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盖棺定论

苏厨 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盖棺定论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信里有《哀荆公诗》曰:‘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

“陆佃幼从荆公学,过江宁时,率诸生往吊,写信给我,也痛说凄凉。”

“太皇太后、陛下,王相公一生毁誉参半,然盖棺定论,虽尝有所负于民,却亦有大功于国。臣见二人书信,心里非常难受。”

“这也和朝廷追赠安石相公太傅,谥号为文的召命初意,大相违背。”

“如今蔡确、邢恕、吕惠卿贬窜,章惇告哀守制,韩缜出外,以致群下惶惑。”

“臣乞陛下命分司江宁诸官往吊荆公,稍加优礼,以示宽容。”

“并遣使江南,再申新法乃有误而非失,先帝与朝廷着意改良,断不废毁之意。”

高滔滔沉吟一阵,没说新法好坏,开口先道:“这个陆佃,倒是个有风骨的。”

苏油说道:“陆佃幼从安石学,然青苗法起之初,却也曾提醒王相公‘法非不良,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

“其后相公不再用之于新法,而命修《新义》。”

“安石父子在经筵,陆佃有‘润色圣猷双孔子,燮调元华两周公’句,议者以为太过。”

“修新义拘泥《字说》,亦为当时所讥。”

“然其精通礼制,修礼甚当。曾经得到先帝赞誉,称‘能言礼者,无过陆佃’。”

“提举《神宗实录》编修官,处处维护安石相公,与同列范祖禹、黄庭坚争辩。”

“黄庭坚曰:‘如公所言,盖佞史也’,陆佃抗声:‘如鲁直意,即是谤书’。”

“当时曾上书陛下出先帝敕黄,以证其实,事后也证明陆佃非误。此事陛下尽知。”

“不论才术只论德义。相公逝后众皆观望,能为所当为,而无终项背者,唯张舜民、陆佃二人耳!”

这是一桩公案,修《神宗实录》的时候,黄庭坚、范祖禹摘录当时御史的弹章,以御史弹劾王安石曾作书“无使齐年知”“无使上知”给吕惠卿为由,认为王安石有罪,并以此罪,作为王安石二次去相的主因。

当时陆佃以此为御史“风闻”,不能当做史实,力争不已,最后闹到请求查阅神宗皇帝给中书下的“敕黄”,以证明事实。

高滔滔命中书翻阅旧档,没有查到吕惠卿当时告发过这样的内容,最终命编修官不录此节。

高滔滔对王安石其实是不怎么感冒的,大宋变成现在这般繁荣,到底是谁的功劳,她心里清楚得很。

苏油之前送赵煦砚台巧赞吕公著,今日又力保王安石的地位不失,让高滔滔也不禁生出“终究还是当年明润”的感慨:“之前司马相公也有进言,奈何朝中官员,如相公司徒这般高风亮节,不修人怨,行所当行的,实在是太少了。”

“这事情我记下了,本该如你们所议。”

“对了,司徒这次回来,就是为了此事?”

苏油这才说道:“不全是,现在大学堂初步建起来了,有几样机械发明,堪称国朝重器,臣想请陛下去看看。”

“哦?是何等重器?”

“物理学院第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与军器监联合研发连机铳,如今已然试制成功,须臾之间,可发八弹,以威力计,以此武装新军,相当于一人可当三人。”

“臣给太皇太后与陛下道喜,从今之后,骑射之族于我农耕之族,再无威胁!我们再也无惧北朝了!”

“当真?!”高滔滔又惊又喜,不由得从帘后站起身来:“司徒,此物成本几何?”

苏油说道:“成本相比熙宁旧式,并没有增加多少,不过机件却复杂了很多,臣想请陛下去体验一下。”

“另外,臣也乞太皇太后召军机处蔡京、枢密使王韶,提举详论军制。”

“连机铳一出,如何装备,如何成军,如何部署,都涉及到军制巨大的改变。”

帘内久久没有说话,好一阵后,人影才重新坐下:“司徒有何设想?”

苏油说道:“朝廷守内虚外,不当立改,有此新军器,自然应该先在京畿禁军中列装。”

“而京畿以外的军队,旧军当全面汰裁编练,改为新军,全部换装熙宁神机铳。”

“而河西、宁夏等蕃军,则列装鹤胫弩、骑刀。”

“至于神臂弩、板甲之类,我朝武库可以清汰,通过海运、陆运,售与我们愿意扶持的外邦藩国。”

“这是一个大体系,如此一来,离大宋最远的外邦藩国,将得到自保的力量,更加亲宋;边陲蕃部,也将明显提升武力,成为我朝拱卫。”

“内地新军,可以实施轮戊,锤炼军力,贵精不贵多,也足以震慑边蕃。”

“新军严重依赖后勤,朝廷也足以制之。”

“大宋疆域,如今有很多新的情况,如日本宋城,新宋、东胜两洲,各州置军不过数百,而疆域千里万里,土人皆数十数百万,而利益更是高达每年数千万贯。”

“如何以数百之军保大宋千万之利,只能依靠犀利的军器;而如何控制拥有这些军器的远土军士,也是枢密和军机处的重大课题。”

“不过好在时日尚久,臣想请陛下先临嵩阳,试军器之利,再议军制。”

“准!”

五月,诏户部裁冗费,著为令。

司马光请立经明行修科,岁委升朝文武各举所知一人,以勉厉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专取文学之意。

户部李常奏常平春秋敛散,以陈易新,及岁饥赈贷,主司应并依法推行。

并请降贷常平钱谷,丝麦丰熟,随夏税先纳所输之半,愿并纳者,止出息一分。

皆从之。

第一道旨意其实对苏油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司马光列举了十类应该举荐的人才,扩大了理工人才的入仕途径。

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

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

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

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

五曰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

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

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

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

九曰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

十曰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

其中,三、四、六、九,几乎就是为理工人才量身定做的进身之阶,其余六项大家对半分。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举荐的人才的方法,会造成大量善于干请专营的人进入仕途。

司马光想得很美好,他的解决办法是让这些人试用一届,然后视政绩进退。

苏油上书表示反对,认为这只能作为朝廷一时的举措,试用也可以,但是之后一定要明立制度,十科都必须设立考试,中格者方可试用,以绝幸进。

高滔滔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司马光的这次请求,同时声明下不为例,并且让六部设立考试所,明年按照苏油的意见,考试录取。

朝命一下,苏油几乎瞬间被朝中大佬们的请托贴子所淹没,都是为自家子弟谋取京师大学堂一张学生证的,搞得苏油一个头两个大。

这帮官僚的嗅觉,实在是太灵敏了!

第二道旨意,是根据苏油国家粮食储备的设想提出的第一步改进措施。

常平仓不再仅仅作为调剂物价之用,同时也作为备灾粮库,在遇到地方灾荒的时候,常平仓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是很多生命的教训买来的经验,以往地方官员要动常平仓,需要经过提举常平仓使的同意,而提举常平仓使的职责,却又并不包含救灾,因此如果轻动粮仓,必然会被朝廷降责。

这是制度造成的不合理,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常平仓使开仓放粮,之后因无法恢复储备,被御史弹劾,然后丢官去职的事情。

很多为国爱民的名臣如范纯仁、苏轼,都差点因此背处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