,后有“父子帝师”,算是佳话加佳话了。

关卓凡举荐翁同龢做小皇帝的老师,除了翁同龢确实是合适的人选外,和翁家的籍贯、背景也有关系。

翁同龢既然是江苏人,那么和潘祖荫一样,可以算到“轩系”里面。对于读书人来说,成为帝师,既是绝大的荣耀,也是踏上入阁拜相的捷径。“荐主”的情分至重,翁同龢必然感激。加以经营,翁某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羽翼。

除了举荐翁同龢,关卓凡建议,为小皇帝的功课,加一门“兵事、洋务”。

“洋务”——关卓凡在折子里说,现在这个世道和以前已经不同了,不论是友是敌,总得和洋人打交道。既然要打交道,就得知己知彼,这样才不会吃亏,才有胜算。

还有,咱们现在大办洋务,晓得洋务是怎么回事,才不会被下面“蒙蔽圣聪”。

*(未完待续。。)

ps: 明天公事加私事,得办一天,只能一更,放在傍晚,抱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