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乱清 > 第五十九章 最长的一天

乱清 第五十九章 最长的一天

作者:青玉狮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53 来源:笔趣阁

徐桐讲《大学》,《中庸》,一样是烦死人不偿命的东西。

除了倭仁、徐桐两位,还有教“国语”的“谙达”。对于满语这种处于“僵尸”状态、满洲贵族之间都不使用的语言,小皇帝能有兴趣学吗?

偏偏中国历代王朝,以清朝对皇帝和皇子的教育最为严格。

拿小皇帝来说,每天卯初——早上五点起身,卯正——早上六点上书房,十岁不到的孩子,大冬天的从被窝里捞起来,不容一丝假借。除了中午回宫进膳,有半个时辰的空闲,一直到午后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之间,功课才完。

清制,皇帝、皇子“上书房”的时候,师傅权威最重,其他的人,包括太后、皇帝,都不能干涉。如果师傅不放学,全世界只好一起陪着等。以致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已经过了饭点,师傅还在那里长篇大论,慈安、慈禧两个太后,只好饿着肚子等小皇帝下学,然后才能传膳。

这种教育制度,如果不考虑小孩子的承受能力,本来是要点个“赞”的,可是——教的都是些什么东东嘛!

这就是清末对于皇帝的教育:花最大的气力,教最没有用的东西。

小皇帝的痛苦可想而知。

不是“不学好”,实在是“学不好”。

慈禧抱怨小皇帝的功课,其他军机大臣可以暂时不说话,关卓凡身为军机领班,不可以不说话。因为“启沃圣聪”。绝不仅仅是皇室自个的事情。而是真正的国家大政。军机处责无旁贷。

关卓凡只好说道:“许是功课太重了?虽然圣明天纵,年纪总是还小。”

“功课太重”是实情,慈安地位超然一点,看得反倒明白,刚想出声表示支持,慈禧却说道:“唉,明年就十岁了,快成大人了。怎么能说还小?康熙爷这个年纪,已经办了多少大事?”

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慈禧和原时空那些一到周末就把小孩子送到各种“班”里的母亲,没有任何区别。总是求全责备,望子成龙——虽然她的儿子已经是“龙”了。

当然,此“龙”非彼“龙”。

还有,康熙擒鳌拜的时候已经十五周岁,按当时的算法就是十六岁,圣祖爷十岁的时候,似乎也没做什么大事情。

关卓凡觉得很有趣。对康熙的这个模糊的误会,原时空和本时空原来是一样的。甚至包括慈禧这样的皇室的成员。

这种场合自然不好说破。关卓凡说道:“臣以为,倭仁的学问太大,总要慢慢领会,略假时日,皇上的圣学一定是可以精进的,圣母皇太后不必过虑。”

这个话暗指倭仁古板,教而不得其法,两宫皇太后都听出来了,互相望了一眼。

“不是我儿子笨,是老师没教好”,这种话,当妈的永远是爱听的。

慈禧沉吟道:“倭师傅年纪大,差使多,实在是太辛苦了一点,弘德殿是不是再添一位师傅?”

关卓凡脑子中灵光乍现:老子可以干这个活!

兹事体大,容俺好好想一想先。

关卓凡说道:“是,朝廷体恤老臣,倭仁一定感激。臣等下去,好好商议一番,尽快将人选进呈御览。”

没有更多的话了,军机大臣跪安退出。

一出养心殿东暖阁的门,就看见醇王陪着恭王,在院子里远远地候着。

关卓凡突然明白了,慈禧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扯儿子读书的事情?——故意叫恭王在外面等。

醇王看见军机们出来了,带着恭王,向东暖阁门口走去。

双方错身而过,这个场合不好说话,彼此微笑点头示意。

关卓凡心中微动:恭王脸上的那种诚惶诚恐,他从所未见。

醇王朗朗的声音响起:“恭亲王奕??候见。”

就在军机大臣将要走出养心殿东暖阁院子的时候,从东暖阁里传出了哭声。

是恭王的声音。

这儿到东暖阁,已经有一段距离,东暖阁的门上,还挂着厚厚的棉帘子,可恭王的哭声,依然听得清清楚楚。

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

几个军机大臣心中大动,互相以目。

关卓凡心想,真的是“伏地痛哭”啊,历史的魔杖,究竟逃不过去。

天上彤云密布,眼见又是一场大雪。雪停了,会是一个晴天吗?

