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伦理》

苏厨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伦理》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可龙里苏家村的入口处,牌坊更大,六柱三坊的结构,入村之后的那口大鱼塘、老梨树、祠堂的核心区域倒是没变,不过周围的房舍都变成了青瓦白墙。

素色的梁雕,窗雕,砖雕装饰,仿佛将后世徽派建筑群提前搬移到了这里一般。

苏家庄子的人现在主要行商、做师爷、办厂,如今还在渭州、兴州、湖北、两浙、南海都开散了枝叶。

因此老一辈儿的五哥六哥一合计,利用这次修家庙的机会,悄悄将“耕读传家”四个字,换成了“诗礼传家”。

毕竟可龙里山田还是两百亩,其余都是山果竹木,这个“耕”字,有些牵强了。

跳蹬桥也在,现在已经搭上了石头桥板,修了栏杆,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小桥,反而没有了苏油石薇小时候那种古拙的味道。

石家邬堡那边倒是更加的热闹,石家人还在哪里搞金属加工,不过主业变成了菜刀和农具。

硬是好牌刀具和农器,如今依旧是驰名巴蜀的著名产品。

另外还有搪瓷盆、铜器和铁锅。

真正高端的,却是金银器、八宝琉璃烧嵌,花纹折刀,工艺却更加精湛。

两个庄子隔条河,一边文,一边武;一边热闹,一边安静,倒是相得益彰。

知道苏油要回来,张胜特地将老翁井的草庐修缮了一番,又搭出了几间屋子。

八公是老鳏夫,于是张胜干脆请了北极院的道兄来看守苏家的墓地。

苏油是当朝一品,大国国公,虽然低调回家,但是地方官府却不敢怠慢,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也想拜访。

最后苏油不堪其扰,只得在可龙里入口牌坊上贴了贴子,表示自己是回来守制的,来往客人太多打扰亡人安宁,反倒成了罪过。

干脆一概不见,这才挡住了势头。

之后就收拾了简单的衣被,和石薇带着漏勺毕观,住到了半山山谷中的老翁井去了。

老翁井不止有八公,苏洵、程夫人、王弗,木客的墓地都在这里。

行过祭拜之礼,毕观看着小祭庙的几道木门:“大叔……那些……是吴道子的手笔?”

苏油点头:“对,那是大苏在凤翔府做通判的时候淘到的?当时找我要了一百贯?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花了这么多。观儿你住在这里会怕吗?”

毕观说道:“我和婶婶住在一起,不怕的。”

漏勺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根树枝,舞得呼呼的:“不怕?我保护嫂嫂!”

毕观哎呀一声羞得满脸通红?低啐了漏勺一口?退进草庐去了。

苏油拍了漏勺一下:“现在还不能这样叫!毕姐姐还没过门呢。”

漏勺一脸的懵懂:“哥哥不是说回来就娶毕姐姐吗?”

苏油叹了一口气,捏了捏漏勺的肩膀:“漏勺啊,学问我们慢慢学,多在爹爹身边待几年好不好?”

“你哥啊,这翅膀硬得也太快了……”

张胜说道:“说起来?少爷你当年也是几岁就自立?几十年没得消停……难得这次回来,就好好休息休息。”

苏油看向程夫人和八公的墓碑:“狗剩哥,休息不了啊?这次回来,我想好好写部书来着。”

……

夜深了,明亮的鲸油灯下?苏油看着自己拟好的书封,怔怔出神。

上面只有两个字——伦理。

这个词如今还没有出现,本来该是十九世纪翻译西方著作才出现的产物。

如果说《原理》,是出于理工之学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进而发展到社会分工、法律、美学、哲学等系统的理学纲要性文献,那么《伦理》,苏油想将之列为理学一门,阐述道德思想观点的著作。

这一点与,后世关于伦理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即以人类道德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这门学问,要解决的问题既多且杂,但是其核心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里早已存在的——“利义之辩”。

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两者谁决定谁,以及相互之间,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但是苏油的《伦理》,却又还不仅于此。

因为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大问题,涉及到人类如何才能合理构建一个趋近完美的社会的问题。

站在苏油如今的立场,他要解决的,不是“个体人”,而是“社会人”的问题。

人,是社会动物,所有科学,其实都要为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他的《伦理》,不是独立于哲学之外,恰恰相反,乃是哲学里最核心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为“道德”,何为“幸福”,何为“善”。

以及道德从何来,幸福感从何来,善从何来。

放到刚穿越到这里的时候,或者十年之前,这样的东西他可写不出来。

不过如今,他的三观已经在这个时代大成,不光有无数东方西方哲人的研究为根基,更有了不少自身的实践、思考与领悟。

尤其是华夏民族,对这个问题本就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

这本书,看起来是讨论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研究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研究道德规范体系;研究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以及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生活态度等问题。

但其实最关键的,这还是一道让程朱理学体系投降的重要武器。

苏油要用这部书,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那套看似完美,其实不切实际遥不可及的“至高理论”,打破那套由“虚礼”构成的伦理思想体系。

转而拿起西方思想家用过的目的论、道义论、美德论,结合后世东方儒家陆王学派的“心学”内核,给最大多数的人一把能够武装和保护自己的思想武器,而不是使儒学变成儒教,成为统治阶级对付人民的屠刀。

这其实就是“天理人情”理论的最好阐述,也是保护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康温饱群体和资本初出的嫰芽,解决其所带来的思想混乱和政治诉求萌芽,让自己获得最大多数支持的基石。

写这部书目的,更是要启发大家去寻找一种能够合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之人,礼义之邦的坚实理论。

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社会契约,比如上到君主下到平民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比如权力与约束,比如道德与法制,比如国家力量的构成,比如人类的基本幸福。

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宣扬,对君权的限制。

这个不是不可能,大宋君主,几乎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里,唯一一朝可能接受这种思想的君主。

这种思想早在孟子时期就已经萌芽,孟子在今年列圣,也说明了当今社会对这种思想的需要。

对于苏油来说,引经据典以六经注我,其实根本不难。

比如君权天授,这个天,可以解释为天上,为天理,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即天道。

而不是什么神灵,或者神灵的代言人。

同时这个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属于苏油自己的创建,就是它不光只应对天上,还应该包括——天下。

它为人情,为天下最大多数人的意愿,为人的基本幸福。

什么是基本幸福?那就是生存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和通过努力就能够改善自己生活,且不可剥夺的权利。

如果权力与资本,剥夺了人的这些权利,让天下大部分人即便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那就是不近人情。

那这个社会就病了,这个王朝就不会长久。

只有上尊天道,下体人情,王朝得管理者,有意识地引导王朝,让它朝着符合天理人情的方向发展,才能构建出一个道德社会,一个礼义之邦。

这才是“受命于天”的真正含义,这才是“既寿永昌”的根本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