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一品仵作 > 第四十三章 两国婚书

一品仵作 第四十三章 两国婚书

作者:凤今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41 来源:笔趣阁

一封求亲国书来自南兴,而另一封来自北燕。

暮青听闻此事时足足愣了半晌。

元修称帝六年了,后宫至今空无一人,听说朝中文武曾联名上奏过数回,元修不是南下下陵巡视水师,就是驾临沂东巡视海防,更有一回心疾大作,御医院众圣手数夜未眠,大寒寺的高僧诵经九日,御体方才告安。此后,文武百官改用怀柔之策,忽然不再声讨姚惠青,而是众口一致地请元修纳姚惠青入宫为妃。

北燕群臣以为皇帝时常驾临都督府,必定喜爱姚惠青,以为投君之所好,一旦皇帝开始纳妃,往后的事就容易了,却没想到奏章皆被留中,没了下文。

此后,北燕群臣就对立后选妃一事没了辙。

这三年,大辽正向西扩张疆域,西北无战事,北燕专于内政,与南兴一直相安无事,暮青实在不懂,元修这突来的一封求亲国书究竟在想什么!

听洛都皇宫的掌事宫人说,北燕的求亲使臣从沂东经海路抵达了大图英州港,本着不斩来使的规矩,大图朝廷虽不同意北燕的求亲,却也只能将使臣队伍迎入洛都,以礼相待。如今,北燕使臣就在洛都驿馆里住着,大图朝廷表面上以礼相待,暗地里监视得紧,可北燕使臣并无可疑之举,只是在参加前阵子的大庆时,在宫宴上与南图使臣有过几句口角。

知道暮青要回洛都,两国使臣都在等她。

离开的日子终于到了。

临走前,暮青以大图神官的身份向四州发布了一则告令,隐瞒了自己任期已满将要卸任归国的事,而是说自己近年来为大图复国、鄂族民生操劳,夫妻关山远隔,分离已近五载。而今鄂族民生安定,她决定回洛都向皇兄回禀政务,此后将回国与夫君团聚一段日子,望离开后,四州百姓能顺应朝廷,谨遵政令,勤耕精营,安居乐业。

执政三年,暮青苦习国事,懂得了大局之重,因此她很清楚,即便她卸任回国,即便再也不回大图,大图也不可能另立神官。鄂族百姓视她为转世神女,大图神官只能是她,妄改另立,四州必乱。

就算她离开鄂族的土地,神官的尊号也将跟随她一生。

……

暮青离开那天是六月初十,只带走了神甲军和南兴的侍从,算得上是轻车简从了。

这天清晨,金辉盈道,万民相送,百姓携老扶幼,哭拜于长街道旁。道旁维持秩序的殿军不多,百姓自发地保持着秩序,哭送声、祝愿声、盼归声混杂着,听得人不忍离去。每行百余步,就有几位耄耋老者相互搀扶着走上长街,奉上万民伞,伞上有百家姓氏、有经文祈符、有颂诗祝词,甚至有学子画师将丝茶之路、兴农治涝、民间诉讼、少女斋戒、稚童欢闹的景象绘成长卷奉上,以感恩暮青执政三年来带给鄂族的新气象。

这送别的景象震惊了洛都朝廷的接驾官吏,仪仗尚未出城,官吏和宫侍们接递贡物就把胳膊给递酸了。

辇车内,呼延查烈坐在暮青身旁,晨光在窗棂间掠过,让他想起了幼时在草原上陪额布巡视部族的情景。草原人敬畏王就像敬畏天鹰大神,可他从未见过今日这样的景象,百姓诚心祝愿挽留,就像对待真正的天神,叫人心头莫名血热。

仪仗出城整整走了大半日,官吏们总算意识到摆开仪仗回朝怕是要年底,于是当日傍晚便请求弃车用马,以便早日回朝。暮青早有此意,动用仪仗出城不过是为了给百姓送别的机会,以慰民心罢了。

次日一早,暮青下令弃车上马,众人沿官道策马急行,终于在七月中旬出了庆州地界。

如今,因两国通商,神脉山外已不再是一片荒野。三年来,这里出现了草市,后由洛都朝廷钦派兵马建起了屋舍街铺,现今之规模已颇似市镇。这座市镇连接着神脉山和云州镇阳县,如同一条纽带,在两百余年的纷争后将大图的疆域连接了起来,与岭南大边县一同成为了两国通商的贸易重镇。

镇子里已有商队常住,街道上牛骡马车,鱼龙混杂。傍晚时分,暮青率军进入市镇,两国的商队早就听说了凤驾要归国的事儿,往日总爱吵嚷几句的商贩们今日也不吵了,纷纷跪在街市两旁,你瞻仰你的神女殿下,我叩拜我的皇后娘娘。

