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动员

苏厨 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动员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李格非是熙宁九年才中的进士,名次又不高,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

宋朝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王克臣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

李格非还挺古板,谢绝了王克臣,认为自己不能尸位素餐,而兼职的话,又耽误了学问进益。

因此一直就不富裕。

元祐元年,以学识入京为太学录,不知为何被司徒看重,将自己二子交给他学《礼》,但是压根没给钱。

高滔滔听到后觉得司徒都看重的人,一个太学录太不像样,于是升为了太学正。

太学正几品?在元丰改制前都不是官,是由学生自行推选出来的学生代表,刘正夫之前就是太学正。

元丰改制,神宗在太学除了学生学正照旧以外,还设立官学正管理学生。

作为官员的太学正,官轶九品。

在五品以下都大不易的京师,九品甚至连一些肥水衙门的胥吏都不如。

所以就连李格非自家都是穷光蛋,哪里想得到十岁女儿借师兄的钱参与京中慈善马彩,几次下来竟然成了小富婆!

直到有一次家里又多了个白玉罂,李格非也是识货的人,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不菲,将漏勺招至书房:“子衡啊,我知道你宠爱师妹,但是也不可太过,那个白玉罂,不是我们家能够持有的。”

漏勺说道:“那跟我没关系啊,就是在市场上看到,小师妹说是真品,花了五十贯捡的一个漏。”

五十贯都是李格非一季度的工资了,李格非说道:“那你也不能给你小师妹钱。”

漏勺说道:“不是我的钱啊,小师妹只借过我一次钱,很快也就还了,这个白玉罂,是小师妹自己掏钱买的。”

李格非顿时就凌乱了,又将女儿找来询问,才知道自家宝贝女儿竟然利用马彩漏洞,赚了!

听说宝贝女儿只买了五期,李格非总算是安了心,几次而已,不算多厉害。

叮嘱二人此事不可再为,李格非就老老实实安心上班了。

等到听同事传说小道消息,说最近马彩赔率出了漏洞,皇家慈善基金这一把亏了上万贯,李格非顿时吓得心胆俱裂。

请假回家将女儿拉到密室,悄悄问你不是说只买了五次吗?

宝贝女儿说是啊,一开始是用漏勺哥哥所借的两百贯,一次之后变成六百贯,还掉所欠还得四百贯,第二次买就变成了一千两百贯,第三次变成三千六百贯,第四次变成一万零八百贯,第五次就变成了三万两千四百贯了呀!

还了呀!李格非当时感觉——这尼玛天都塌了呀!

慈善马彩那是什么?那是皇家的产业,以往那些中彩的毕竟是少数,其中的利益可以想见。

女儿胆大包天,能从皇家兜里掏出这么多钱来,这是要老李家从地球上消失啊!

心惊胆战了几天,李格非突然被请到了宫内,一个姓张的内官大模大样地告诉他,说如今太后在统核内库账档,忙不过来,需要从勋贵宗室家中挑选能数会算的女儿帮衬。

李学正虽然不是勋贵世家,但也是故相王相公的女婿,听说有个女儿精通这方面,那就送进宫来帮太后两个月吧。

李格非九品芝麻官,那里敢对抗中大人的威严,嚅嗫着答应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订棺材,结果第一天女儿开开心心地回来,却什么事儿都没有,只说真的是帮助太后料理账册。

李格非这才渐渐放下心来,棺材也退不掉了,只好送与了丧父的同僚。

出于慈祥的老父亲的责任感,李格非提出要帮助女儿管理那笔钱,补上买棺材的亏空,结果女儿说一多半已经捐给杭州同济医学院,还有一小半也已经买成了金石字画甲骨,没剩下几个了。

李格非废然而叹,女儿这格局气貌,自打便宜弟子到来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女儿,怕是别的人家要了,不久也会给退回来。

自己又不能如棺材店老板那样拒收,唉……

坐在一边胡思乱想了好一阵,却听女儿放下车帘:“车夫走吧,先送我去西华门,再送我爹爹去太学。”

……

十月,开封府放举人录,王彦弼、漏勺、椅子皆在十名以内,苏过差些,但是好歹也中了。

徐国大长公主大喜,约上石薇要去可贞堂看看自家宝贝儿子。

四个孩子被取中后,苏油就以可贞堂永久管理员的身份要了一栋小楼,将他们都关进楼里,由王晦负责。

结果徐国大长公主和石薇被王晦拒绝了,现在拿到入场券,接下来五个月更是关键,两位请回吧,明年三月我们再见。

徐国大长公主又心疼又委屈,石薇倒是无所谓,这不挺好的有王先生管着,省了我们操心,走,姐姐我带你去看看大苏送来的却疟树,还有小油哥哥写来的诗词。

……

十一月,壬戌,前期工作准备完毕,高滔滔与赵煦在南郊检阅了参与调防的龙神两卫五千新军,发给了奖励。

才满十四岁的赵煦也穿着军服,发表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演讲,要求两军牢记纪律,爱惜百姓,服从指挥,还有就是……载誉归来。

