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腊月

苏厨 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腊月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立即就有人说道:“薛掌柜,与其回去看,还不如听你说道说道。也好先寻个脉络,回去也好细细琢磨不是?”

薛忠说道:“事情是这样的,眉山二型大船此次共运来货物数百料,因为数量庞大,便租用了转运司的仓库。”

“转运司如今谁主事?关节不到包学士,清寒无喜赵知州。要从这两位底下讨得便宜,那是不要想的。”

“因此这一船货品,所需上缴朝廷的税务,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方才料理出一个章程。”

“赵学士说了,就用益州的办法,行代理制度,四通钱庄做保,负责这次与各家的交易。”

“代理商在四通钱庄开立户头,并且存入一定的金额,作为保证金。”

“代理商和商号之间的资金流动,通过钱庄户头的收支便能体现出来。”

“然后商号便按照账户收支报表向转运司报税,转运司将仓库出货单和报表一起审查,同时,钱庄将应缴纳税务划拨到转运司户头。如此方为简便。”

底下顿时群情涌动,立马就有人举手:“那用朝廷的钞引是否可以?”

薛忠说道:“朝廷发行的钞引,每年波动甚大,钱庄要吸纳的话,其实颇有风险。”

“但是为了体现眉山江卿与大家精诚合作的诚意,东家们说了,是可以的,不过数目先期不宜过大,须得与铜币,金银按比例吸纳。”

说完取来一叠花里胡哨的纸张:“各位都是商界高才,应当对这东西不陌生。”

众人传观,一个老者就说道:“这是仙井盐钞,川峡四路和吴中通行的货币是吧?”

薛忠点头:“对,这是四通商号与四路转运司联手发行的私钞,如今朝廷已渐渐抽出股份,由四通商号在富顺监和陵井监的雪盐私仓库存独立做本,非常硬挺,在四路和吴中已经流行开了,大家都认为很便利。”

在座的都是行家,一看就知道这种钞票的仿制难度,比朝廷的盐钞还要高,不由得暗自点头。

薛忠说道:“四路转运司,如今从仙井盐钞的部分发行方,变为负责核计的监督方,至少在目前看来,盐钞的运转是非常优良的。”

“所以为了规避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建议大家尽量使用仙井盐钞作为贸易交流的媒介。当然,这只是建议而已。”

会场上,商家们又询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薛忠都给予了一一的解答。

待到众人散去,薛忠方才过来:“我的老天,大腊月的愣是问出我一身汗。”

苏油微笑道:“辛苦了。”

薛忠说道:“辛苦倒是不至于,少爷,我们真的吸纳朝廷的盐钞?这风险有些大啊……”

苏油笑道:“风险大,那是对将盐钞作为货币的商家而言,大盐商囤积钞票,操纵市场,自然会引来波动,造成风险。”

“别忘了我们也是大鳄,同时我们还有手段。我们就老老实实去解州盐场将盐拉过来,然后重新提炼成雪盐,存储起来,不就可以将朝廷的盐钞变成我们自己的仙井盐钞了?或者你认为解盐的受欢迎程度,会超过我们的雪盐?”

薛忠这才恍然大悟:“对哟,老子们也是盐商啊,还是超级……”

说完一下捂住自己的嘴巴,见周围没人了,才对苏油低声道:“少爷,汴京水深着呢,我们就老老实实做生意,不想别的啊……”

苏油点头:“是,我们是好人,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好人。”

说完又抬头看着头顶绚丽的宫灯:“最害怕的是有人伸脸过来找打,然后被打了又耍无赖找家长哭诉,他们都不讲理惯了的……不行,还是拉上曹家和高家比较保险……”

……

蘑菇养殖可耻地失败。好在豆芽,豆苗,韭黄,木耳非常成功。

尤其是韭黄。石家的四**车每次入城,带来的都是欣喜。

石家老太太托人带了话,说是那种大菘菜和韭黄被皇家征辟了一半去,这是石家的脸面,也是明润的功劳。

趁地冻得硬,石家开始疯狂的拉煤行动,官家内藏库一文钱一斤往外出库存无用的煤粉,转眼就被石家人包了,然后变成蜂窝煤。

苏油小院子里的窑口又被拆除了,现在苏油完全不差钱,玻璃镜子暂时停工,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满足满足皇后的虚荣心再说。

苏小妹和张麒张藻在门口堆雪狮子,乞第龙山在放鞭炮,苏油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涮着酸白菜锅子。

将肉片放麻酱里一搅和,放进嘴里嚼着,一边嚼还一边嘟囔:“嘉佑五年到了……”

这个月过得颠三倒四很热闹。

一篇文章都没读完,巷子口叫喊卖撒佛花咧……卖韭黄生菜兰芽咧……卖薄荷胡桃泽州饧咧……的声音已经过了几回。

叫卖的刚过去,僧尼们三五人一对又来了。

他们走街串巷,作队念佛。队伍中间有人端着一面银沙罗或者铜盆,中间摆上一座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挨家挨户地赐福,顺便宣传佛教。

各大寺庙大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汴京城里各家也要用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苏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的八宝粥用桂圆莲子葡萄干糖赤豆蜂蜜等料,除了石家,宜秋门,还要送巷子里的邻居。这是好礼物外加好人情。

腊日,大相国寺派人送来了面油。

这规矩后世可没有,苏油很开心,直接打发了和尚们二十斤灯油,玩心一起,托他们给道隆大和尚带去一柄斑竹青的眉山折扇,一串婴儿粉的佛珠。

还随诗一首。

冬送凉风夏送裘,

明年得用也堪留。

禅心解得人情破,

红粉珠儿配秃头。

二十四日交年,大相国寺的和尚们又来了,说是汴京习俗,这一晚要请僧道看经,为了感谢苏油大冬天送折扇的禅心,主持大和尚特命他们前来诵经,顺便狠狠吃一顿素斋。

苏油为自己调皮付出的代价,就是老大的一锅豆花饭,另外还被拉走了整整一大车白菜。

和尚们都不带客气一下的。

大和尚也留了一首诗。

折扇来时大雪深,

胡言满纸信为真。

慈悲不近皮毛事。

换菜随车只九分。

苏油抖着诗笺哈哈大笑:“大相国寺,道隆大和尚,当真是妙极!”

节日里风俗还很多,和眉山又有些不同。要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还要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最奇怪的风俗,是要在床底下点灯,谓之“照虚耗”。

有钱的人家,遇到大雪就要开筵,还要塑雪狮,装雪灯,招呼亲朋上门吃喝。

这个倒是不用愁,只要天一下雪,苏轼的狐朋狗友们自动上门,都不用打招呼。

两场雪一过,苏油就养成了起床看天色的习惯:“小妹,今日彤云密布,少爷我掐指一算,又得破财,备酒备菜!”

时近岁节,市井里都卖开了门神、钟馗、桃板、桃符,以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好多穷苦人家的小孩子也来敲门,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

小孩子好些张藻张麒都认识,或者说就是他们招来的,这俩娃现在是孩子头,好些娃子们的哥哥姐姐,就是有钱人家的仆从,打探得不少消息。

就是乾茄瓠没有盐,苏油还得拿水重新泡发了,做成风味小菜,自家吃不了,就往方知味送。

另有一路穷人,三数人为一火,装扮成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也是一种驱崇的习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