只见一名女子率军策马而来,官吏和宫侍们在马背上摇摇晃晃的,追得甚是辛苦。女子策马当先,似刀尖箭矢,破风逐日而去,披风乘风扬起,遮了斜日飞檐。那容颜风姿,连街市上的妇人都看呆了,回过神来时,一骑战马已去得远了。

暮青并未在镇上过夜,她率军出了市镇直奔云州,赶在天刚擦黑时抵达了镇阳县。众人在镇阳县歇整了一夜,次日一早继续赶路,如此一路马不停蹄,终于在八月下旬望见了洛都城。

到了洛都城三十里外,接引官请暮青下马入辇,重新摆开了仪仗。

这天一早,城门刚开,大图文武百官就和南兴使节团一同出了城,在炎炎烈日下候到傍晚,才见仪仗上了飞桥。

礼象长鸣,鼓乐齐奏,四门立旌,百官呼拜,文武群臣以国礼迎仪仗入了城。

洛都城内,长街两旁列满了禁卫,百姓夹道相迎,伸着脖子踮着脚尖,交口谈颂着近年来从边贸市镇上传来的有关英睿皇后和鄂族神女的传说,无不想要一睹当世奇女子的风采。

辇车内,暮青忽然转头往街上看了一眼。

街上百姓如潮,人声沸扬,禁卫的弓刀指着晚霞,恍若染血,黎庶张望着仪仗,面庞红润,神采飞扬。

一切如常,没什么不对劲。

“有刺客?”呼延查烈察觉出了暮青的异样,也跟着望向街上,神色戒备。

“没什么。”暮青将目光收了回来。方才在城门外没见到北燕的使臣,应是大图朝廷未准他们出城,但今夜宫中设宴,该见的人终是要见。或许是对北燕的国书勾起了她太多的回忆,或许是马不停蹄地赶路让她有些疲惫,方才竟觉得人群中有道熟悉的目光。

暮青捏了捏眉心,闭着眼对呼延查烈道:“我先歇会儿,停辇了再唤我。”

呼延查烈看着暮青的倦态,皱着眉头骂道:“大图皇帝真不知体贴!何必赶着今夜设宴?”

暮青闭着眼道:“北燕使臣来了小半年了,大哥这一切从快的决策是对的,我们应当尽早回国,以免夜长梦多。”

呼延查烈这两年跟着她学习政事,这么浅显的事定然看得透,责骂巫瑾不过是心疼她罢了。遥想当年初见这孩子时,他才四岁,眨眼就十岁了。这些年看着他读书习武,观政研兵,到如今竟也知道体贴人了,她有种孩儿长成了的欣慰感。

暮青唇边挂着笑意,继续闭目养神。

呼延查烈果然没再吭声,辇车就这么慢悠悠地在长街上行驶着,天快黑时才到了郡主府。

当年,暮青未受封就离开了洛都,登基大典后,巫瑾下旨赐了一座镇国郡主府,在洛都城东,占地为园,秀丽雄奇。

暮青没睡着,辇车一停,不待呼延查烈唤她,她便醒了。

大图文武进宫复命,侍卫宫人护驾进府,一进花厅,南兴的使臣八人就急忙见驾。

“微臣等叩见皇后殿下!”众臣齐呼,大礼叩拜。

暮青在上首坐着,看不见八名使臣的脸,只是看着众人的官袍乌纱,便有如见亲人之感,于是一开口,连一贯似雪清寒的嗓音都和柔了许多,“卿等远道而来辛苦了,平身吧。”

“谢皇后殿下!”众臣谢恩,腔调激越,竟比暮青还要心潮澎湃。

待众人起身,暮青才看清了八人,为首之人竟是熟人——当年督察院的左督御史王瑞。

当年,八府联名奏请废后选妃,王瑞便是其中之一。后来,步惜欢将王瑞那不成器的儿子差遣到了星罗军中,何家兵变时王瑞未降,自那以后便一直忠心事君。年前,步惜欢来信说,王家小子奉命随军侯戍岛,夜遇海寇屠岛,一战杀出了血性,还立了大功。大帅魏卓之上奏朝廷请旨嘉奖,王瑞谢恩时又哭又笑,疯癫失态,以致于步惜欢当殿宣了御医。事后,王瑞被朝中同僚笑话了好些日子。

如今前嫌尽释,暮青见到王瑞倍感亲切,于是问道:“这几年,陛下身子可好?”

