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锁院

苏厨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锁院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后来朝廷为司马光在大相国寺举行国祭,大苏前去,发现置办的是素食,便问道:“正叔不好佛,胡为食素?”

程颐回答:“礼,居丧不饮酒食肉,忌日,丧之余也。”

苏轼令置办肉食,又说了一句俏皮话:“为刘氏者左袒。”

这是一个典故,刘邦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商量解除诸吕军权,立孝文帝。

当时周勃入军中宣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军中尽皆左袒为刘氏,周勃于是掌握军权,铲除了诸吕。

此言一出,范祖禹、朱光庭、贾易等人选择吃素,秦观、黄庭坚等人选择吃肉,从此正式割裂为两个分明的阵营,形成了后来的“洛党”与“蜀党”。

现在苏油先来一道上书,直接将这苗头给掐死。

高滔滔命礼院择期。

己未,朝献景灵宫。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

壬戌,苏油为司马光治丧,太皇太后携赵煦,两省以上官亲往祭奠。

仪式举行得庄严隆重,之后苏颂上表乞老,请求外任。

其实苏颂是想要给苏油让路。

同时苏辙也上书,请求外任。

高滔滔经过权衡,同意了苏颂的请求,但是安排得很好——扬州。

扬州是老宗兄的基本盘,算起来,这是苏颂第三次出任扬州。

不过苏辙的外任请求被高滔滔拒绝了,不仅拒绝,还连下两道任命。

丁卯,以起居郎,右司谏苏辙为中书舍人,以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

苏轼到任后立即上书:“差役之法,天下以为未便,独台谏官数人者主其议,以为不可改。

近闻疏远小臣张行者力言其弊,而谏官韩川深诋之,至欲重加贬窜。

此等亦无它意,方司马光在时,则欲希合光意;及其既殁,则妄意陛下以为主光之言。

殊不知光至诚尽公,本不求人希合;而陛下虚心无我,亦岂有所主哉!

使光无恙至今,见其法稍弊,则更之久矣。

臣每见吕公著、安焘、吕大防、范纯仁,皆言差役不便,然恐台谏纷争,卒难调和。

愿陛下问吕公著等,令指陈差、雇二法各有若干利害;昔日雇役,中等人户岁出钱几何;今者差役,岁费钱几何;

又几年一次差役。皆可以折长补短,约见其数,以此计算,利害灼然。

而况农民在官,贪吏狡胥,百端蚕食,比之雇人,苦乐十倍,民穷无告,致伤阴阳之和。

今来所言,万一少有可采,即乞留中,作圣意行下,庶几上答天戒,下全小民。”

这其实就是之前苏油意见的翻版,三个月后旧事重提,又拉出司马光来作伐,表示应当在详尽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决定役法的设施。

高滔滔命吕公著会议。

吕公著立即上书,回答了苏轼提出的问题:“陛下聪幼,然天睿之姿,明见于事矣。

前祥制役法条卷,下诸路转运司考行,今得其实。

差、雇二法利害,前已详奏。

今天下大役,惟宁夏路城、河北防河、东西铁路为重。

州县上陈请施免役之法者为著,言量出为入,略许宽剩,其余罢减,民多乐从之。

其余重役非州县可成者,当入列户司,依预算拨给专款施行。

提举铁路局高士林,前行此法,造办铁路千两百里,未闻州县役夫有怨,良可行也。

斯亦世易时移,盖有弊于十年之前,亦有利于今日之后。

乞仍依雇役施法,以元丰六年至今役务为基,各州县预作谋划,慎量所需。

民力有余者减免宽剩,民力不足者调济国帑,则诸事可为,上下可安也。”

癸酉,诏:“诸路坊郭第五等以上,及单丁、女户、寺观第三等以上,旧纳免役钱并与减放五分,馀皆全放,仍自元祐二年始。”

“仍行雇役,作立预算,许支州县所余宽剩钱粮。”

“有不足者,转运司奏户部立项请款。”

“命祥定役法毕仲游重制条例具闻。”

安石相公的免役法,总算是保住了!

