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明末屠夫 > 第十六章 民不告,官不究

明末屠夫 第十六章 民不告,官不究

作者:兮非可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40:28 来源:笔趣阁

很快,虎头山就停止了招人,因为满了。确切说,杨炯都低估了二两银子的威力。在一个普遍从地里刨食的衡州府,二两银子可能是一家人一年也赚不到的。不仅赚不到,能不饿死,偶尔能吃上几顿饱饭,沾点荤腥,都要天公作美和官府仁德了。能赚上二两银子每个月,当个土匪都给干,反正是贱命一条。这是杨炯找新入伙的兄弟问话时,大伙普遍的心声。

看到大家的反应,杨炯心里对明末的农民起义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太穷了,太苦了,而且是让人绝望的那种穷苦,逼着大家宁可死亡,也不愿再苟且下去了,宁可自我毁灭,也要站出来摧毁这个让人绝望的世道!

队伍迅速膨胀到了二百五十多人。好多人都是先前那五十多个兄弟们拉来的,都是些表兄弟、堂兄弟、连襟什么的。乡下人,实在厚道,好处优先自家的乡亲。在这些人的苦苦哀求之下,杨炯不得不遵循人心所向,一番精挑细选,招了两百人。新招的,都是些精壮的年轻后生,算是把虎头山里散居的猎户一扫而空,还有少数的山下农户子弟。由于人数有富余,之前预想的长枪队也扩编到两个总旗。

对照大明朝卫所军的编制,杨炯算是一个超编的百户官,下辖两个长枪总旗、两个刀盾手总旗、一个弓箭手总旗,连带他选的十个亲兵,算是独立的一个小旗。

这天是人招满后,队伍整编后的第一次集合。两百五十多个人,分列成五个小方队,在几个虎头山老兄弟的吆喝带领下,勉强把队伍排整齐了。张扬、兴奋、甚至有点变调的口令声,不时的喝骂声,几个老兄弟的脸上洋溢着迈上人生巅峰的那种满足感与获得感,这让杨炯心里有点恍惚……某种意义上讲,队伍的扩编,就意味着升官,而且是火箭般的升官速度。

**,老兄弟里最早向杨炯表忠心的,这次立马就当上了两个长枪兵的其中一个总旗官,还有之前的两个小旗负责人,都是直接当上了总旗官,其他的兄弟,最次基本上都是小旗官。

等队伍集合好以后,就到杨炯训话了。之前,杨炯也串过他们的宿舍,也在校场上看过他们临时性的训练,有过接触和聊天,甚至不少家伙的名字也是能叫出来的。但是,正式训话,是有政治性的!杨炯觉得,这个话要训好,得抓住大家的爽点!前世,杨炯有次和搭档一次闲聊,也就是教导员,他说,当领导,得“有两手”讲得一手好故事,装得一手好逼。讲不好故事,人心就容易散,人心散了,单位的建设就容易出问题;装不好逼,领导就会没威信,很多工作就不好开展,潜规则里的利益也得不到,这个领导就当得不滋润。

杨炯深以为然,也躬身实践过,效果还真不错。到了这里,杨炯决定继续用。

“……一年前,我在衡州府杀猪卖肉,想着到年底能攒上二两银子就不错了。两个月前,我带兄弟们下了趟山,就带回了五千多两银子。为什么?”杨炯突然举起双斧,慨然喝道,“只要我们有斧头、有长枪、有刀盾、有弓箭,我们就有地盘!有了地盘,就会有银子、有粮食、有女人!大伙告诉我,我讲的对不对?!”

“对!对对对!”赤果果的利诱,让气氛瞬间燃爆起来。

“想不想有更多的银子、更多的粮食?想不想有女人?大伙们,大声喊出来、告诉我!”

“想!想想想!”大伙大声呐喊,亢奋地举起手中的武器。

……

氛围在于互动,互动更有氛围。

训话貌似比较成功,算是初步给大伙讲了个好故事。这个好故事的主题就是更多的银子、粮食和女人。队伍里有带着老婆小孩来投奔的汉子,但更多的是穷得还没娶上媳妇的后生。杨炯的训话,无疑成功激发起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有克服练兵苦累的内在动力,才会有虎头山的强军梦、虎头山梦!