步惜欢虽与暮青常通家书,但暮青知道他有个头疼脑热的定不会告诉她,故而一见到这些从汴都来的臣子便忍不住想问,即便她知道这些人不敢报忧。

王瑞恭恭敬敬地禀道:“回娘娘,圣躬甚安!自从皇后娘娘离京,圣上无一日不思念娘娘。如今,听闻凤驾即将回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帝驾已启程前往岭南行宫,相信不日便可与娘娘团聚。”

有关岭南行宫,说来话长。

这些年来,圣上下旨改六曹为六部,废除旧制,改以科举取士,不拘门第,广纳人才。圣上不仅下诏提升官吏的俸禄添给,以养廉洁,还减免了诸项元党摄政时期的苛捐重税,与民休养。朝廷一面在江上操练水师加强国防,一面在海上兴建海军严剿海寇,除了在岭南边境开放贸易市镇之外,去年朝廷已与大图商议开放了海港,互通市泊。

这些年,朝中已平定内患,废旧革新,练兵勤严,漕运通达,民间一派喜气洋洋,学子个个儿朝气蓬勃,举国上下都显露着一派盛世气象。

朝中君臣齐心,上令下效,无一昏策,只有一件事在朝中激起过反对声浪,那便是修建岭南行宫。

皇后殿下执政鄂族不久,陛下就下旨在滇州城岭南王府的旧址上修建行宫。对此,朝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左相陈有良大人为首,认为修建行宫劳民伤财,国库虽富盈,但钱要花在刀刃上,比如择址迁都一事。左相大人认为,南兴北燕仅一江之隔,日后若有战事,岂不危及都城?故而当另择都城,修建宫苑,以便迁都。而另一派则以兵部尚书韩其初为首,认为鄂族四州已尊皇后殿下为转世神女,日后即便殿下回国,大图也不敢另立神官,日后四州若有机要政务需决亦或再生事端,大图怕是还得请殿下出马。汴都离国境太远,殿下决事不便,也总不能为了鄂族的政事总与陛下远隔两地,故而在岭南修建行宫是必要的。

韩尚书其实也赞成迁都,只是理解陛下下旨修建岭南行宫的用心,这些年,帝后不得相见,陛下实在思念皇后,自然不希望再与她分离。

这些事,暮青都知道,帝驾是六月启程的,挑在雨季,意在顺路巡视关淮和岭南一带。她料想帝驾要巡视地方,不会走得太快,算算时日,她抵达国境前后,帝驾差不多刚好能进岭南。

今夜巫瑾要在宫中设宴,宴请群臣和两国使节,为暮青接风洗尘。眼看着天色将黑,暮青想在晚宴开始前先入宫探望一下姨母,故而只与王瑞等人闲谈了几句便吩咐他们且回驿馆准备。

呼延查烈虽是草原儿郎,三岁学骑,但毕竟年纪不大,连着赶了小半年的路,暮青怕他累出病来,本想留他在府里歇息,奈何这孩子倔得很,非要跟着,说怕她被北燕使臣欺负。

暮青无奈,只好带着呼延查烈坐上了辇车,由宫侍们驾车进了洛都皇宫。

宫里掌了灯,辇车前挂着“镇国郡主府”字样的灯笼,一路畅行无阻,直奔后宫禁苑。

太后寝宫在延福宫,暮青下了辇,一进宫门就见一人立在殿外,白衣广袖,乌发锦带,背衬着殿内煌煌的灯火,刹那间叫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盛京宫宴上。只是今夜无风亦无雪,当年那风华出尘的男子今夜被人间绚烂的灯火拥着,两袖舒卷,云涌龙腾,却比当年初见时添了些许寂寞风霜。

“大哥。”暮青朝巫瑾走去,一声称呼如同当年。

巫瑾定定地看着暮青,她一身皇后冠袍迎面而来,宫灯一寸一寸地将那云墨般的裙裾照亮,凤羽一寸一寸地染上金辉,最是深宫入梦时,犹见神女落人间。

可惜……

上苍将神女赐给了大图,却未将她赐入洛都皇宫。

“妹妹。”一声旧时称呼,击破了灯火交织的幻景,巫瑾的眉宇暖得有些虚幻。

三年不见,二人容颜依旧,只是皆比当年添了些许沉稳气度。

“大哥看起来气色不错。”暮青笑着问候。

“三年不见,妹妹的医术也精进不少,都能观色断诊了。”巫瑾打趣道。

两人相视一笑,三年寒暑,倒不曾叫二人之间萌生一丝疏离。

呼延查烈对巫瑾见过礼后,暮青道:“我来看看姨母,姨母近日身子可好?”

巫瑾闻言神色一黯,尚未开口,便听见后殿传来了一声呼唤。

“七郎……”

巫瑾转身望入殿内,暮青抬眼看去,见几个太监宫女口唤太后追在圣女景离身后,景离笑着从后殿出来,看见暮青身穿皇后衣袍、领着个孩子立在巫瑾身边时顿时一愣。

“你们是何人?”景离目露寒光,缓缓地看向巫瑾,问道,“七郎,你负我?”