恭王收泪之后,两宫叫太监给他搬凳子、绞毛巾,然后絮絮如家人,颇说了几句窝心的话。

恭王则站起身来,反复表示愧悔之意,特别是“不敢怨怼”。

然后两宫的话头就转到恭王的复出上,明里暗里,说这个出于关卓凡的一力举荐,以后他和关卓凡,“一个锅子里搅勺子,可得好好儿地搭伙计。”

恭王庄容说道:“臣和关卓凡,同为国戚,与国同体,一定同心共德,共赴王命,断不会叫两宫皇太后失望的。”

他顿了一顿,又说道:“臣视关卓凡,于私为兄弟,于义为诤友,于公为良师,于国家,为柱石。”

这话的调子,高,真是高。

慈禧微笑着说道:“‘柱石’这个话说得好。关卓凡曾经跟我们姐俩,说过美国那位姓林的‘总统’的一段话。嗯,大约是这样子的:‘中国、美国,一东一西,就像两根擎天的柱子,互相搭把手,就都能站得稳、立得牢;中国和美国立定了,这个世界就安稳了,庶几正气张扬,邪佞不生。’”

慈禧喝了一口茶,说道:“六爷,我们姐俩,也盼着你和关卓凡,能够成为咱们中国的两根擎天的柱子。”

奖誉之隆,倚望之殷,恭王十分激动,跪倒磕头,朗声说道:“臣感念天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谈得如此“投契”,但并未当场许恭王重回军机,他还得回府等“后命”。

这对于恭王,真是“最长的一天”。

中午的饭,山珍海味,毫无滋味,到底只喝了一碗粳米粥。

一直等到申初,终于听见书房外脚步声响,听差来报:“文大人、宝大人到了!”

开门迎出,看见漫天飞雪之中,文祥、宝鋆迤逦而来。走到跟前,看清楚两个人的脸色,恭王心中的那块大石头轻轻落地了。

文祥和宝鋆进了书房,听差进来,替他们将落在身上雪打扫干净,将他们的大帽子接了过去。

文祥舒了口气,掏出一张纸来,递给恭王:“六爷,这是草稿,琢如留在军机处主理,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到了内阁了。”

这是“明发上谕”。

恭王接过来,手有一点点发抖。

底稿是曹毓瑛的手笔,不过上面另有增减,字迹略显拙稚,不晓得出自谁的手?但恭王此时顾不得这个,先细细地看下去:

“谕内阁: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日恭亲王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无以自容。当经面加训诫,该王深自引咎,颇知愧悔,衷怀良用恻然。

“自垂帘以来,特简恭亲王在军机处议政,已历数年,受恩既渥,委任亦专;特因位高速谤,稍不自检,即蹈愆尤。所期望于该王者甚厚,斯责备该王者,不得不严。

“今恭亲王既能领悟此议,改过自新,朝廷于内外臣工,用舍进退,本皆廓然大公,毫无成见;况恭亲王为亲信重臣,才堪佐理,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耶?

“恭亲王着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王名目,以示裁抑。望其毋忘今日愧悔之心,益矢靖共,力图报称;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诿,以负厚望。钦此。”

恭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内心欣慰,难以言喻。

这道上谕,确定恭王重回军机之外,措辞上也很给恭王面子。特别是“位高速谤”“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两句,尤其叫他舒心。

这两句,都是后来加进去的。这个笔迹,恭王不认得,问文祥:“博川,这是哪一位改的呀?”

文祥郑重说道:“是关贝子。”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