听着大伙声嘶力竭的呐喊,看着大伙热血沸腾的红脸,杨炯对前搭档无比钦佩:“有两手”还真有两手啊!

这次训话是大练兵的开幕式。人没有官府多,装备也没有官府先进,社会资源更是赶不上官府的九牛一毛,若是不从训练水平上超越,那只能等着被剿灭吧。之前几个蟊贼而已,而且还算安分守己,官府没太在意;现在两百多人,下步自然成了维稳的重点对象。

杨炯下了决心,要往死里训,要对得起二两饷银。对于训练,杨炯算是专业人士,把纪律意识刻进脑子里,把杀人技能刻进肌肉记忆里,这就是训练的终极目的。和训练最初的老兄弟一样,上午练队列、下午练技能、晚上叠被子。为了尽可能统一,杨炯咬牙给每个人配发了一套被子和毯子。不然,好多人家里实在太穷,铺盖上到处是补丁,有点甚至是一堆破烂,摆在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宿舍里,对比太强烈,实在太打虎头山的脸。

杨炯召集所有的总旗官和小旗官,有些兴奋地拿出了一份训练计划,扔在桌子上让大家相互传着看。然而,大伙面面相觑,表示完全看不懂因为他们都不识字。

杨炯心里被泼了盘凉水,只得逐条逐项给大伙解释:上午队列训练,主要是采用后世他自己经受过的训练。因为汲取了古今中外的长处,再加上“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政治要求,红色军队的队列训练水平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军队里各种情况下都基本上有相应的队列动作和口令,显得非常规范。

下午技能训练,是指携带武器杀敌的技能训练,分为单兵训练和协同训练,比如长枪兵持枪刺杀和与同伴协同刺杀。现阶段因为场地限制,没办法五个总旗进行协同训练。比如弓箭手训练,校场总共才两个足球场这般大,一箭射出去,很容易射到其他人,或者直接掉山沟里了。

简单的计划,里面蕴含的是治军与练兵的理念。一群大多连现在的朝廷官军都没见过的蟊贼,哪能理解现代军队的理念。在他们眼里,打仗跟打架一个道理,谁人多,谁胆大,谁就赢。但大伙都不是笨蛋,尤其私下听说山寨里老兄弟讲的“奖赏不是分赃事件”后,对于大小王还是分得清楚的。

于是,大伙纷纷发言:

“大当家就是厉害!这个好,这个好!”

“大当家无所不能!”

“大当家说了算,就按大当家说的办!”

“我就听大当家的!”

……

杨炯心里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好好的议事会,怎么就变成表态会了?歪楼也歪得太快了吧!

虽然大伙没提什么建议,但好歹执行的态度是端正的。接下来的日子里,就严格按照杨炯的计划组织训练。每天早饭和午饭过后,以小旗为单位组织,人员铺满了整个校场,口号声响彻了整个山顶。由于扩充太快,合格的骨干力量太少,不少小旗长都是杨炯往人堆里一扫,凭借后世的带兵经验,从中选出老实厚道人,直接就任命了的,导致组训的力量完全跟不上。

于是,杨炯只得每天晚上先组织总旗官和小旗官进行示范教学,把接下来一天要教的临时教给他们。至于效果怎么嘛,简直惨不忍睹。不过杨炯也不生气,还是继续教,抱着教会一个是一个,教会一点是一点。没办法,毕竟再速成的军官训练班,也得好几个月。后世的军校,基础任职教育就得四年到五年。

风风火火的大练兵磕磕绊绊地进行着。虽然对比上一次杨炯亲自教,这次的组训效果,算是直线下降,但胜在人多,氛围反而更好一些。人是社会性、群体性的动物。看到这么多人一起在训练,不由得生出一种豪情,就是那些小旗官,比起口令来,一个比一个高亢,直至声嘶力竭。

很多随队来的婆娘和小孩,没事也都喜欢围在校场边上观看,还指指点点的。这让大伙训练积极性更高了,没人愿意在一群婆娘和孩子面前丢面子。因为连续做错动作,或者不听号令,是要当众打棍子的,而且还是扒掉裤子开打。