巫瑾叹道:“娘,她是……”

话未说完,景离指间杀机忽露,一根飞针迎面射去,直指暮青心口!

“娘!”电光石火间,巫瑾一把握住暮青的手腕,将她往身后一护!

几乎同时,呼延查烈抬手就是一记飞刀,大殿内外也窜出三道人影,叮当两声,火星一绽即灭,呼延查烈的飞刀落地,长针穿庭入树,隐卫单膝跪在巫瑾身前,神情痛苦。

巫瑾问:“伤得可重?”

隐卫回身答道:“回陛下,应无大碍。”

太后内力深厚,飞针虽小,却威力惊人,他怕狄王伤到太后,击落飞刀的同时企图将那一针之力卸开,却被震伤了手腕。

巫瑾道:“退下疗伤吧。”

“谢陛下。”隐卫拾刀起身,退至树后取下飞针便隐入了黑夜之中。

这时,暮青早已被月杀带着退到了宫门旁,她隔着庭院望向殿内,见圣女景离也已被人拦住,但拦住她的人却非侍卫,而是神官姬长廷与景离之女,姬瑶。

姬瑶不看人也不说话,将娘亲拦下后转身就走了,可谓来得快,去得干脆。

巫瑾回头看了眼暮青,对娘亲道:“娘,您不记得了?她是南兴的英睿皇后,儿臣的表妹啊。”

“……南兴的皇后?”景离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端量着暮青,少顷,眼神一亮,笑着唤道,“青青?”

暮青见景离认出了自己,便从月杀身后走出,来到殿前拜道:“见过姨母。”

景离忙将暮青扶了起来,拉着她的手笑问道:“你怎么来了?可是为了庆典之事?南兴到此山迢路远的,朝廷养的文臣武将是干什么的?何需你亲自来贺?姨母瞧瞧……你看你,还是这么清瘦。”

这几年,暮青两国征战,执政四州,殚精竭虑,自是清瘦。而且,庆典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看来景离什么都不知道,又或者她知道,但神智忽昏忽醒,此刻全然不记得了。

暮青也就没有解释,顺着话道:“回姨母,晚辈刚到,今夜兄长设宴为我接风洗尘,宫宴时辰未到,晚辈便先来看望姨母了。”

景离瞥着巫瑾斥道:“你表妹刚到,你就急着设宴,真是不知体贴!娘叫你立后选妃,你总以国事为由拖着,再拖几年,你当皇帝当得心肠都硬了,岂不是更不知体贴后妃家眷了?”

巫瑾忙垂首作揖,说道:“儿子知错,娘亲息怒。可宫宴已经赐下了,不便改期,明日定叫妹妹好生歇息。”

景离叹了口气,对掌事太监道:“行了,你们记得提醒皇上,宫宴的时辰莫要太久。”

掌事太监急忙应诺,景离又笑着对暮青道:“姨母老了,就不去宫宴上凑热闹了,你好生歇息几日,再进宫来陪姨母说话。”

“是。”暮青应承下来,景离这才由宫女扶着往后殿去了。

殿前静了下来,巫瑾和暮青望着空荡荡的大殿,谁也没说话。少顷,銮车停到了延福宫外,暮青随巫瑾一同坐进了銮车里,呼延查烈自己进了辇车,宫人驾着车往紫宸殿而去。

车内,灯光与窗影从二人身上掠过,瑰丽华美,却也昏暗压抑。

半晌后,暮青问:“大哥登基至今都未立后,与姨母有关吧?”

巫瑾抿着唇,过了半晌才疲惫地道:“妹妹今夜也看到了,这两年,我娘时常狂性大发,连我身边的宫女都已死了数人,谈何立后之事?”

暮青道:“我原以为以大哥的医术,这几年为姨母慢慢调理身子,总会有些好转,没想到竟越发重了……”

巫瑾叹道:“心病需得心药医,可心药已不在这世间。我曾试过在娘清醒时为她施针,可有一回,针到半途,她忽然不记得我为何要为她施针了,失心惊怒之下将针逼出,误杀了几个宫人,连自己的经脉都险些伤着。自那以后,我便不敢再为她施针,只能缓缓用药,可惜药力不及症疾蚀心之力。”

暮青问:“天下之大,难道真无一方一药能治此疾了吗?”

巫瑾闻言又沉默了,灯影从眉宇间掠过,晃得那温润的眉宇有些苍白,过了许久才艰难地道:“我……眼下只能顺着她,尽量不叫她受刺激。”

暮青皱着眉问:“你叫姬瑶服侍姨母,当真不会刺激她?”

