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

苏厨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苏油笑得打跌:“妙极!也只怪你写得太多了,我自己写的就全都记得!”

苏轼翻着白眼:“别闹!你才气尚在子由之上,结果过如今诗作比他还少,这你还有理了?!”

苏油不以为意地摆着手:“继续讲继续讲。”

苏轼继续说道:“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去孙莘老那里消磨时间,在他那里读到一名士子的数十篇诗词,这才突然反应过来,在山寺里留下拿首诗的,肯定是这小子!”

“此子姓秦名观字少游,直到我离开杭州才和他见到,一起饮了一场酒,送了他一首《虞美人》。”

周南一直在两人身边伺酒,此时感触起身:“奴家无所长,便以此曲,谢过小苏帅,大苏守,再造之恩。”

丝竹错杂,檀板清讴,周南的歌声婉转入云,令一船皆醉。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

宴罢之后,苏油又移船与苏轼的家眷相见,见到了还是那么沉静温柔的王闰之,见到已经长成十五岁少年的苏迈,还有四岁的苏迨,以及两岁的苏过。

将小苏过抱着放在自己大腿上,然后幺爷的谱就摆了起来,苏家人都得来拜见长辈。

苏迈对神奇的小幺爷打小就佩服,如今这孩子学问也不错,苏油这次还给他带来了一件礼物——整整两箱的科考密卷。

看着苏迈有些发白的脸色,苏油得意地说道:“这套密卷里边,有你父亲的,你子由叔父的,还有我当年的科考练习题,都是你祖父亲自批改过的。”

“这就是我苏家人的宝贝,元贞叔叔得中科举,也有它的功劳。之后我还一直收集整理,当年一套题册,现在已经变成了两大箱。”

“我还给你找了一位大儒当老师,嵩阳书院张横渠,他会悉心指导你将试题刷完。”

说完一边抱着苏过颠腿,一边对着苏轼呵呵笑道:“子瞻你看现在的孩子,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可比我们那时候幸运多了,真是让人羡慕啊……”

苏轼一脸的没好气:“当年王相公奏免科举试诗词,我怼他说要是考诗词无用,考策问更没用,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苏油这本来就是报复,如今心满意足,对老二苏迨问道:“叔寄的腿脚灵便了?跳一跳给幺爷看看?”

苏迨真的就像小鹿一般跳起来,跳得船板咚咚直响。

苏迨是苏轼与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王闰之就忍不住拿手抹眼角:“多谢叔父,这孩子可没让你少操心。”

这句话的确是真的,这娃生下来的时候脑袋很长,有些畸形,直到四岁了都还不会行走。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苏油求到了小天师和道隆大和尚那里,道隆大和尚介绍了杭州一个医术通神的高僧,元净法师给他。

真是高僧,又高又瘦。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元净法师答应治疗,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小苏迨必须出家为僧。

于是苏轼又将苏迨背到庙里。

“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褐。”

元净法师为小苏迨摩顶剃度,估计还有导引什么的,然后神奇的灵异事件发生了。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这就不但能走,还能跑了!

苏迨痊愈之后,苏轼买了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

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

一家人如今说起这件事情,都是既唏嘘又感慨。

一个眼神灵动的漂亮小侍女上前给苏油斟茶,苏轼说道:“对了,这位是我收养的常侍,还是姓王,叫朝云。”

苏油看到小姑娘头上还是双丫,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苏轼看着苏油的表情:“小丫头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在杭州也有些名气。我喜她气质,便与她赎了身。”

后世网络上苏轼被黑惨了,其实朝云十二岁进苏家时只是侍女而已,十八岁才被纳为妾侍,并非很多人印象里那种摧残幼女的狂魔。

不过这些苏油也不清楚,只警告苏轼道:“大宋律令,女子十四方可嫁人,你纳常侍我不管,但是今后不管是替她择人婚配,还是那什么,须得成人之后。”

苏轼如今估计也没那心思,大咧咧地道:“你想多了,朝云就是聪颖灵慧,我不忍她陷入泥涂无法自拔而已。”

呵呵呵……想多了,那我们走着瞧好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人就是这样,两叔侄能在各自赴任的路上相遇一场,这就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互道珍重之后,旅途还得继续。

不过大苏在杭州交往下的朋友和仰慕者真是太多太多,苏油理所当然地要把这些关系拉拢起来。

这些都是后话,苏油并没有急吼吼地赶去杭州接印,反而在苏州停了下来,等待后边大型机械队伍的同时,考察太湖地区的水利工程。

太湖地区得天独厚,水利目的说白了就十个字——低田无水患,高田无旱灾。

要做到第一条,就必须设立相应的给水,蓄水,以及排水的工程。

在太湖西边,兴修陂塘,造渠引水,从高到低,形成灌溉水网,一路滋润南北两边的高地,最后汇集于东面。

在太湖东边,地势低洼,则要修建拦水坝,避免漫浸之患,保护农田。

同时还要拓宽河道,防止淤塞,在东西走向的数十条自然河流间,人工开挖无数的南北调水渠,这样可以调配水源,以及各出水河道的水力,防止局部灾害。

之后才是交通和阻拦海水。

令苏油匪夷所思的是,号称水乡的地方,如今的水利工程,一大半竟然是为了抵御旱灾!

这就还要修建水闸,江口水源引渠等调节工程,解决引潮和蓄潮的所需,保证无论旱涝,太湖都有水可用。

可以说,太湖工程,与都江堰一样,其实是一个从先秦一路贯穿到大宋,体现出华夏民族高度智慧的千年大工程。

苏油与郏亶站在姑苏山上,身后是张麒和蔡京。

郏亶展开手里的地图,结合眼前所见的大水面,对苏油讲解整个太湖地区的水患成因:“运帅你看,太湖古称震泽,水网密布,古有进出河道两百六十多条。”

“入水口主要有二,一条在这里,西北方向,这里有荆溪百渎;”

“另一条在西南方向,有苕溪七十四渎;”

“而出水口,古有吴淞,东江,娄江三大主河,合称为太湖三江。其中东南方有震泽七十二港,有进有出;东面有吴江十八港,均为出湖港浦。”

“依托自然水系,从秦汉时起,沿湖低田,开始筑堤圈圩;沿江高地,逐渐引用江水;北部洮滆两湖的湖滨,开始陆续兴筑陂塘。”

“到南北朝时,西部金坛以东,修筑了单塘、吴塘、南北谢塘等较大塘堰。东部常熟高乡,滨江开凿二十四浦,通夏秋江水潮汐,资灌溉,无旱忧。”

“隋唐年间,润、常、苏都有了灌溉排水工程。唐元和八年,在常州西开孟渎,北通长江、南接运河,计四十一里,引江水溉田四千顷,并通漕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