这个体面,皇帝没有给文官,第一次先给了武士,让将士们倍感荣耀。

演讲的效果很好,石薇多年精心的照顾,苏油合理的膳食安排,让赵煦的身高已经过了一米七,身材也匀称健壮。

加上自带的扑克脸技能,给了他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稳称和威严,观礼的群臣都暗自称赞。

天佑大宋,陛下虽然还年幼,但是绝对是明君的好苗子。

这次调防,赵煦还给团级都卫以上指挥官发放了一件让他们精喜莫名的神器——怀表。

这是大宋最新的计时工具,石家钟表行在多年锲而不舍的研究之后,今年终于将钟表小型化到了方便随身携带的程度。

第一批表分为两种,文官们因为穿袍子,只能用皮带戴在手上,叫手表,京中三品以上官员才得到了这难得的赏赐。

新军的军服有胸兜,表可以用黄铜链子系着放兜里,链子本身还是一件雅致的装饰。

新军都卫不过团级干部,就算是神龙两卫,对应文官序列最多也不过通判级别,却得到了如此重赏,让文官们嫉妒得眼都红了。

但是却又不得不服,高滔滔武将勋戚出身,一句话就说得明白,要不你们去五千里外?

甲子,汴京南门火车站,五千灰呢皮靴的新军战士列成纵队,整装待发。

前段时间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大肆宣传,将此事逼格拔得极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壮志横行何忧万里。可把汴京城老百姓都激动坏了,今日男女老少齐齐挤到南门,给子弟兵们送行。

辰正,三匹骏马载着一文两武的官员过来。却是燕达、章楶与童贯。

章楶的调查下来了,没什么大毛病,但是位置已经没有了,高滔滔将他安排到宁夏。

在群臣眼里,这一招又堪称妙手,以苏元贞的背景,可以想见几年后他在宁夏路的势力,派被他弹劾去职的章楶去制衡,实在是优秀。

实际上,也的确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燕达从他的大黑马上下来,迈着大步走到将士们跟前,大喝一声:“都特娘的立正!”

队伍“哗”的一声,顿时整肃。

章楶与童贯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古怪,也不说话,上前一左一右,站在燕达身后。

燕达扫视了一眼队伍,吼道:“你们都是我老燕一个一个从军中挑拣出来的,为了啥?为了官家的体面!”

“老燕我也不会你们监军之乎者也的那一套说道,只有一句交代,那就是不管你们走到哪儿,哪怕远在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你们肩膀上,旗子上的徽号!”

“你们代表的是天子亲卫!天下众军之首,御门守护!少给老子在外头丢脸!”

燕达是老西军出身,新军政委动员的神功是真不会,说话也粗鄙得很。

可就是奇怪,军士们却非常喜欢。

关键是气质相符。

就听燕达继续说道:“老子血海尸山里头滚出来的人,不是老子说你们,骑术再精良,铳法再精准,有个求用!”

“没有滚过血,都特娘的只能叫新兵瓜蛋!”

“上了战场还扣得动扳机,杀得动人,杀完了还吃得下饭,屎不从嘴里拉出来,之后才敢到老子跟前说道!”

“所以恭喜各位,终于有机会变老兵了。”

章楶顿时皱起眉头,老家伙呕吐你就说呕吐,什么叫嘴巴拉屎?!

不过军士们却都偷笑,之前的紧张感似乎一下就没了。

就听燕达吼道:“再给老子看看这汴京城,看看这周遭的父老!全都给老子看死死的,记牢牢的!”

“都给老子装进心里头!”

“去了西边,苦的时候怂的时候,就好好想想这一刻!想想你们到底是在给谁戍边,给谁打仗!”

“废话不多说,就这些,滚蛋!”

转身擦了一把脸,翻身上马,竟然打马就去了。

童贯在军中是走群众路线的,搞动员自然有他的另外一套,和蔼地笑道:“刚刚老燕说得那些话,咱家听着也挺有道理。”

“咱家是陛下新任命的西域都护府监军童贯。身边的这位,是陛下新任命的河西制置使章学士。”

“五千里地界,大好的河山,咱们一路上啊,有的是时间慢慢聊,先上车先上车……”

……

大名府,节度幕府电报班。

苏油推门进来,对王彦弼问道:“他们出发了?”

王彦弼点头:“军机处发来的电报,已经经过了洛阳。”

这次调动,朝廷调用了五趟专列,半个小时一列,两个小时内尽数发出。

部队计划在二十四小时内抵达秦州,次日中午到达兰州。

在兰州渡河修整一日,第三天傍晚,抵达玉门关!

出发之前,章楶和晁补之在军机处安排调度了一个月,沿途停靠各地,如何保障,如何供应,事务也是繁多。

好在有晁补之这个人型电脑,事无巨细过目不忘,脑子里怕是都已经有了一幅调度图,现在他就坐阵在军机处,看来比较闲暇,还有时间不断给大名府节度衙门、雄州四路都经略司发电报通报行军进展。

当天傍晚,部队就过了京兆府,接下来是十几个小时的夜车。

苏油也没有去别处,就在电报班支开行军床,守了一夜。

次日清晨,火车已经过了秦州,苏油明显松了一口气,这段行程不会有什么大变故了。

中午,军机处发来电报,童贯与李宪在兰州回师,两军开始修整。

苏元贞带着兰州官员在八蕃镇外劳军,双方还开了一场联欢会。

收到电报,苏油不禁乐了:“元贞还真能整,得,这回妥了!”