圣女夺权后,姬瑶就被软禁了。圣女启程前来洛都时,因担心神官残部营救姬瑶趁机作乱,故而将她带来了洛都,一同被押解进京的还有藤泽。这几年,姬瑶被软禁在冷宫之中,藤泽则被看押在天牢内。暮青委实没想到今夜会在延福宫中看到姬瑶,看她来去自由的样子,服侍圣女的日子必定不短了。

巫瑾淡淡地道:“我娘失心的事原本没告诉她,直到前年除夕,我娘去看她,二人生了口角,我娘有些疯癫,被她看了出来……毕竟是母女,就如同我娘平日里总斥责她,可仍旧担心她一样,她看出娘病了之后,时常向宫人打听,后来请命到延福宫中服侍娘亲。我想着,若她们母女二人能够和解,对我娘而言未必不是一剂心药,便准了此事,命隐卫和宫人监看着。这两年,她还算尽心,只是性子一直那样。”

“比仇恨心更难消除的是偏执心,我理解大哥身为人子和医者的心情,只望大哥切莫大意。”暮青今夜与姬瑶只见了短短一面,很难断定她内心的改变究竟有多大,但她出手之后未看人,并且转身就走了,这种阻断视觉拉开距离的行为表明她内心并未真正接纳自己的母亲和兄长。放下过往需要时间,两年寒暑实不算长,在将要离开之际,暮青认为有必要提醒兄长。

巫瑾笑了笑,温言细语地道:“好,妹妹放心。”

话音刚落,銮车就停了下来。

宫人道:“启禀陛下,紫宸殿到了。”

紫宸殿位于皇帝理政的宣政殿后,大图历代皇帝设宴皆在此殿。

戌时正,大图文武和南兴、北燕两国使臣入殿列席。

戌时二刻,宫人唱报道:

“大图皇帝陛下驾到——”

“南兴英睿皇后殿下、大图神官大人、镇国郡主殿下驾到——”

“大辽狄王到——”

百官和两国使臣急忙起身,只见百余宫侍提灯引路,远远望去,骏马拉着銮车仿佛踏着星河而来,銮驾停在殿外阶下,大图天子和英睿皇后一同走了下来,如不知情,还以为是大图帝后驾临了。

当今的大图天子不尚奢华之风,今夜宴请使节,天子之服却依旧素简,举止间广袖舒卷,尽显南国风雅。

倒是传闻中一贯喜爱素服的英睿皇后今夜华衣大冠,尽显威严。

殿内上首置着龙案,左侧置有一张凤案,右侧的则是呼延查烈的席位。

暮青带着呼延查烈在两国使臣灼灼的目光中进了大殿。

大图文武列于龙案下首两侧,其下是两国使臣,南兴使臣居左,北燕使臣居右。暮青从北燕使臣面前走过,面色清寒,目不斜视,刚到上首,忽觉殿上有道不同寻常的目光跟随着自己,不由猛地转身望去!

这一转身,袖风扫得灯架上的烛火都摇了摇,暮青立在忽明忽暗的烛光里,见大图百官恭立,两国使臣垂首,大殿之上除了文武百官,席后还跪满了宫女太监、舞伎乐师和佩刀侍卫,暮青扫视大殿之时,那目光已然无影无踪。

这时,宫人开始宣唱,百官闻乐见礼,一番繁文缛节之后,众臣归了座,巫瑾说道:“今日皇妹还朝,朕设宴为她接风洗尘。朕自汴都回国至今已近五年,皇妹助朕登基复国在先,执政鄂族四州在后,功绩天下共睹,无需朕再多言。这些年来,朕每每想起皇妹为国事与夫婿关山远隔,便觉得亏欠皇妹甚多。日前,南兴来使传递国书,望接皇妹回国,朕准了。钦天监已择定了吉日,下月初八,由龙武卫大将军万嵩率卫队护送皇妹回国。”

万嵩闻旨离席而出,跪呼领旨。

大图文武也一齐离席,叩拜高呼:“臣等叩谢郡主殿下复国安邦之功!”

暮青身为大图郡主、南兴皇后,按礼制,大图百官对她本不该行全礼,但今夜上至权相公卿,下至文武朝臣,乌泱泱地跪在大殿中央,山呼之声震耳绕梁。暮青仍在意着方才之事,面儿上波澜不兴,南兴的使臣们却都心潮澎湃。

遥想当年,当百官得知凤驾南巡的真正目的是要护送瑾王回国夺位时无不震惊,后来,因皇后殿下治政淮州,平定岭南,屡建奇功,百官对她亲身涉险就没那么大惊小怪了。只是那时谁也没想到,皇后殿下不仅助瑾王登了基,还助大图复了国!更没想到的是,她会就任大图神官,执政鄂族四州,与陛下一分离就是五年。

皇后殿下执政鄂族四州,对南兴而言自然有莫大的好处,但对大图而言,鄂族四州的安定无异于半壁江山的安定,得益于此,新朝廷才能在三年内清剿叛党,稳定朝局。

大图百官这一拜,皇后殿下受之无愧!