……

翰林是机要之地,学士下班后皆要落锁,称之为锁院。

朝廷多事,制撰纷冗,苏轼一入馆,就陷入了文章地狱。

此外还有不少请托和朝廷委派的任务,如大佬富弼、司马光、王安石的行状、墓志、神道碑之类,或撰文,或作书,不计其数。

司马光的墓志铭是范镇所写,其中引用了苏轼的《司马文正公行状》,却牵扯上了王安石,有“在昔熙宁,阳九数终,谓天不足畏,谓民不足从,谓祖宗不足法,即裒顽鞠凶”语。

范镇是提携苏家人的老前辈,与苏轼苏辙交情深厚,又同为蜀人,苏轼一贯尊称其为“范二丈”。

范镇写完墓志铭,托苏轼书法,苏轼辞谢道:“二丈之文,轼不当辞,但恐一写之后,三家俱受祸也。”

苏油听说后,也给范镇写信:“三不足者,为司马十二丈举试策题,实非荆公所言。油昔在京中,知先帝相与诘答甚详。”

“公名臣硕儒,时望之重,文章可不尽实哉?乞删此句,庶几不入后世讥口,而子瞻亦必不辞也。”

范镇得书摇头,对门客说道:“明润稳称倒也惯常,难得子瞻有此长进。”

于是笑着删去墓志铭中“三不足”之句,再命苏轼书写。

所幸今日事情不多,苏轼从馆中出来,活动了一下僵直的身子,从袖中取出一对儿核桃,在手上揉搓起来。

士大夫天天执笔很久,有闲暇便需要放松一下手部肌肉,这是苏油带到这个时空的法门,现在大宋士林当中,也渐渐流行起盘核桃搓珠子来。

打扫的老军见到苏轼,收起扫帚站到一边:“学士辛苦,今日倒是散馆得早。”

苏轼笑道:“你也辛苦,今日恶客没来?”

老军笑道:“吃了几日素,估摸着老实了。”

两人打的哑谜是关于韩宗儒的。

韩宗儒是韩维的长子,也是个喜欢作怪的吃货,在陕西的时候,姚麟喜欢韩维的书法,韩宗儒就常常偷自家老爹的字迹,然后跑去找姚麟换羊肉,一贴能换数十斤。

到了京中,这娃就把主意打到了苏轼身上,韩维那边和翰林院常有公文往来,需要翰林学士作敕。

每到苏轼当直,韩宗儒就一日数简送到院中,然后命送信的人不要走,立庭下督索甚急。

如果苏轼说需要等一等,送信的人就要苏轼写字条,他好拿回去答复。

几次之后苏轼也觉得奇怪,一日闲谈就和苏油说起这事儿。

陕西那帮将领的癖好典故苏油清楚得很,一打听韩维的秘书还是长子韩宗儒,便知道这娃老毛病又犯了,笑得打跌,将故事讲给了苏轼听。

下一次当直的时候,韩宗儒果然又派人来,还是大喊大叫要回复,苏轼又好气又好笑:“传语本官,今日断屠!”

让看守学士馆的老军将送信人叉了出去。

苏轼也是个没架子的,和老军正戏说耍笑间,却见一名殿使过来,后边还跟着一个挑担的小兵,面无表情:“陛下有召,命学士今日值夜。”

苏轼叫一声苦:“我已经散馆了,正准备回家吃晚饭呢。”

殿使还是面无表情:“陛下已经考虑到了,特赐食馔,并法酒宫烛,学士接着吧。”

靠,这什么情况?

绝对是有大事儿,苏轼也不敢问,只好乖乖谢恩,让老军接了担子,回到馆内。

老军将担子打开,取出里边的酒食,一边布案一边啧啧连声:“门子守院也有二十年了,这番荣遇却也没见哪位学士得过。”

苏轼心中却是忐忑,挥手道:“先下去吧,这是有大事儿,我得静静心。”

老军去了,没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多了四封词头:“刚刚锁院了,却原来是有苦活,学士今夜怕是睡不成哩。”

原来就是有四篇文章要写而已,难怪太皇太后送酒送肉,还点名自己来值夜,的确是换做谁来都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