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胄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周延公的功劳

帝胄 第一百二十三章 周延公的功劳

作者:知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54:56 来源:笔趣阁

人在朝中好办事,尤其是军机处的大员,想给陛下递折子远比下面的官员们要容易的多。苏秀虽然失了宠,但这点权利还是有的。虽然他能感觉到陛下在态度上已经对他起了疑心,但是不管怎么说,权利上一点都没剥夺了去。

每日里的奏折都归他和卢森两个人整理,按照缓,轻,重,急分成四类。缓字类的奏折就先放着,等陛下有时间再看。像这类的奏折,多半是弹劾某人的。卢森和苏秀都会做人,知道陛下也不待见那群御史大人们,所以凡是弹劾的奏折通通归为缓类。当然,若是涉及到重大案情的,他们俩也不敢压下不报。

在苏秀眼里,那些当御史的都有病。你看看今天这折子,居然还有个叫裴干净的御史跳出来弹劾刘凌,说他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但是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又是仁义之君,建议不要杀了刘凌,削去官职,贬为庶人就行了。

苏秀看了这样的奏折连生气的心都没有,跟这样的白痴同朝为官苏秀都觉得自己低级了。有不臣之心,亏他也想得出来这词。你要是弹劾忠王偷了邻居家一只羊,或者弹劾忠王刘凌偷了街坊一只鸡,这说出来大家还能当笑话听。非得说忠王意图不轨有造反的心,苏秀都怀疑这个裴干净是不是脑袋让猪拱了。

当初皇子夺嫡,忠王掌控了京畿大营的三万军马,要想登基为帝还真轮不到现在的陛下。这事远了不说,就说前阵子忠王领着十几万大军抵抗大周的侵略,手握雄兵,要想反早就扯起大旗了。可是偏偏这个不带眼的裴干净在大军得胜还朝的时候跳出来,连苏秀这样的文人都想揍他丫的了。

对于这类奏折,苏秀想都没有就丢进了垃圾桶里。缓字类都没有地方放这种东西,擦屁股都嫌纸太硬。

苏秀这个人做事还算公正,除了怕死之外其他的品质还算不错的。他能认认真真的将各州府递过来的报灾折子放在重字类里,能将各地官员上书恭贺忠王大胜还朝的折子放在轻字类里,当然,也能将自己写的那份关于建议在忠王大婚之前给卢玉珠更高的一个身份的奏折一不小心放进急字类里。

今天急字类的奏折一共只有四份。

一份是关于战败后大周方面军事动向的,一份是关于西夏方面索要帮助出兵大周而付出的军费钱粮的,一份是大辽国发来的通知说来收取岁贡的钦差不日就将启程赴太原的。还有一份就是苏秀自己写的了。

孝帝对卢森和苏秀在能力上还是信任的,这些日子以来各类奏折的归分还算合理。出于习惯,孝帝最先要看的就是急字类的奏折。

对于大周方面的动向,孝帝看完了之后放在一边。然后看了西夏索要帮助费用的国书,随即皱了皱眉头,看西夏方面所要的数额并不巨大,大周方面的赔偿拿出三分之一就能应付过去。然后在拿起大辽方面的那份,才看了几眼顿时就被气的变了脸色。

辽国居然狮子大开口,将岁贡再次提高了一倍!如果是这样的话,后周赔偿过来的钱粮还远不够支付辽国岁贡的!

这简直就是在喝血!喝大汉百姓的血,和前方浴血奋战将士们的血!

紧紧的攥上了拳头,孝帝的脸色白的吓人。过了好一会儿,他的脸上才渐渐的恢复了几分血色。叹了口气,他吩咐道:“小六子,把这三份奏折封起来送到忠王府上,请忠王过目,告诉忠王,晚上朕在宫里等着他一起用膳。”

小六子应了一声,用黄绸将三份奏折包了,然后躬身退了出去。才走到门口,孝帝又把他叫住了。

“等一下”

小六子躬身道:“陛下,还有什么旨意?”

孝帝想到一件事,不由得笑了笑。被烦心的国事弄的皱紧了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几分,想到这件事他心里憋闷感也恶作剧般的晴朗起来不少。

“告诉忠王,带他府上小丫鬟柳眉儿一块进宫。”

“奴婢遵旨。”

小六子躬身退走,皇帝的旨意不敢耽搁。叫了两个当值的侍卫一起,领了马之后小六子快马加鞭直奔忠王府去了。孝帝等小六子走了之后拿起急字类最后一份奏折,才看了两眼就被气乐了。

“这个苏秀,自作聪明。”

他笑了笑,喝了一口茶水。茶已经微凉,但是孝帝并不打算叫人来把茶换掉。宫里面的人烹茶的手艺不错,放了点盐,香料,茶味很香。

“卢玉珠已经被朕认做了义妹,封了郡主,你还打算让朕给她什么爵?”