“今日宴饮,是朕为皇妹接风洗尘,也是朕为皇妹送嫁践行,望众卿同乐。”巫瑾说罢,宫人高唱一声开宴,百官起身入席,宫人捧宴入殿,礼乐声奏起,宫宴就这么开始了。

南兴和北燕两国使臣面对面坐着,王瑞等人一坐下就往对面看了一眼,面色讥诮,目光挑衅。

这小半年,两国使臣同在驿馆里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少唇枪舌剑。北燕使节团此番前来求亲简直是自取其辱,南兴帝后已成夫妻,天底下岂有一女嫁二夫之理?方才大图皇帝虽未提及北燕的婚书,但话说得很明白了,但望这能让北燕的使臣们能多些自知之明,莫要惹人不快。

但王瑞等人的目光刚收回来,北燕使臣那边儿就有人端着酒杯站了起来。

那人紫袍玉冠,相貌堂堂,执着酒盅朝暮青遥遥一祝,说道:“下官太常寺少卿华鸿道,见过殿下。殿下智勇冠绝天下,下官钦佩已久,今日有缘得见,仅以此酒祝殿下福宁安康。”

话音一落,大殿上就静了。

南兴使臣们恼怒地盯着对面,王瑞暗暗地在膳案下撸袖子,心道倘若这群窃国贼子敢当殿拿帝后未行成婚之礼的事儿为由劝皇后殿下改嫁,那今夜这紫宸殿上少不得要上演一出文臣武斗的闹剧了。

大图文武暗暗地瞄着上首,这些年,南兴北燕二帝相争,争的是天下,也是一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以其功绩而言,本不该以桃色事意淫之,奈何好窥私事乃天下人的劣根性,英睿皇后当年是北燕帝的爱将,曾两救他于危难之中,谁不想知道她会如何对待北燕使臣,对待这封叫天下瞠目的求亲国书?

暮青坐在凤案后,感受着众臣窥视的目光,面色清寒依旧。她看向华鸿道,这是她今夜入殿之后头一回正眼端量北燕使臣,但开口之言却令所有人都没想到,她只问了一个字,“华?”

暮青清冷寡言,天下皆知,她在盛京朝廷为官时,华鸿道虽未见过她,但对英睿都督之名可谓如雷贯耳,故而一听此问,便明白了暮青之意,答道:“回殿下,家父华廷文。”

华廷文,元修的舅舅。

元修有两个舅舅,华廷文和华廷武。前年夏天,下陵大灾,华廷武因赈灾不力之罪被革了职,半年内,他的几个儿子也因一些小错遭贬,如今皆居闲职。据说,华廷武被打压另有缘由,他一直将老父和妹妹之死归咎于元修,政见也属强硬派,在朝堂上常与天子近臣争执,久而久之,招致了此祸。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华鸿道身为华家子弟,本应对暮青有恨,却依旧领了这桩求亲的差事,如不识时务,谁知能否善终?

“那你帮本宫带句话回去。”暮青之言叫华鸿道愣了愣,随即彬彬有礼地俯首一揖,一副洗耳恭听之态。

暮青道:“你祖父之死有疑,并非阿欢下旨所杀,也很可能不是死于流箭。”

话刚说到一半,华鸿道就猛的把头一抬!

北燕使臣俱惊,殿内嗡的一声,大图百官窃窃私语,连乐声都停顿了片刻。

众臣皆以为英睿皇后命使臣传给北燕帝的话会是“恩断义绝”、“死生不见”之言,谁也没想到她会提及北燕帝外祖父之死。

英睿皇后是南兴帝之妻,二人情深,天下皆知,她说此话本应有为夫君开脱之嫌,但二帝之间隔着国仇家恨,可谓不共戴天,已无化解的可能,即便澄清了这件事,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正因为如此,英睿皇后之言反倒可信了。

可……若真如此,燕帝外公的死又是怎么一回事?

百官惊的惊,猜议的猜议,殿内众人百态俱显,暮青高居上首,目光如电地审视着群臣的神态。只见大图群臣皆在议论,北燕使臣或震惊、或猜疑,侍卫宫人皆垂首而立,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什么都没听见的样子。

——殿内并无可疑之人。

暮青微微皱眉,心道莫非真是自己多心了?