一个月之后,杨炯感觉队列走得差不多了,单兵技能和协同配合也有了点模样,便开始了合练。山上的校场满足不了合练的要求,杨炯只得把队伍带到山下进行训练。

到了这个程度,主要训练的就是指挥官和队伍的整体行动能力了。杨炯让人采购了一批鼓和锣,还竖起了旗帜。代表杨炯所在的中军位置是一杆大旗,赤红的旗帜上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依然是杨西施的手艺。几个总旗也是类似的抽象风格,都是在红旗上加上相应的标志,比如长枪总旗就是一杆长枪,上面再绣上“左”“右”来区别左右两个总旗。

没有采用指挥官的姓氏这一通俗做法,这也是杨炯考虑到要尽可能消除队伍里的个人色彩。凡事尽量未雨绸缪的好。

在这个把月里,小王师徒是白天忙到黑夜,打铁房就没有消停过。好在小王师徒按照杨炯的意思,又拉了一批原来熟悉的同行临时过来帮忙,勉强按计划交付了枪头、大刀以及一部分“女人肚兜式”的护甲。至于弓箭,造箭头可以,造弓就免谈了。好在杨炯招的人大部分都是原来山里的猎户,暂时还能用自己的弓凑凑数。不过在杨炯看来,扩大和改组小王师徒的打铁房,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一个有战斗力的武装集团来说,花钱是买不来真正好的武器装备,只得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杨炯打算,得再强留一批打铁匠。

两百五十多个人,五个方队,长枪如林、长盾如墙,有旌旗、有锣鼓,或进或退、或中央突破、或两翼合击,时不时还可以看到弓箭手,一声“射”令,在犀利的破空声里,四五十根箭支画出漂亮的抛物线。杨炯不由感慨,汉人真是天生的建设者,可以修路造屋和建设家园,同样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也很快。这才多少时间,队伍就有那么一点样子了。指挥官重要,但既听话又聪明的士兵更重要。而汉人文明程度高,听话聪明、有组织性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自然禀赋。

非常凑巧,杨炯山下练兵的地方就在何家冲附近,也就是上回抢劫何举人的地方。从来没见过的稀罕事,自然不缺乏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何家冲附近的老百姓都被吸引了。先是远远观看,后来发现杨炯他们没有驱赶搭理,便渐渐靠近。有几次因为靠得太近,甚至导致杨炯将队伍转向后,都没法射箭,因为没多远便是看热闹的人群了。

杨炯不是杀人狂魔,更没想过欺负老百姓,毕竟“为人民服务”“人民子弟兵”的教诲已经刻入了血脉和灵魂。不得已,杨炯便让人拿石灰在地上画了个大圈,以示警戒。

何家父子也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竟然出了这么一伙土匪,光明正大地进行训练,何举人认为有必要探探虚实。

作为一个有见识的读书人,何举人看的是是门道,观察得很仔细。这般土匪都比较年轻,没有一个头发胡须发白的,一溜的壮汉和后生,不是老弱病残;五个方队,有旌旗锣鼓,还有跑来跑去传令兵,队伍如臂所指,不是乌合之众;长枪和刀盾的款式大小一样,连护甲都是一样地怪模怪样,勉强也算得上衣甲鲜明了。

何举人越看越郁闷,脸色青白变幻,心里一阵肉疼:老天爷,估计这都是花我们家的钱呀!

这时,儿子发问了,“爹爹,这般蟊贼,如此这般猖狂,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耀武扬!官府怎么不出来管管?”

儿子的问题,让何举人迅速从一个被伤害者,转化为一个教育者。思索了一小会,方才语气凝重地告诉儿子,“我儿,天性可以天真,但看世事想问题可不能天真哩。是知县大人,还是知府大人来管呢?拿什么来管?对付这伙蟊贼,可不是轻易的一句话啊!这里面是牵扯着不少的钱粮,还有朝廷兵马的调动,搞不好还牵扯着不少的乌纱帽哩!更何况,你看,这伙蟊贼,如此穷兵黩武,估计钱都花在队伍上了,剿下来又有什么好处?”

父亲的话,反而让儿子更是疑惑,“爹爹,那你说官府会怎么办?”

何举人从容一笑,淡定开口,神情宛若一个神棍,“民不告,官不究!等着事情闹大再说吧。好在,看这些蟊贼的做派,倒也不是穷凶极恶之徒,暂时倒不用担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