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荐

苏厨 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荐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赵顼这才问道:“召相公来此,非为别事,只因你一直在京中任职,了解官事。我想知道,朝中有没有那种长期在太常寺担任职务,精熟典仪制度的老臣?”

王珪刚刚松下来的一口气又紧了,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人就是苏颂,这,这一定是苏油进了什么谗言,赵顼想要启用老苏!

想想也是,苏颂也是刚刚权知开封府,四入头!

吴充也以为赵顼是这个意思,却不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着王珪。

那意思很明白,老子就看你说还是不说。

赵顼要用苏颂,但是苏颂刚刚才平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放到太常寺那个清贵的冷板凳上去坐一坐,再任职实权部门,这样就显得比较自然。

加上这一年来赵顼对朝廷的礼制,行仪,朝会制度,祭礼,穿着排位,用器用乐等,兴趣都不是一般的大,苏颂就任太常寺,担任赵顼这方面的顾问,的确是再好不过。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一家两个人同时担任宰执之位,过于惊世骇俗,搞不好就要引来弹劾。

当年富弼和女婿冯京一个担任宰执,一个担任枢密副使,富弼都三番五次请辞,不过被仁宗皇帝包容了。

但那是难得的殊遇,也是富弼从小陪仁宗到大,牢不可破的情谊。

如今看来赵顼还是想用苏油,这才变着法子如此安顿苏颂。

刚刚那些想法,在政客们的心中只是一瞬间的反应,王珪权衡了一下,只好拱手道:“这个……臣倒是知道一位。苏颂的任职,从皇佑五年馆阁校勘,到大理寺丞,再到知太常礼院,集贤校理,对历朝典章制度,端是精熟。”

“十年之间手不释卷,日录五千字,苏家可贞堂里边的翻刻内藏图书,不少出自他当年的记录。”

“朝中熟知典仪的人,陛下……想必说的是他?”

“是吗?”赵顼又惊又喜:“那就是他了!”

王珪脑袋有些发懵,啥意思这是?赶紧拱手道:“未知陛下因何言及苏颂?苏颂才从御史台出来,想来先将他放到一个清要的位置上过度一下,也是陛下慰藉臣子之意。”

“朝廷爵禄,岂能虚授。不是那么回事。”赵顼有些掩饰不住的开心:“我只知道他在医学典籍的编纂,天文仪器的设计上卓有建树,理政料民也算是能渥,却不知道尚有这样的背景。”

说完才将苏油改制的折子取出来:“两位看看这份条陈。”

吴充和王珪先后看了,都是暗暗心惊——好大的手笔!

都是聪明人,这篇花团锦簇的条陈后边,隐含的两条意思,吴充和王珪这样的老油条,一眼就能看出来端倪。

分拆相权,政权下县,就凭这两个,赵顼都不可能拒绝。

要是王安石当朝,只怕立刻就将这份奏章扔皇帝脸上去了,外加一万字的差评。

可现在这个时机,实在是把握得太好。

如今赵顼威势日重,权位巩固。

陕西,青唐,南海的连场大胜,拓地万里;

荆湖,太湖的大开发,加上这几年风调雨顺;

不少不合理的负担,也被赵顼减免,百姓们歌功颂德;

加上苏油这种不要脸的疯狂造势,这就让赵顼的名声,从王安石罢相时的最低谷,一跃升到了新的顶点。

反观宰相们,正是青黄不接,各怀算计之时,如同一盘散沙。

这时候突然抛出改制之意,中书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吴充毕竟还是现在名义上的首相,但是早就一心想着要退休,结果条陈里边的退休金三个字,一下子就让老头舒适度满点。

好办法!

王珪最惨,眼看着首相之位已经十拿九稳,结果这条陈将他即将到手的大权唰唰唰分成了三份!

可王珪是出名的三旨相公,上朝“取圣旨”,结束“领圣旨”,回中书宣布“得圣旨”的人,他能有王安石那样的魄力和胆量?