这时,华鸿道朝暮青打了个深恭,说道:“下官定将此话带到。”

暮青将目光一收,待华鸿道直起身来时,她已端起酒盅,抬袖一遮,凤羽的缕缕金辉将殿上的煌煌灯光都逼退了几分。

暮青将酒一饮而尽,落盅之时面色冷淡,而后就再不多言了。

华鸿道看着暮青,忽然明白了她今夜为何身着华衣大冠而来,应是料到他们会敬酒,这身南兴凤袍恐怕才是她给燕帝陛下的回答。而她方才提及祖父之死,怕是另有深意,至于有何深意,他一时之间竟琢磨不透。

英睿皇后女扮男装在盛京任江北水师都督时,朝中文武皆道她是冷面阎王,丝毫不通人情世故,没想到这才几年,心思竟这般深不可测了。

这些年来,英睿皇后的作为传入北燕,朝中文武大为惊诧,其中不乏对其政策倍加推崇之人。对于燕帝陛下遣使前来大图求亲,朝臣分作两派,一派以老臣为主,坚持女子不得干政的祖制,对英睿皇后大加贬斥,称其已是有夫之妇,若位主中宫,北燕必遭天下人耻笑。且以英睿皇后的性情,绝非安居后宫的女子,女子干政,必乱朝纲。而另一派则认为英睿皇后为大图新帝献上的一国两制之策是大图朝廷能够安稳度过复国初期的根本所在,且她在淮州提出的赈贷之策、在鄂族实施的兴农治涝之策,皆足以证明此女并非祸乱朝纲的妖女。对北燕最为有利的是,鄂族百姓奉她为转世神女,她若嫁入北燕,焉知北燕不能先谋南兴,再取鄂族?

两派吵吵嚷嚷,后来,燕帝陛下当殿讥讽一干老臣,诘问他们可是担心英睿皇后断案如神,查出他们昔日贪赃枉法之事?随后,当日即以此为由查办了几个老臣,朝中的争论之声这才消停了。

可……这趟出使虽然成行了,但不出所料,此行根本不会有结果。

华鸿道往身旁看了一眼,他下首坐着个武官,是沂东大将军的侄子,名叫陈镇,极熟水性,海战勇猛,为人狠辣,陛下巡视沂东海防时对此人赞赏有加,此人此行担任使节团的副使,也担任使节团的卫队长。说白了,他才是使节团里的实权人物。可他自英睿皇后进殿之后就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地用他那阴沉审视的目光端量着上首,如此不作为,回朝之后如何交差?

华鸿道满腹猜疑,此时大图百官已向巫瑾和暮青祝了数回酒,暮青以不擅饮酒为由以茶代之,她唯一喝过的那盅酒就是北燕使臣敬的。

酒过三巡之后,巫瑾对暮青道:“听说妹夫要驾临国境亲自接妹妹回去,为兄为妹妹备足了嫁妆,日后他若生二心,妹妹只管回来,这儿是你的娘家。”

暮青的眉眼在灯火下暖得有些朦胧,点头道:“好。”

兄妹二人话着临别之语,大图百官却各怀忧思。

南兴帝后之情深,天下有目共睹,堪称古今一奇。当年新婚燕尔,南兴帝专宠皇后也倒罢了,可这些年皇后身在神殿,南兴帝独居宫中,竟也未纳一妃一嫔,听说连个宫女都不曾宠幸过。他下旨修建岭南行宫时,朝中文武见他思念皇后,便有人又上书重提选妃之事,不料惹得龙颜大怒,上书之臣皆贬黜,至今未能还朝。自那以后,朝中就安静了,百官都把心思放在了社稷上,连个以社稷为由提皇嗣的人都没有。

说起子嗣来,大图皇帝因太后而难以立后,子嗣也就无从谈起,而南兴、北燕二帝心在英睿皇后,皆不肯选纳妃嫔开枝散叶。倒是听说辽帝身边妃嫔、女奴众多,只是多年无嗣,不知何故。

四帝皆年富力强,却皆无子嗣,也算当今怪事。

叫大图百官忧心的是,英睿皇后回国后,南兴的皇嗣想必无忧,北燕帝娶不到心上人,总不能此生都不立后选妃,可大图怎么办哪?太后只是心智失常,身子倒无大碍,大图刚刚复国,皇嗣关乎江山大计,这该如何是好?

这顿宫宴吃得暗潮涌动,大图百官和北燕使节各怀心思,直到三更过半,夜宴才休。

散宴之际,暮青唤小安子进殿,手捧神官大印和鄂族两件秘宝奉还给了巫瑾。

巫瑾命掌事太监接了,说道:“妹妹辛苦了。”

掌事太监小心翼翼地将印宝高高捧起示众,大图百官急忙离席而出,再次叩谢暮青。

宫宴在山呼声中开始,在山呼声中结束,古怪的是,北燕使臣四月入京,在洛都城中等了暮青小半年,宫宴上竟只敬了一盅酒。

……

百官离去后,巫瑾、暮青和呼延查烈三人到了宣政殿,一进大殿,掌事太监就将神官大印和鄂族秘宝放在了御桌上,随后却退而出,关上了殿门。

巫瑾看了眼殿窗,又看了眼内殿,暮青意会,带着呼延查烈绕过屏风进了内殿之后,巫瑾才低声道:“待会儿妹妹出宫,把印宝都带走。”

