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

苏厨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毕竟这可是在保证军器产出,并且上缴国家赋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利润。

还有四通商号投资的六十万贯,也照此办理。

剩下的,就是明年的发展资金。

一百二十万贯投资,一百二十万贯的利润,除去偿还的五十万贯,再拨出二十万贯年终绩效奖金,还有一百七十万贯可供明年支配。

另外还有一千枝神机铳,一百门伏虏炮,五门霹雳炮,一门神威大将军炮。

军工产业,果然是暴利中的暴利。

加上之前的六百枝火铳,留出一半的仓储,可以装备一支八百人的部队,到明年发展成两千四百人的一小军。

军人的地位,必将随着军力军功的提升而提升,这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苏油要的基本盘。

除却一些北宋政治生活的大事件,以及与苏家的一些大事件,苏油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其实也就知道一些大概,整整过去了十七年时间,到今天,苏油才算是有了一点底气。

应该不会在几十年后被抓到极北之地抱着羊取暖了哈?

年终了,朝廷也给大员们准备了丰厚的年终奖。

各种碳料,绢帛,酱菜,甚至烧火的木材,牛马的食料,都在其列。

苏油听说就这还算是比往年少的,因为今年相当一部分料钱,是折成宝钞下发的。

苏油的俸禄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

首先是月俸,也就是职钱,正三品翰林直学士,已经高达每月五十贯。

其次是料钱,比月俸还高,两百贯,此外还有绫十五匹,绢二十匹,棉七十两,以及四十位仆从的衣粮钱,薪蒿碳盐钱。

此外还有贴职和兼差的俸禄,苏油贴职也到工部侍郎,正职是提举军器监,兼差是判胄案和判将作监,都是油水部门,这里又是近三百贯。

北宋高级文官待遇之好,重差遣而轻官职,那可真不是吹的。

全部算下来,苏油这个三品,收入比宰执都高。

不过宰执们还有皇帝的照顾,从内藏拨给赏赐,这里又扯平了。

这些都是张麒代领,然后随手就分配了出去。

眉山理工学校,每月苏油会补贴教师津贴一百贯,学生书本伙食费一百五十贯。

此外还有可贞堂刻版士子一百贯。

眉山会所乡党补贴五十贯。

皇宋慈善基金会五十贯。

剩下的大半还要补贴苏元贞,孙能,种小八,张小七这些娃,家中用度,其实就是剩下的那些和石薇的俸禄。

至于资产,都是苏小妹在打理,投资在工厂,造船,海贸,香药,纺织等产业上头,是四通商号的头号大股东,到底有多少,不过每年年报时看一个数字而已。

合上报告,苏油开始提笔给赵顼写奏章。

和别的衙门不同,苏油主管的部门,预算计划和发展纲要,必须罗列得清清楚楚。

总之熙宁三年春节,军器监过了一个足够体现国有大型军工企业优越性的肥年。

休完年假,科举开始了。

保守派开始谋划反击。

大宋又出了一个文才出众的人物李清臣李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其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文章写出来,欧阳修看过后叹息:“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

廷对前,有人对李清臣说道:“如果以《五行传》里‘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

李清臣说道:“不干。难道民间没有疾痛可以上陈的吗?善于消弭天地灾异的君主,不该从灾异考虑,而是要止民之疾痛。”

于是在策论中大写朝廷过失,声名大振却被考官打入下等。

宋英宗亲自干预:“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

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称其才不亚苏轼,得集贤校理。

这次考试,是赵顼登极第一次制科,李清臣就是大家最看好的对象。

策问是由司马光出题,大学士拟了一道:

“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

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

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以乐成,难以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邪?

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

愿闻所以辨之。”

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首先提出的不是改革派王安石,而是保守党领袖司马光!这是他给王安石贴上的标签!

之所以被后世人传颂为王安石的改革宣言,仅仅是因为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敌人,这三句话,对改革派总结得太贴切了。

然而这是一处巨大的陷阱。

因为这句话是与夫子的“君子三畏”唱反调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要说文学家不通逻辑,那是瞎扯,司马光这通安排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改革派认可三不足之说,就是儒家的叛徒,是辱圣人之言,是夫子定了性的小人。

这样的杀伤力,不是老苏一篇《辨奸论》能匹敌的。

事实也是如此,此后千年,王安石都被列位奸臣,其最重要的一项罪名就是三不足论。

而千年以下,人们又开始以此为王安石提出的论点,加以颂扬。

甚至有专家说,这就是王安石亲口,因为以司马光保守派的素质,是总结不出这三点的。

后世苏油看到这样的资料不由得捧腹大笑,这些所谓专家,却是连《论语》都没有摸过的?

然而王安石就是这么执拗,这么自信,司马光这说法估计是说到他心里去了,竟然不予反驳!

反倒是赵顼历练出来了,司马光要考生“愿闻所以辨之”,一看就知道这是即将掀起舆论大战的前奏,而且从牌面看怎么都是输。

数典忘祖的名声,哪怕是皇帝,都不敢背!

于是赵顼下令,用纸把它贴盖起来,并批令“别出策目,试清臣等”。

次日,王安石去见赵顼,赵顼问王安石:“闻有‘三不足’之说否?”

王安石有些诧异:“不闻。”

赵顼说道:“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学士院进试馆职策,专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尝有此?已令别作策问矣。”

王安石不但不就坡下驴,反而朝坡上走,回答道:“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唯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

“陛下询纳人言,无小大唯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

“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为不足恤,未过也。”

“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改变?”

听闻此事,苏油不由得以手扶额,王安石实在是太小看舆论的威力了。

华夏历史千年,什么经典上找不到支持自己的证据?

《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甚至苏油还将给自己改良派观点的立足点都找出来了:《易言火器》:“惟火器既日出日新,购用宜慎之又慎。”

群经之首,设教之书,一部周易,通篇都是在讲变化!这才是变法派应该高举的大旗!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要是苏油,就会拿着这个问保守派,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它们是变化的吗?如果是,那我们是不是顺应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方才可以做到“天且弗违”?

这个世界,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

不变,才是违天!用得着跟着保守派的节奏走?自己带节奏不行吗?

在这一点上,王安石还不如他的颜回吕惠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