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

苏厨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苏油接着说道:“来字,本是一棵小麦的单株形象。古音取‘列山氏’的‘列’。麦字则是在来字下面加了一个‘夂’。古音还是取‘列山氏’的‘列’,不过一取反,一取切而已。”

“列山氏,乃周人之祖。”

“既然小麦称作’来’,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麦’字呢?这或者正是‘周受神禾’的证据。”

“以前所种的春麦,一直被称作来,后来周人得到了结实更加饱满的冬麦,为了显示这种‘神禾’与‘来’的不同,于是又造了一个‘麦’字。”

“麦字,其实是在来字下面加了一个‘夂’。我们知道,小麦一冬天似乎并没有生长,地面上看与春麦差不多。但是其下,麦根却一直在生长,经冬之后,长度可以达到丈许,耐旱能力比春麦大大提高。”

“因此我认为,古人造麦字,可能还有‘来象其实,夊象其根’的意思在里边。而不仅仅只是徐铉《说文解字》所注:‘夊,足也。周受瑞麦来麰,如行来。故从夊’的意思。”

韩纯彦恍然,抚掌喜不自胜:“合情合理,入细入微。理学观察之精,辨析之纯,今日纯彦算是领教了。”

苏油笑道:“其实还有两个字,也和麦子有关,《山海经》中所记,有氐人国,和互人国。”

“‘氐’,其象形是一个人推动碾子的形象。还是单人推的小碾子。现在在麦场也是常见。”

“而‘互’,中间是一个圆盘形石磨的形象,而上下的一横代表木杠,且单边连接到石磨上。”

“这是一个双人推磨的俯视形象,是比‘氐’更高级一些的小麦加工工具,相传是炎帝之孙灵恝发明的。”

“因此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联想,《山海经》中所记录的氐人国和互人国,其实就是以种植小麦为主,并以这两种工具加工麦粒的部落。其中互人国的加工工具更加先进,可能比氐人国稍晚出现,或者是种植小麦的规模更加庞大,并且受到了炎帝文明的影响。”

“后来那一带的人从这两个国家学到了种麦的技术,之后周人又培育出了冬麦,周因此强盛。”

“文字的演变,同时也反映出了关于先人们小麦选种,种植规模,以及加工方法的变迁历史。”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学问硬功夫,韩粹彦和韩嘉彦俩小子听得一脸的崇拜。

同时鄙夷地看着自家的哥哥,这不是正经文字学问?来自什么地方?为什么你敢恬不知耻地说看杂书没用?

韩纯彦好尴尬,韩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是,这特么读书人和读书人,那也是有区别的。

两位弟弟啊,虽然哥哥和面前这位年纪差不多,但是一个是大宋探花,理学一门的开创者;一个是恩荫子弟,相州祖产的守财奴。

所以我们不要放到一起来比好不好?

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可以转移话题,连忙起身从书架上取过一件物事:“少保看看这个,这是庄上的庄户从地里挖出的一块牛骨,上边这些刻画,似乎是一些文字,抑或者是道家符文?少保金石大家,能否鉴定鉴定?”

苏油惊得跳了起来:“甲骨文!对了这里是安阳!殷墟所在!”

这是废话,衙署出门对街就是商王庙。

但是苏油怎么也想不到,早在如今就有刻有文字的甲骨问世。

后世的甲骨文一直没有能完全破解,一来是文字研究者造诣不如现在深,年代不如现代近,二来资料丧失了太多,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甲骨文?”韩纯彦有些疑惑:“这是哪一门文字?”

苏油郑重地将这块肩胛骨接过来:“如今的二林,新宋洲,蛮夷部落里还有烧骨卜纹的巫法留存。”

“他们会将骨头放到火上,根据燔得的文理占断凶吉。”

“我在二林见过一块前代大巫留下的甲骨,上面有三个类似的文字,当地巫师告诉我,那三个文字是‘天雷震’,与这块骨头上的文字极为相似。”

“二林部的夷人,说自己是九黎之后,他们坚信自己那块圣骨,是上古蚩尤所留。”

说完将那块甲骨上的三个字写在纸上:“世兄你看,是不是颇为相似?”

韩纯彦对比了一下两边文字,感觉有些头晕:“这……这难道是殷商古藏?”

苏油举着那块甲骨:“世兄你看这里,是不是个‘三’?还有这里,是不是‘五日’?这里,是不是……‘用’?‘大用’?与金文,大篆,小篆,其实一脉相通?”

“许慎《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从卜、中。’这个用字所在的位置,就是系词所在的位置,这些文字,很可能就是商人占卜之后的卜辞!”

韩纯彦搓着手:“如果是卜辞,那肯定有日期,《史记》所载商王之名,皆有天干,说明天干地支的使用,那时就开始了,找找看?!”

说完对韩嘉彦喊道:“掌灯,掌铂金喷灯!”

研究学问可以没大没小,四个人在明亮的铂金喷灯下,化身成为文字学者,头碰头地对桌上这块骨头开始研究起来。

果然,很快韩嘉彦在甲骨上找到一个字:“少保,这个和篆书的辛字很像!”

苏油点头:“正是!这个字金文也相同,本意是行刑时的刀片。”

韩嘉彦指着辛字之下的另一个字:“那这个字是地支里边的哪一个呢?都不像啊……”

苏油研究了一遍说道:“这个字的字型像一个木棒,中间是个细腰,上下有两段粗的地方,这是一个午字。”

“午的本意,就是舂米的棒子,这个字的模样,不正是一根舂米棒?即便是现在的字里边,也有遗存,木杵的杵字,就是根据形声组字规则,在后世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辛午!”韩嘉彦喊了出来:“这是殷人辛午年的卜辞!”

韩纯彦惊得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推断有理,要着真是贞卜文字,那‘洹水南,殷墟上。’……少保,司马光《史记》中的记载就得到了实证!古人诚不我欺!”

苏油一把拉住韩纯彦的手臂:“这是在洹水边发现的?明日便一同去看看!”

韩纯彦兴奋至极:“何不现在就去?”

“别别别……”苏油赶紧打断:“先找资料。”

说完对两个小子问道:“《水经注》,《舆地广记》都有吧?找出来,还有《尚书》……算了《尚书》不用我会背……《史记》!《皇览》!找出里边关于殷墟的记录……”

“对了,还有地方志,注意关于商,殷,营,宫,王,坟之类的地名,以及历朝关于发现物的记载。”

说完有些丧气:“到底还是要翻书啊……要是大苏二刘,欧阳学士在,断不至此。”

“总是学问未精,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缘故,唉!”

韩家三子:“……”

次日清晨,两大两小四个花熊一起上车,朝洹水边上韩家庄子驶去。

都没睡好,不能骑马。

苏油还处于精神亢奋当中,念着昨晚让韩嘉彦整理记录的笔记:“《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甯,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