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盛事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盛事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蔡确也是文采出众,一看甲骨文已然明白大半,站起身来,后退两步,对赵顼恭敬行礼:“这件事若是真的,陛下,这是大宋文德感天,盛瑞发祥之兆,臣,为陛下贺!”

心底里暗叹一声,苏明润,能不能少搞几出,给老蔡我留点出招的机会好不好……

等到苏油回到汴京,奉旨进宫之后,赵顼和一干群臣已经在殿内聚齐了。

苏油躬身对赵顼行礼:“陛下,臣回来了。”

赵顼很雀跃:“少保辛苦,此行所得如何?”

苏油答道:“臣奉旨考察马政,北苑监王怀,忠勤王事,如今新式牧场已经初见规模。”

“今春得驹五百匹,犊六百头,羔两千有奇,营象草六百亩,苜蓿一千亩,其余豆,麦两千余亩,安纳厢军两千人。”

“以臣考察,新式畜牧之法,在北苑监是成功的,大可以在北地推广。”

这……我们不是要听这些好不好?!

王珪正要说话,就听苏油接着奏道:“然马不经训练,也不堪大用,因此臣觉得,可以在相州设立冬场。”

“相州距离濮东百里,臣也去考察过,五水环绕,草壤丰美。”

“春秋两季,可以让战马在两地转徙,平日里还可以训练骑军行军之道,如今我们已经解决了牧场占地的大问题,那就……”

王珪实在是受不了了:“明润,这些下来再说,先说说……商朝文字之事?”

“哦。”苏油这才说道:“臣在相州,拜祭了韩魏公,其子韩纯彦送上一块牛胛骨,上面有转孔和灼烧等人工痕迹。”

“臣知西南夷里边,有此风俗,部落巫师以之占断凶吉;听闻南海新宋洲,当地土著也有此法。”

“故而臣觉得,这可能是上古巫师祭祀占卜用的骨板。”

“最奇的是其上的文字,与华夏金文,大篆一脉相通。臣虽不能尽读,然于其中,也发现了天干,地支,日月,宫,王等字。”

“而识断其文字,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占断战争胜负,二是求示天时丰欠,三是祈祷王室安宁。”

“再联想到相州乃《史记》《春秋》《淮南》等书所载盘庚迁都之地,故而臣推断,这是商代王室占断之辞。”

赵顼又惊又喜,这一点苏油在信里边没有说,看来是一路上研究琢磨出来的:“东西呢?”

苏油拱手:“如今就在宫外。”

赵顼招呼内侍:“去翰林院摆上长案,我们君臣同观。”

等到心痒难熬的众人一步到翰林院,院中已经摆上了长案,案上还铺设了青呢。

苏油打开几案边的一个木盒,将盒子里的一张有字白纸摆在案上,然后取出里边的干草球打开,露出里边一块龟板。

将龟板小心翼翼地放在白纸旁边:“这是其中的一块,白纸上是臣在路上解读出来的部分文字……”

章惇已经忍不了了:“也不要都麻烦明润了吧,我们一起帮忙?”

有道理,群臣顿时蜂拥而上,你一个我一个,各自先抢一个盒子到手再说。

王珪还抢了两个,见到赵顼老神在在地那里站着,讪讪地递了一个过去:“陛下,这个给你的……”

赵顼将手都背上了:“呵呵,你们先看,你们先看……”

王相公你别闹!

好在王珪也等不及了,避免了赵顼的尴尬,一转身就沉浸到了文字研究之中。

在这里玩的,有一个算一个,哦,除了赵顼,无一不是文字专家。

外围翰林们都要急哭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朝那一堆翻涌的朱紫官袍里观望。

冯京猛然举起一块龟甲:“丁,找到天干了……不对,前面这个是武!武丁!陛下,臣这块甲骨上有商王武丁的名字!”

蔡京则摸着一块头骨:“简洁峻峭,法度俨然,我汉字之体,果然须得师法于前,这套文字比秦汉篆文多了活泼之意,挺拔之气,自然之理,妙哉,妙哉……”

这种成体系的东西,要造假那是极难的。

无论从书法,行刀,文义上,皆比先秦文字更加古老,却又一脉相通。

院里的都是大行家,很快就统一了意见——真的,这些都是商朝的宫廷档案!

王珪激动的身体都在颤抖,对着赵顼躬身行礼:“陛下钦德,光被万民,文锦缤繁,殷卜始现。臣等得沐尧天舜德,得见商蓍周爻,其幸何如哉!”

“祖宗奋起艰劳,开辟丛榛,整割顿叛,育义兴仁。起礼章于纲朝,昭文艺于陌野。启迪百年,洪范六帝,乃有今日之盛。”

“此皇宋百载文明之报!河图,洛书,不过此贵。臣等,为陛下贺!”

群臣全都以赵顼为圆心,起身施礼:“臣等,为陛下贺!”

赵顼有些傻了,老子什么时候得到过这么高的评价?我知道这几块骨头很重要,但是重要到堪比河图,洛书?

“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王珪这是将赵顼置之于圣人之位!

赵顼压抑住心头的激动:“苏油,你怎么说?”

所有人这才想起来,发现人在这里呢!

苏油拱手道:“臣贺陛下,然所谓天意,与人远邈,当修事敬诚,庶几无差。”

“王相公所得对,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夏以兴;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商以兴;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周以兴。”

“既然是商王卜辞,其辞必依《归藏》,而其理必序《河图》,也必上接《连山》,下启《周易》。”

“《连山》,《归藏》,失之久矣,故孔圣有‘从周’之叹。若能因甲骨文献得以重见天日,固华夏一族,万世之幸也。”

“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史工程,臣请命干臣提举此事,召集国内治历史,金石,书法的大家,搜集商都旧藏,整策编年,推祥文字,翻译校注,或者才能将商朝变迁的历史,还原与今天。”

“臣雀跃舞蹈,请从其事。”

“不行!”几个声音从群臣里发出。

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陛下,苏油虽干能明敏,然多年仕途,皆是理政料民,文字功夫怕是早已生疏。”

“没有太常,太乐诸多典章文籍的多年淫浸,没有金石文字的家学渊源,如何料理得这般大事?”

“国事繁多,小苏学士当有重任,这样经营文字的功夫……不如,留给微臣?”

最后的转折将众人气了个倒仰,竟然有这么厚颜无耻推荐自己的?!

刘攽赶紧出列:“陛下,欧阳发所言甚是,然欧阳文忠公治《五代史》的时候,却没有听说多所倚仗欧阳发之才。”

说完有些得意:“然而为臣就不一样了,家学不说了,就说自己,无论是欧阳文忠公的《五代史》,还是司马公在治的《通鉴》,都有微臣的绵薄之力。”

“《五代史》最是繁屑琐碎,然臣都能梳理出头绪,抽丝剥茧的能力,当得起陛下的信赖。”

“如陛下有意,臣请通判相州,主理此事,三年无得,即斩臣于洹水之滨,臣断无怨尤!”

靠,这位更狠,不但官不要了,连命都不要了!

众人纷纷出列,陛下此等盛事,我们也要参与!

一时间翰林院变成了便民万货集一般的热闹,搞得赵顼一个头两个大。

一个《周易》,已经被列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如今有比它还要古远的文字资料出土,对于大宋的文人们来说,这就是惊天大事。

要是真能从中整理出《归藏》,呵呵呵,那可是注定要坐到孔子周公旁边,供后世尊享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