想到苏秀留着山羊胡一说话就摇头晃脑的样子,孝帝就想笑。这个家伙,没有什么气节,但本事还是有的。做事情也认真,更是写的一手花团锦簇的好文章。只是可惜了,本来能得到重用的。卢森年纪大了,军机处的事本打算慢慢的移交给苏秀,谁知道这个家伙竟然有投敌的嫌疑。

想到这些孝帝就烦,烦的厉害。

将奏折暂时放在一边,拿起重字类的奏折看了起来。这一类的奏折基本上都是报灾的,现在已经是隆冬时节,北汉各州基本上从五月份就没有下过雨了。各地都遭了旱灾,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各地的折子都是请求朝廷拨粮救灾的,各州府的灾民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四十万。

就算每餐只给一碗粥喝,一日两餐,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次南方大战,已经把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打空了。这还是忠王刘凌速战速决,要是再打个一两个月,只怕连大军的军粮都供应不上。大户们捐上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再加上大周赔的,勉强能凑够辽国所要的岁贡数目。只是这样一来连给将士们的赏赐都要减少,甚至拖后。

若是都拨给地方赈灾的话,只怕辽国方面不好应付。可是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实在是两难。咬了咬牙,孝帝提笔批示,各地开粮仓赈灾。至于大辽方面就放一放吧,先让灾民们勉强活着。只希望等来年风调雨顺了,日子也就好过一点。

前两天忠王刘凌说他有办法应付辽国的钦差,只是问了半天他也不肯透露,直说山人自有妙计,装的好像一个骗吃骗喝的神棍。不过一想到刘凌说话时嘴角上挂着的自信,孝帝心里就一阵松快。

是啊,有自己这个九弟在,仿佛什么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今晚上吃饭,一定要好好问问他到底有什么办法应付辽国方面。孝帝已经难受了好几天,不知道答案他睡觉都不踏实。

将报灾的折子放在一起,让太监们送到军机处去,告诉卢森和苏秀两个人整理出一个数目交给户部,也好统计一下各地需求的粮食数量。

在翻开轻字类的奏折,孝帝顿时就哭笑不得了。这一类的奏折九成九是上表恭贺忠王凯旋的,为了表示地方官的孝心,乱七八糟的礼品占据了每一份奏折上的很大一部分页面。孝帝苦笑,难道朕成了搜刮-官员私产的无良地主了?

不过想想也是,这半年来各地都在自己的要求下搞募捐。明大义的知道是国库不足,不明事理的还得以为朕这个皇帝是贪财成性了呢。不过这样也好,让那些家伙捐款难,孝敬一些上来倒是麻利的很。

孝帝居然很小家子气的估算了一下各地官员们孝敬上来的数额,加在一起大概竟然有五万贯的巨财。这群地方官看来还是不穷,穷的都是百姓。孝帝皱了皱眉头,但是很快就释然了。现在百废待兴,步子总得一步一步的走。等国家太平下来,第一步就是要惩治贪官污吏。

还有一份奏折引起了孝帝的注意,这份奏折放在各地官员贺表的最后面。若不是孝帝想看看最后一个上折子表示恭贺的是谁,还真没准懒得看了。拿起来只看了一眼,他就被奏折上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折子是周延公从西夏返回半路上让驿站快马送进到朝廷的,这会儿估计着他刚入关走不了多远呢。折子上写着西夏国主嵬名曩霄为了表示愿意两国交好,特意送了一份马三百匹,牛五百头,羊五千只的厚礼。这会周延公正在半路上充当牧民,想想他只带了二三十个随从,真难为他是怎么赶着那么一大群牲口一路走回来的。

其中提到了西夏国主嵬名曩霄希望两家结盟的国书,现在还在周延公的手里。然后是祝贺忠王大破周军,祝我大汉国运昌隆之类的话。这折子最后才是重点,是周延公对当前局势的分析。

周延公建议和西夏交好,两国建立邦交,互通有无。定点开放几处边界设立集市,供双方百姓交易。对于西夏提出来索要好处的要求,周延公的意见是一毛不拔。在他看来嵬名曩霄不是个注重蝇头小利的农夫,他之所以跟大汉所要好处,无非是想看大汉的态度。大汉若是不给,他或许会生气,但绝不会兴兵。若是给了,周延公反而担心从今往后西夏会变本加厉的要。

还有,周延公提到了辽国岁贡的问题。他说一路往西去西夏的途中,他见到了太多灾民妻离子散的悲惨事。请求陛下先以灾民为重,开仓派粮。至于如何应付大辽,周延公建议可以跟大辽的钦差商量,既然不能一次性的筹集完备,就分批的送过去。相信大辽为了今后长远着想,也不会逼的太急。

第三,则是建议各地州府招募民勇,仿效大周的郡兵制度。郡兵的粮饷不归朝廷分拨,由地方自给自足。南方战事显示出了大汉各州府地方上的无力,若是各州都有数千训练有素的郡兵,应付万一发生的民变或者匪乱,战时集中起来也是一支军队。这样也就避免了建雄军和抚远军在各州都分派驻军的局面。

这三条,称得上金玉良言。

孝帝深深的吸了一口,仔细的又读了第二遍,心中豁然开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