丙寅,军机处转来西域都护府电报,童贯已经进驻军营,章楶正式履任。

这次大调度,让大宋君臣彻底见识到了火车的战略级军事作用,仅仅三天时间,大宋就将五千新军投送到了五千里之外的玉门关!

这还是考虑到第一次调度,没有满载满负荷运转。

高滔滔大喜过望,这回自家人都不忌讳了,升了高士林昭德军节度使,并且召回远在宋城的高公绘,改任两淮都巡检使。

丙辰,禁军大阅,赐以银枼匹帛,罢转资。

十二月,己巳,辽国以南府大理寺卿窦景庸审决冤滞,轻重得宜,旋以狱空,为武定军节度使。

辽国在这个月也开了科举,放进士文充等七十二人。

……

元祐六年,春,正月,壬戌,辽主如混同江。

癸酉,高滔滔下诏:“祠祭游幸,毋用羔羊。”

丙戌,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

二月,辛卯,尚书右丞苏辙为尚书左丞,许将为尚书右丞,晁补之以同知枢密院事提举军机处。

命既下,而右司谏杨康国不书读,诏范祖禹书读行下。

苏轼上书,请改翰林学士承旨,以避嫌疑。

诏从之,仍兼侍讲,并命尽快入京。

高滔滔对苏家人,实在偏心得不行。同样是官,大苏才放出去一年就着急忙慌地召回,理由是安定两浙钱粮根本之地,大苏功劳很高。

然而事情落到吕惠卿头上,就是死活不同意。

庚申,中书上奏,请以吕惠卿除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

权中书舍人孙升封还词头,以为“惠卿量移未三年,无名而复,必不可行。”

壬戌,进呈,吕大防、刘挚请旨,希望太皇太后同意:“惠卿出外之时,朝廷尚无三年之制。”

刘正夫上书:“陛下初践宸极,以吕惠卿、蔡确之徒残民蠹国,是以逐之远方。”

“而惠卿自宣城方逾再岁,考之常法,犹未当叙,不识何名,遽复卿列!”

“议者有谓蔡确之母见在京师,朝廷当悯,愿还其子。设惠卿可返,则蔡确亦可返。”

“此皆以私干公,扰违制度。未闻边埸军将,有以母在而不戊者。”

高滔滔表示要给刘正夫点赞:“惠卿候及三年。”

……

苏油最近非常闲,不是说河北四路的事情不多,而是分派调理得当之后,手底下已经完全得力运转起来,诸多事务走上了正轨。

每日就是听取汇报,考查进度,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发出指示,之后就没啥了。

河北官吏经过两次模拟一次实考,已经明白了如何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苏油还将《时务宜要》发放给了诸路县级以上官员,作为县令州官的参考书。

有了这样的执政基础,最近的河北扩田扩户,就进行得非常顺利。

河北是保守党大本营,历史原因上形成了与中央政策抗衡的传统。

苏油到来之后,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这样的传统纠转了过来。

保守党的特点就是“爱民”,不生事儿,不扰民,但是毛病也不小,那就是——不管理。

之前农田被黄河冲毁,地方账档损失,百姓四处流离就食随处安置,再加上官员们的不作为,结果就导致河北的隐户问题,是全天下最严重的。

地方官员还有意无意地配合,这样可以少交丁税,隐瞒农税,截留在地方上,让自己这官当得舒服。

但是在河北野蛮生长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新的矛盾。

人口的增长,注定了之前的管理方式过于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苏油花了一年的时间,让懒散惯了的官员们先学会该如何做事,然后下手让他们做事。

先取消丁税,去掉了老百姓头上的负担,同时也是去掉了地方政府的负担。

然后新作物新耕作方式的样板,让各地官员和地主们看到了乐观的前景。

水路打通之后,苏油组织四路官员、名宿、乡绅、大地主,轮番来吴家庄、邯郸、临漳、大名参观,然后定下政策,谁先把人口土地调查给我搞好,将鱼鳞户册给我建好,这些良种、先进耕作方式、农业机械,我就先在哪个州县推行。

为了防止官员欺瞒士绅百姓,造成人为对立,苏油还在四路推行了一份报纸——《时政要览》,专门刊载朝廷与四路都转运司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并予以详细解读。

同时还刊载一些法律纠纷,判例,一些简单的理工学问,进行法律普及和科普教育。

其中农事版块特别受欢迎,农事版块中,牲畜的饲养又特别受欢迎。

这份报刊不光只对官员,而是面向全体百姓发行,任何人只需要花上五文钱,都能够在皇家邮驿局购买。

因为制度宣讲到位,又有大利相诱,地方官府和民间都配合积极,仅仅一条完成人口田亩普查的州县,宝钞、玉黍和土豆都能够作为农税来缴纳,就已经让所有人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