暮青并不意外,其实,她和大哥都清楚,神女之于鄂族如同定海神针,故而执政不能换,只不过大图百官对她防备颇深,尤其是云老,他年事已高,去年就身子不太好,今年本已很少上朝了,今晚拖着病体前来,当众交还印宝,为的不过是安抚他罢了。

只是……

暮青瞥了眼外殿,看来大哥今夜当众收下印宝,除了安抚百官,还另有所谋。

巫瑾道:“这些年,朝中清剿废后一党,每每查到踪迹,他们总能提前望风而逃。为兄怀疑朝中乃至地方官吏里仍有叛党,如今已有眉目了。妹妹一走,叛党及朝中盯着鄂族之权的人必会出来兴风搅雨,宫里自有假印宝等着他们。”

暮青扬了扬眉,“看来大哥打算引蛇出洞。”

巫瑾笑而不语。

暮青道:“除了叛党,还有一事我不放心。今夜宫宴,大哥也看到了,北燕使臣毫无纠缠之举。元修既然遣使送了求亲国书,使节团又等了这么久,绝不会只是为了见我一面,我担心他们暗地里会另有动作。”

巫瑾闻言又将嗓音压低了些,说道:“所以,妹妹今夜回府早做准备,明晨城门一开,妹妹即与亲信乔装离开,余下的卫队下月初八与使臣们一道离京。”

暮青看向巫瑾,见他避在屏风的阴影里,目光深邃得有些幽暗。

过了半晌,暮青问道:“大哥可有地方叛党的名单?”

巫瑾愣了愣,没有答话,而是转身回到外殿,绕进御桌后,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了下来。

暮青来到一旁,看着在纸上逐一列下的名单,心中一动,也绕进御桌后,重新铺开一张纸,提笔写下数语。

巫瑾一惊,另铺新纸,落笔飞快,字迹甚是潦草。

除了呼延查烈,没人知道二人谈了些什么,只见二人抽纸如挥剑,人影映在窗上,袖风过处,枝动花摇。

呼延查烈只看不说话,当今天下最有权势的两个人在他面前以笔交锋,他不需要说话,只需要看着。

过了许久,御桌上的纸摞了一尺高,巫瑾停笔,神色不知是忧还是恼,长叹道:“你决定的事,总是无人能改。”

暮青默然以对。

巫瑾将纸执起,凑近火烛,任纸上龙飞凤舞的墨迹被火舌吞噬,一张一张地化作灰烬,最终散落在冰凉的宫砖上。

“让为兄再为妹妹诊一次脉吧。”许久后,巫瑾叹息一声,坐了下来。

呼延查烈搬了把椅子来,暮青默默地在对面坐下,把手伸了过去。

“回去之后记得常来书信,若哪年到岭南行宫小住,记得告知为兄,兴许为兄能去看看妹妹。”巫瑾一边诊脉一边话着临别之言,烛光昏黄,男子那温润的眉宇,如雪的衣袖,像极了从前。

“嗯。”暮青应了一声,越到这种时候,她越不擅言辞。这些年,她虽在政事上精进不少,但性子依旧那样儿。

不知是否因为临别在即,这一回,巫瑾诊脉的时辰尤为久些,直到梆鼓声传入殿内,巫瑾才收了手,温声细语地道:“妹妹的身子养好了,只是因连月赶路有些疲乏,回国之后歇上一阵子即可,切莫一回去就……急着操劳。”

暮青听笑了,“大哥说话还是这么含蓄。”

什么操劳!不就是提醒她房事要适度吗?

“咳!”巫瑾咳了一声,烛光在眉宇间一跃一跃的,目光躲闪。

暮青道:“我会注意身子的,大哥也要珍重。”

巫瑾看着暮青,话到嘴边,似有千言万语,但千言万语终须一别,他最终只是点头道:“好。”

梆子声再次传入殿内,四更天了。

暮青想说谢,谢这一路知己相护,却怕谢多了生分,想嘱咐兄长寻个心仪的女子方能使他少受洁癖之苦,又怕此话成为一把枷锁,令他在大图复杂的朝局里更加辛苦,最终发现千言万语都在那一声珍重里了。

于是,她揣上印宝,唤小安子驾来辇车,就这么带着呼延查烈出了殿门,上了辇车。

关山路遥,远行不便,这一别,难说再见会是何年何月了。

辇车缓缓地动了起来,暮青透过轩窗看向巫瑾,见他立在殿外廊下,披着浅白的月光,辇车渐行渐远,人越来越小,周身似笼着层云海薄雾,终于慢慢地不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