吴充此刻心里充满了极度的快感,这份条陈简直就是给他报仇雪恨的钢刀!

你王禹玉不是一心排挤我,想要争夺这个首相之位吗?这回好了,这条陈要是得到执行,老子就是大宋最后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你不是稀罕这个独灶,忌惮苏油入朝,心心念念要搞苏家人吗?这下苏明润直接将灶台给你掀了,另打一口三眼灶!

这要不是还在面君,吴充只想捧着肚子仰天大笑,问一声——看苍天绕过谁?!

不过都是老成精了的人物,吴充当即拱手,一脸的义正辞严:“国朝百年积弊,以官制为甚。三冗之中,冗官为害最烈。政令不畅,上下不知,叠房架屋,人浮于事。”

“有识之士如范文正公,王舒公,都曾经考虑过改革官制,但是实在是牵扯的精力太大,在边境不宁,国库虚乏之时,当然是眉睫之患为重。”

“要说起这些年的财政,的确是丰裕,这道条陈里有一点说得很好,就是朝廷的气局。”

“抱着一个小朝廷的气局做事,怎么还敢与强汉盛唐比肩?”

“就老臣看来,这条陈端是大气,恢复三省六部之制,各职各有司业,职责明确,上下通达,朝廷方可如臂使指,地方也有制可循,不至于再出现公文都不知道往哪个衙门送的情况。”

“不过臣年老力衰,当不起此等大事了。”

说完将手向王珪一摆:“王禹玉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其手,对我朝典章,谙熟于胸。臣荐王相公主理此事,定然举重若轻,终克大业。”

终你大爷!克你大爷!这一刻王珪只想破口大骂。

赵顼点头:“条陈里说《唐六典》和我朝制度需要并举考查。我的意思是这样,既然王相公你推举苏颂,那就让他修造《唐六典考会》;而相公你呢,便负责编撰我大宋《六朝会要》。”

“按条陈中所说的来,先做好准备,从中书六部开始,一步步深入下去,你说呢?”

陛下你都舍得下每年三百万贯的开销了,就是决心已定,那我还能说什么啊我?

王珪这一刻心里在默默流泪,躬身施礼:“得圣旨。”

走出殿门的这一刻,王珪算是领教了苏油的老辣。

这人的心思手段与年纪完全不符,解决问题根本不和你在细节上纠缠,也根本不按你的设计应对。

你在给他出题的时候,他同样在给你出题,你出给他的题,他能解,他出给你的题……这尼玛可怎么解?!

王珪不知道自己和蔡确的定计苏油是不是已经洞晓,但是这道条陈,受到最大打击的就是自己。

想到自己还莫名其妙成了苏颂的举荐人,而吴充又成了自己的举荐人,而且要做的事情,是将自己即将到手的大权分成三份,拱手送出去三分之二,王珪一口老血憋在胸中,气血都有些不匀了。

回到家中,王珪坐到正厅生了半天的闷气,终于对仆役问道:“仲煜呢?”

仆役答道:“少爷尚未回来,说是今日太学有场文会。”

王珪的长子早丧,还有四个儿子,前三个都已经蒙恩荫做了官,在地方上打转,剩下这个年纪尚小,在太学里边读书。

王珪今天心气不顺,连文会这种事情都成了宣泄的理由:“读书就好好读书,借着文会的幌子吃喝玩乐开局子,四书五经不熟,烟花柳巷的名妓班头倒是熟得很。”

这话就说得过了,其实王珪的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至少不像吕公著吴充的子侄辈给他们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

仆役知道自家老爷多半遇到什么烦心事了,一点不敢多嘴,低着头乖乖站着。

王珪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家中那套南海加香集锦彩墨,留着也没什么用,给蔡持正送去,还没有贺他升任呢。告诉他我的诗多是送别才写,他刚上任就写不吉利,虽然看得起我相求,但是还是不写为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