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义之争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义之争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新义》,是《周官新义》、《毛诗义》、《尚书义》的总称,其中只有《周官新义》是王相公亲笔,其余两篇乃王雱和吕慧卿所作,当初制定的时候就极不严谨,乃是介甫公一家之言!

比如《尚书》,当年苏明润《尚书祈询》中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都在点子上,算是开辟了《尚书》辨析这样一门学问。

到了今天,学界已经渐渐形成共识,其中不少章节,存在改编,删窜,颠倒,甚至是伪写等情形。

这些问题,是当时安石公也没有弄明白的,王雱、吕惠卿就更隔了一层,他们作的《尚书义》,能作为学校法定教材?能作为科举的唯一参看书目?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周官》同样如此,不说别的,就一个《考工记》,能绕得过理工去?

关于音律,尺寸,量衡,参照出土文物就会发现,和今人的理解区别甚大,商周文字考义局如今对这个问题已经作了很多详尽解释。

这些进步,反证了王相公的《周官新义》,有很多地方不靠谱。

现在明明问题出在教材错误上,却归罪到考官的考题正确上,这不叫文过饰非叫什么?

因为涉及到苏辙,苏油不得不上书阐明立场。

苏辙的问题,不在于他对真理的坚持,而在于他犯了“程序错误”。

国家立《三经新义》为三经唯一参考书目,并且规定其为试官的唯一出题科目,那么试官就理应遵守规定。

如果是教材有问题,考官发现后,应当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建议朝廷修改,就像司马学士现在所做的那样。

但是在国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下达指导意见之前,一个考官?当然必须按照原有规定来执行。

这就叫“程序正确”。

当然程序正确也存在例外?那就是事发突然?即将给国家百姓造成严重损失的时候?可以从权。

但是出考题,明显不在此例外之列。

所以苏辙童鞋应当承担责任。

但是话又得再次说回来,苏辙承担了责任,并不是意味着他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因此朝廷应当在处理苏辙的同时?也对他说提出的意见?予以高度重视。

如果《三经新义》有问题?那就应当集合全天下的博学才士共同讨论?制定出一本符合大宋标准的“官方版本”《新义》出来?作为考试参考教材。

有问题的部分,要标明有问题;有异议的部分?要标明有异议;未定的问题,要标明未定。

这是有先例的?著名的《史记三家注》,便是这样的体例。

至于考试?只能从已定的?无疑义的那些内容中选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道奏章说白了还是理工“求同存异”?“实事求是”那一套,但是不能说苏油的奏章有什么毛病?完全站得住理,立得住脚。

可问题是,如果要照苏油这个搞法,大家都服气的“博学才士”,都有哪些?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苏油第一次将朝廷的博弈摆到了明面上来,而且推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集体讨论,求同存异,明确分歧,搁置争议,照顾多数意见。

赵顼对此颇为犹豫,主要是他要顾忌王安石的面子。

反倒是王安石上书,提出《尚书义》的问题相当严重,《周官义》也有很多地方不严谨,这是事实。

他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办一份报纸,名叫《学报》,只攻学术,不涉政争,大家都可以投稿,水平高的予以发表,启发讨论,最后趋同。

王安石都认账,赵顼就不好再坚持了,同意先开一个学报局,点了程颢为编修,先办几期《经义学报》再说。

苏油再次上书,陛下,安石相公这个法子好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办个《数学学报》、《理工学报》、《化学学报》、《医学学报》、《农事学报》、《经济学报》啊?

吓得赵顼赶紧按住,明润我们别闹好不好?这里边好些都是国家机密,先缓缓再说吧……

戊辰,陈昭明上奏,汴京到陈留铁路改造完毕,第一列火车已经上路,时速最高五十公里,实际运转时速二十五公里,一次可以带动十节车厢,运输货物五十吨。

陈留到汴京城不过四十里,两个小时就能一个来回,换成粮食一天能转运一万石。

如果提速,还能多一倍。

这个运力在大宋已经堪称恐怖,但其实也不算是多么的了不得,因为毕竟如今从东南转运到陈留的粮食,平常年岁都高达四百万石。

像去年那种连续两年大丰年,转运发运加起来,更是高达千万!

但是铁路在时间、人力、沿途参耗、官员贪污上节省出来的财富,那就堪称巨大了。

想到要是洛阳到汴京的四百里建成之后,再加上陈昭明说过的调度站,这条路上其实可以同时跑很多列火车,赵顼心里就美得慌。

这个月,提举商州胄案高士林抵达郑州,提举军器监,同时主持铁路修建大局。

桥梁工程和涵洞工程研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拱桥技术已经积累了上千年,著名的赵州桥,这个时期已经存在,桥梁跨度近八十米。

也就是说,一条跨度两百多米的河流,现在的宋人,只需要两个桥墩,就能够利用拱桥跨过去。

后世建立于兰州的第一座跨越黄河的中山铁桥,长度也不过二百三十三米。

现在有了钢梁技术和钢筋混凝土技术,造桥的难度不在桥面,而在桥墩。

苏油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开挖岔河,修好桥后再将河流还原。

二就是用大钢梁扎入河心,然后在外套管,利用锅驼机抽掉管中的水,就能够下到河底挖掘桥基,再搭建铁架浇灌混凝土,应该能够造出足够承重的桥墩来。

这个方案对付深水肯定不行,但是修建满足从长安到胶州半岛的桥梁工程,应该已经够了。

涵洞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是炸药,很多地方甚至挖不了洞,需要直接开沟,也就是将涵洞上的整个山体的土石全部移走。

工程量虽然大了很多,但是技术难度小了很多,再加上一些可以走之字形轨道的地方,经过考察,从长安到兰州的这段道路,涵洞减少到了三十五处。

当然这些都是方案设想,离实际操作还早得很。

壬戌,李宪过扁都口,与刘昌祚合军。

河西节度使巢谷奏报,阿里骨沿途携裹黄头回鹘暴民,洗劫商道,给河西走廊甘州、肃州、沙州带来巨大安全威胁,请求大宋同意遣军进剿。

赵顼同意党项八部军进入河西,扫荡走廊,保证来宋贸易商团的利益。

追逐战从甘州开始,巢谷和李宪一日挥师百里,用了十四天的时间,将阿里骨和沿途黄头回鹘赶过了沙州。

戊辰,童贯奏报,沙州西面出现了黄头回鹘大军,他们是来接应被巢谷李宪驱逐的阿里骨和黄头回鹘匪帮的。

这个情报充分说明,活跃于甘沙一带的马匪,与黄头回鹘有着直接的联系,黄头回鹘的军事势力不解决,河西走廊就得不到安全保障。

戊子,赵顼下诏,重组西域都护府,建节沙州。

以巢谷为主帅,童贯为监军,王厚、刘世恒为副将,合计新军六千,铁鹞子五千,八部轻骑三万,征讨阿里骨和黄头回鹘。

巢谷受命,不过没有慌着征讨,先是让陈慥带着招募的新军退伍伤残军人,西域亡命徒,投效的黄头匪首,敢于冒险得商队头目,进入沙州以西的祁连——昆仑走廊,负责刺探情报,联络力量,绘制地图。

这些事情和苏油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青唐入宋,扫清河西之后,整个宁夏的安全生态,已经非常巩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